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頒佈命令之後,隨即命令孫孝哲帶五萬大軍爲前驅,前往淘河前線,做好準備,防備唐朝帶兵強渡黃河,威脅洛陽。
實在話,這也是安祿山最大的隱憂,他現在對於龜縮在潼關的哥舒瀚並沒有太大的擔憂,畢竟這人的戰力他是清楚的。
在就任范陽、盧龍、河東節度使這麼幾年,他可說是對這些唐朝的將領摸了個透。哥舒瀚膽小,不過本身就是個莽夫;封常清則是狐狸性格,做事猶豫,不是當將領的料,相比而言,他覺得威脅最大的是高仙芝,這人本身武功強悍不說,行軍打仗,更是有獨到之處,這就是他爲什麼派崔佑乾和田乾真這兩名得力大將合擊他的緣故。
在自己的重重包圍之下,高仙芝知道自己手下的那不足十萬的人馬無法與自己抗衡,最終選擇了退卻,東下靈武與太子李亨會合。
現在的形勢是,黃河北岸全部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哥舒瀚雖然勇猛,但攻打下來,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
此時的安祿山,並沒有帶大軍遠離,他知道得很清楚,一旦三日之內攻打不下潼關,以史思明的性格,則一定不會束手就擒,爲了防止他搞兵變,自己必須就在這可控的範圍內監視着他攻打潼關,一旦這小子有絲毫的反叛之意,則立即剿滅。
這支軍隊雖然是史思明統帥,但是他手下的這些將領,大部分都不是他的嫡系,一旦史思明想搞叛亂,只要自己一現身,史思明肯定不成。
當然,數十年的交情,也使他不能完全的相信高尚和嚴莊的話,不過以防萬一,他還是決定親眼看看史思明這一次是怎樣進攻潼關的。
……
靈武軍中,中軍帳。
太子李亨坐在帥椅上,臉色之中很有點得意的味道。
他也不明白自己什麼事情也沒有做,就這麼龜縮在城裡,卻有無數的唐朝舊將前來投靠。最先來投靠他的是郭子儀和李光弼,然後是魚朝恩,再後來又是高仙芝,再後來則是卜固懷恩、王思禮,最後是封常清,這些大將來的時候,無不帶着豐足的錢糧兵馬,有的數萬人,有的幾千人,加上這段時間郭子儀等人出去抓壯丁、強徵入伍的人,加上潼關的那十萬守軍,算起來他現在的兵力,足足有四十萬之衆,這不僅和唐朝的軍隊數量相當,而且和安祿山的軍隊數量,也是差相彷彿,似乎足可以應付安祿山的進攻。
這段時間孫孝哲部經常在靈武挑戰。
剛剛開始的時候,郭子儀、李光弼雄心勃勃,帶兵出城作戰。但不幸的是,連續的幾場廝殺,最終都以郭、李的失敗告終。
原因再簡單不過了。郭子儀、李光弼這些人都是大將之才,武功更是高到化境的初期,有萬夫不擋之勇,但戰場上的交手,卻不是一兩個化境高手能解決問題的,靠的是團隊的作戰能力。孫孝哲是安祿山的大將,武功比郭李兩人都要稍遜,但是一旦對決,卻往往一敗塗地,死傷無數。
好幾次的交戰,要不是郭子儀、李光弼死戰殿後,恐怕靈武早就被攻下來多次了。
戰鬥力。訓練有素的精兵,哪裡是說有就有的。安祿山爲了叛亂,早就秘密的訓練士卒,尤其是孫部,更是驍勇無比,自從進兵中原以來,還從來沒有失敗過一次。
不過,就算是這樣,安祿山對孫孝哲也不是太滿意。這小子帶着他可以稱爲最精銳的的部隊,屢次進攻靈武都是功敗垂成,可算是丟臉。
但是高尚的一番話打消了安祿山集結部隊強攻下靈武的打算。他的話是這樣說的:“陛下,您帶最精銳之兵進攻靈武,估計李亨肯定是守不住的,到時候,他自然是學他老子,跑到那些深山老林之中,和陛下您捉迷藏,這樣一來,就失去了將李亨一舉全殲滅的機會。若是鹵莽的攻下靈武,恐怕這場仗要打很多年,一旦遷延日月,有什麼變數我說不準,不過肯定是便宜了在長安的唐朝。到時候他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可是陛下您不願意看到的?”
真可謂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安祿山隨即帶領大軍清查府庫,到處拉壯丁,訓練兵馬以應付來自於唐朝和李家的勢力。
當時的杜甫,正好在石壕村,見到官兵到處拉丁拉夫的情況,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其中最出名當數《石壕吏》。
這樣一來,蜀中李隆基的勢力逐漸削弱,大部分的將領都選擇了投奔他兒子李亨。其實,自從盛王李綺死在史思明的手中,唐朝未來的皇帝,不管是大臣還是衆多的將士,都覺得非太子李亨莫屬,看看李隆基年紀老邁,又斷了一臂,更是堅定了許多將領和大臣的心願,爲唐朝早日另立國主。
這暫且拋開,要說的是現在的安祿山,本身有四十萬訓練有素的大軍不說,現在更是將軍隊的數量擴張了一倍,足足八十萬,俯視天下。
這也就是爲什麼現在安祿山放心的在潼關督戰而不擔心洛陽的原因。因爲洛陽有田乾真和崔佑乾這兩名大將帶兵二十萬駐守,可謂是銅牆鐵壁。
……
此時的史思明,心中異常的惱怒,他想不到這個一直以來對他信任有加的大哥,這次是把從死裡逼。哼,看在結義之情,不殺我的頭,只殺一衆將士的頭?
