第213章 民情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天下末年 > 天下末年 > 

第213章 民情

第213章 民情

大漢的威武之師,讓冀城百姓看的意猶未盡。

回到城內,所有人無不在討論着漢軍將士的威風,或是四處與人表達自己的羨慕之情。

當然,這也僅僅限於那些能過的下日子的黔首。至於數量不少的貧戶,根本沒有心思去想那麼多。戰亂使得整個涼州地區的經濟被打破,中國古代小農社會的體系,更是受損嚴重。

在去往郡守府的路上,高誠看到了不少的乞討者。大多數是老人、婦孺、孩子,壯年勞力一個沒見。

“楊叔,這些人...”

高誠與楊衡走的很近,也換了稱呼,看着路邊的乞討者,問向楊衡。

楊衡亦是嘆了一口氣,無奈說道:“君侯,這些人多是自隴西、金城逃來的百姓。漢陽郡全面收復之後,本地難民大多歸鄉,只有這些背井離鄉之人,無力生存,依靠乞討求生。”

高誠眉頭皺了皺,有些不大滿意,說道:“楊叔爲何不施放糧草,救濟其人?”

“哪還有糧食啊,整個涼州大地都沒糧了。君侯,大軍糧草當是由朝廷供應吧?”楊衡苦笑道出實情,轉而問向高誠。

兩萬五千餘兵馬,涼州是真供應不起來。

“嘶!”高誠倒吸一口涼氣,有些躊躇。

“倉稟之中,可還有錢貨?”

“錢貨倒還有些,區區一百多萬,又能做甚?關中、巴蜀皆受戰亂影響不小,糧價高漲,達八百錢一石。一百多萬錢,所能貨者,杯水車薪啊!”

常年征戰在外,高誠從來沒有接觸過政務,可也知道糧價高漲的後果。

東漢經濟的基礎便是糧食,或者說在這二世紀時期,所有國家都是糧本位制。所有物品的價格,都跟糧價息息相關。

糧價上漲,自然而然就造成了社會經濟的通貨膨脹。中國小農經濟體系,在面對這中經濟災難時,抵抗力要更強,可不代表就能抗住。

就好比現在,糧價近千錢一石,其餘物價也會上漲。百姓每年能有多少餘糧?全賣了都買不起生活物資!

同時,糧價高漲,使得貨幣也會迅速貶值。由國家主導的上林三官五銖錢形成的貨幣體系,也會一夜之間全面崩塌。貨幣體系崩潰會,大家就會回到以貨易貨的時代。

然後,整個國家亦會隨之崩塌。

大漢嘛,現在還不至於如此,只要戰爭一停,國內各地恢復生產,社會經濟很快就會平復。

另外,大漢帝國也不是沒經歷過這種事情。武帝后期,不比現在還慘?那纔是一腳踏在崩潰邊緣。

所以說,世族與皇室共天下,並非沒有好處。面對這種國家危情,喜歡囤地、囤錢、囤糧布的世家大族,就能伸出援手,幫助國家撐過艱難的時刻。

大多數的世家大族,也不想天下大亂。原本在體系之中,他們不用擔心家族朝不保夕。而戰亂中,一夥亂匪說不定都能斷了數百年的家業。

便是如今局勢,世家大族也只是在於皇室對抗,想要保全自己的現有利益。只是,他們誰都不知道,自己在玩蛇!

哦,或許袁家知道!

想了那麼多無用的東西,高誠對處理難民一點頭緒都沒有。沒有糧,錢也不多,自己能怎麼辦?

“君侯,不若讓他們去軍中吧。老弱幫忙煮食,婦孺幫忙清洗衣物,再做些勞力的活,未嘗不可!”楊衡將心中的想法,與高誠說了出來。

目前,似乎也只有這麼一個法子了。

因爲,軍隊有糧食啊,而且還是從洛陽發放的糧食。

“也好!”高誠點頭應聲,繼續說道:“待明日楊叔安排一下,某也叮囑軍中將校,盡全力而爲之。”

“君侯高義!”

冀城不大,五六裡之城。

高誠等一行人,很快就來到了處於正中央的郡守府。

而後,一羣志同道合之輩,盡是歡舞高歌。

次日一早,高誠、楊衡、閻忠、賈詡、蘇則、傅燮,六人再度聚之一堂。

“如今涼州局勢,尚且多亂,吾等當如何是好?”

局勢不明,高誠此際腦海也是一片混沌,不知先作哪般爲好。軍務、政務百廢待興,似乎什麼都需要趕緊安排。

閻忠爲之一笑,言道:“君侯勿憂,以忠觀之,當先剿滅羌賊叛逆。臥榻之側,惡賊環視,不除韓遂,吾等涼州難以安寧!”

“伯義兄所言,誠亦知之。可惜,吾軍征戰一年有餘,兵馬疲憊。那韓遂盡收李文侯餘部,所轄精騎不下五萬之數。短時間內想要滅之,怕是不易。”

剿滅韓遂非一日之功,這點在鎬邑時,高誠就已經跟蘇則、傅燮商量過了。現在,又只好再與閻忠敘說一遍。

閻忠聞言,頷首思忖,只得言道:“若是如此,便只好先置防務,以免羌賊時而劫掠。”

“君侯,在下有一策!”

正值高誠苦笑之際,殿內賈詡拱手說道。

看着賈詡,高誠心情又是一變,這傢伙可是讓自己好等啊!

“噢~文和有何見解,儘可言來!”

“君侯當立即遣大將,鎮守河西四郡。河西,絲路之要道,廣來財源。吾等控之,則西域之富爲吾等所用。韓遂控之,則爲其所用。”

“控制河西,又可使精騎出掠羌部,或出掠西域,所得錢貨、牛羊,盡皆爲涼州所需。再擇一良將,將兵萬餘,蠶食隴西郡。”

“韓遂若引精騎來攻吾,吾則將精騎自河西,攻其後背,掠其部族,羌人不戰自潰。韓遂若分兵,救援隴西,吾則增兵覆之。韓遂若不爭,便只能坐視李相如滅亡。”

說完,賈詡恭敬頷首一禮,端坐閉目沉思。

高誠也在思考,河西四郡一定要控制,那關乎自己未來的成就。而隴西李相如,若是蠶食隴西,倒也可以一試。不過,賈詡計劃之中,三千精騎纔是關鍵。

不僅要能打,還要有大局觀!

“嗯,文和此策真乃上策,解吾之憂!”高誠毫不吝嗇的讚揚了賈詡一句,轉頭對着右側的蘇則說道:“大兄,先前任命汝任河西都督,河西之事,弟盡託之。驟時,讓彝凌領精騎相助大兄!”

“君侯放心,則必不使河西有恙!”

蘇則應聲行禮,接下重任。

而後,高誠問向楊衡:“楊府君,涼州境內的具體情況,說一下吧!”

楊衡愁着眉,思索了片刻,言道:“君侯,北地、安定二郡衡不得顧,詳情不解。隴西、金城二郡漢民,多數逃至漢陽,餘者爲賊所挾。武都郡,尚無他事,再有幾日時間,武都郡守亦會來到冀城。”

“漢陽郡,原本有民五萬餘戶,口十五六萬,現如今只餘七萬人,不過三萬戶。耕田十之七八毀於戰火,城邑唯有冀城、西縣爾,餘者空無一人。”

“涼州全境,戰前口數不下七十萬,而今,口數怕是不超過三十萬。”

楊衡說完,便沉默了下來。這一行行的數據,確實讓人看的心驚膽戰。

戰亂,對於涼州人來說,早就習慣了。可傷亡如此慘重的情況,還是第一次出現。以往羌賊叛亂,連金城都出不來。哪像這一次,金城、隴西、漢陽幾乎全部淪陷。

高誠點點頭,慘淡的局面,自己早有預感。不過,短短一年,人口減少一半之多,也委實讓人後怕。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