鬼才信你的話,到時候恐怕就會要這些將士來取了我項上人頭吧?
他一直是個乖覺的人,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都十分的老到。他現在幾乎可以肯定一件事情,有人在這鹵莽的“大燕皇帝”面前進了自己的讒言,不然的話,以自己和安祿山的交情,他不可能這樣對自己。
三天,三天就要攻下潼關。這和直接說殺你的頭有什麼分別呢?
其實,史思明清楚得很。這段時間,雖然自己的部下到處殺人放火,搶奪金銀美女,但打仗的時候,卻絕不含糊。
是哥舒瀚這蠢貨拼死堅守,以潼關天險,真的可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剛開始那一陣,損失了不少人馬,使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強攻潼關,即使付出全軍覆沒的危險,也不一定能成功。
天時不如地利,這句儒家的話他雖然沒有讀過,但是他知道,這是不可改變的至理。除非是哥舒瀚改變了主意,主動出擊,否則,他就算現在手下有二十萬的精兵,但一樣的是一籌莫展。他知道,即使是安祿山親自來,恐怕結果還是差不多。
但僅僅如此,這狗皇帝就想要砍了自己的頭。
這可怎麼辦?
平生第一次,史思明面臨着一生之中最大的考驗。反叛是下下之策,自己以前擊敗高仙芝、擊敗郭子儀,擊敗牛僧孺,這些帳,李家是記得清清楚楚的;若是要投靠唐朝,卻是他十分不願之事,他平生最大的失敗,就是在范陽的時候中了唐朝的暗算,連自己最得意的兵器玄鐵劍也給這小子搶了去,仇恨很大,自然也不能投靠;而除此之外,投靠外族,雖然以自己的能力不愁升遷,卻和自己的志向相差甚遠,現在自己是安祿山的天下兵馬元帥,一旦得了天下,就是位極人臣的角色,怎麼能輕易捨棄?
思前想後,史思明將牙齒一咬,拼了,雖然只有三日,但是隻要全力以赴,也未必沒有攻下潼關的可能。如果到了那時候還攻打不下,則再說以後的事情。
他心中冷笑一聲,反正以我的武功,再加上這八百我親自訓練出來的親兵,要想從安祿山的手下出走,卻還是簡單的一件事情。
主意一定,立即派自己的兒子史朝威帶着自己的秘信前往潼關,潛伏進入。
……
這日潼關之中,哥舒瀚親自視察了各處防務之後,甚爲滿意,哈哈大笑:“史思明小兒,你以爲我那麼笨,出來和你拼命?我纔沒有那麼傻,我就在這裡守着,等到皇上的大兵到了,我們到時候再內外夾攻,將你們這些叛賊一舉消滅。”
這段時間以來,尤其是接連打退了史思明的叛亂以後,這使得潼關守兵更加堅定了穩守的決心。雖然十萬大軍的消耗巨大,但是潼關之中糧草豐富,最少都可以支撐一年,所以並不驚慌。而史思明打的主意,其實就是一直包圍,等到他關中糧盡的時候,自然會棄關投降。
“報告大帥,我們抓到一個奸細。”
“帶上來。”哥舒瀚左右無事,正好審問。
不一刻,奸細帶到,卻是史思明的大兒子史朝威。
哥舒瀚大笑:“你以爲我不認得你,你是史思明的大兒子史朝威,左右,給我拖下去,砍啦!”
“是!”左右將校暴雷也似的答應了。
“且慢,大帥,我有重要軍情相報。”
哥舒瀚使了個眼色,示意手下不要再動,問道:“什麼軍情,說來聽聽。”
“回稟大帥,這是李隆基和太子李亨之間的書信,被我父帥拿住送信之人,您先過目吧。”
說着呈上好些書信。
哥舒瀚接住一看,臉色頓時變了,奶奶的,本來以爲這傢伙騙人,但是書信上的內容明明就是李隆基的親筆。他是李隆基手下的愛將,自然有皇帝的親筆信。而且末尾還有李隆基的玉璽印章,哪裡還有假的。
一看其中的內容,使他的心中涼了半截,看來,太子李亨是想奪權的樣子了。怪不得,怪不得我被困在潼關,李亨不派手下的大將來支援我,原來這小子知道我是忠心於他老子的,所以故意不救我,卻正好靠我來牽制安祿山,他好發展自己的實力。
孽種!這,這種情況下,我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