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視角讀晉書 > 新視角讀晉書 > 

36、謝安撐起東晉江山

36、謝安撐起東晉江山

謝安撐起東晉江山

在東晉時期,王氏、庾氏、桓氏幾大家族相繼興衰之後,謝氏家族又登上了歷史舞臺。謝氏家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謝安、謝玄等人。

謝安是著名政治家,品行高尚,有宰相氣度。他以國家利益爲重,不計較個人得失,發揮聰明才智,挽救了瀕臨滅亡的東晉政權。所以,謝氏家族與開創東晉的王氏家族齊名,並稱爲王謝,並留下了“山間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的千古詩句。

《晉書》記載,謝氏出自陳郡,是名門大族。謝安是河南太康人,他在少年時候,就神態沉穩,思維敏捷。王導很器重他。因此,謝安年齡不大,就享有盛名。

謝安多才多藝,善書法,通音樂,性情閒雅溫和,喜歡交結文人雅士,而不願意憑藉出身和名聲去獲取高官厚祿。謝安不想做官,幾次推辭朝廷徵召。後來,謝安爲了躲避,乾脆跑到會稽郡的東山隱居起來。謝安與王羲之等名人交往頻繁,常在一起遊覽山水、吟詩作文。

謝安的弟弟謝萬,也是才華出衆,不到二十歲就被徵召入仕,後來升遷至中郎將、豫州刺史,擔負守邊的重任。謝安雖然隱遁山林,但名聲仍然超過了弟弟謝萬。

有一次,有位名士語重心長地對謝安說:“足下有安邦濟世之才,卻屢次違背朝廷旨意,高臥東山,不願意奉獻社會和百姓,將怎樣面對江東父老呢?”

謝安聽了,面有愧色。這個時候,恰遇謝萬打了敗仗,被罷官免職,謝家聲望受到影響。於是,謝安決定出山從政。這個時候,謝安已經四十多歲了。成語“東山再起”,便由此而來。

謝安受桓溫的邀請,做了他的司馬。桓溫很欣賞謝安的才華,對他格外尊重。有一次,桓溫到謝安的住處拜訪,正碰上謝安整理頭髮。謝安性情遲緩,好大一會才弄好,桓溫就耐心地在旁邊等候。

謝安後來擔任了吳興太守,逐步升遷爲吏部尚書、中護軍。司馬昱稱帝以後,對謝安格外器重,讓他參與朝政。司馬昱雖然只當了八個月的皇帝,卻有一個很大的貢獻,就是提拔重用了謝安。

司馬昱死後,桓溫入京奔喪,但走到新亭就停了下來,派重兵把守關口,打算乘機推翻東晉。桓溫知道,朝廷目前全靠謝安、王坦之維持局面,便召二人前來,埋伏下刀斧手,想在會見時把他們殺掉。

謝安、王坦之心裡很清楚,桓溫是不懷好意,此去必定凶多吉少。王坦之十分恐懼,問謝安怎麼辦。謝安神色不變,說:“晉室存亡,在此一行。”於是,二人不避兇險,應召前往。

王坦之見到桓溫,驚慌得汗流浹背,連手版都拿倒了。謝安卻十分從容,談笑如常,沒有一絲畏懼。他隱約看見牆壁後面有刀斧手的身影,便笑着對桓溫說:“我聽說有道德的諸侯,謹守禮儀,明公何必壁後藏人?”桓溫面露尷尬,命他們撤走。桓溫與謝安談了很久,謝安談笑自如,機智鎮定,桓溫因此沒敢作亂。

桓溫臨終前,對後事安排不當,引發內鬥。桓溫有六個兒子,他最喜歡第六子桓玄,便讓他繼承了爵位,又把兵權交給弟弟桓衝,桓衝也是桓溫五兄弟中最小的。這引起了桓溫其他弟弟和兒子們的強烈不滿,他們聯合起來,陰謀誅殺桓衝,結果失敗,全被流放。

桓氏家族內部大亂,這給了謝安一個絕好的機會。桓衝本想代替哥哥控制朝廷,不料謝安計高一籌,搶先請出了褚太后,讓她第三次臨朝攝政。褚太后輩份最高,威望也高,桓衝無可奈何。這樣,桓氏家族繼續掌控朝廷的圖謀被挫敗了,謝氏家族取而代之。

謝安寬厚仁義,處事公允,他沒有像桓溫對待庾氏家族那樣趕盡殺絕,而是繼續重用桓氏。他任命桓衝都督徐、豫、兗、青、揚五州諸軍事,後又加至七州,對抗北方的前秦。桓衝也能夠以大局爲重,鎮守四方,與謝安合作共事。

謝安有治國才能,他把儒家、道家思想互爲補充,作爲治國之道,這符合當時的社會狀況。謝安胸懷寬廣,廣行德政,致使朝中百官能夠同心協力,東晉局面很快穩定下來。人們把謝安比做王導,甚至認爲超過了王導。

東晉內部穩定之後,外部的敵人卻打了過來。公元383年,前秦天王符堅親率百萬大軍南下,志在吞滅東晉,統一天下。當時軍情緊急,建康一片震恐,可謝安依舊鎮定自若,不慌不忙地調兵遣將。他派謝玄、謝石、謝琰、桓伊率八萬兵馬,抵達淝水迎敵,並謀劃好了破敵計策,然後,照常吟詩下棋,登山遊玩。

桓衝當時鎮守荊州,聽說形勢危急,派使者向謝安請戰。謝安說:“不用桓將軍來,我這裡已經安排好了,你們只要守住西邊,就是大功一件。”

桓衝十分擔心,說:“謝公氣度,令人欽佩,但他不懂打仗,眼看敵人就要到了,他還那樣悠閒自在,特別是派去的兵力那麼少,又讓沒有經驗的年輕人去指揮。我看,我們恐怕都要當俘虜了。”

謝玄等人率軍迎敵,先是奇襲洛澗,旗開得勝,隨後在淝水與敵對峙。晉軍採用奇計,以少勝多,取得淝水之戰的輝煌勝利,打得前秦軍隊草木皆兵,風聲鶴唳,一敗塗地。

淝水之戰捷報傳來的時候,謝安正在家裡與客人下棋。謝安見到捷報,心中狂喜,但不動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常下棋。

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道:“戰況如何?”謝安輕描淡寫地說:“孩兒們已經把敵人打敗了。”

客人一聽,高興地跳了起來,把棋盤一推,說:“這是天大的喜訊,哪裡還有心思下棋啊?我要趕快去告訴大家!”

客人走後,謝安興奮的心情再也控制不住了,他興奮地手舞足蹈,過門檻時忘記擡腳,猛地折斷了屐齒。

謝安趁着淝水大捷、敵人喪膽之際,興兵北伐,分兩路攻擊中原。東路由謝玄率領,自廣陵北上,經過一番苦戰,收復了兗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由桓氏兄弟率領,攻佔了魯陽,收復了梁州和益州,並再次成功收復洛陽。這樣,東晉與前秦,原先以長江爲界,就改成了以黃河爲界,整個黃河以南地區,都歸東晉所有了。

謝安用了十幾年時間,對內穩定局勢,對外打敗強敵,收復失地,功勳卓著,聲望達到頂峰。這個時候,晉孝武帝已經成年,開始親政。他忌憚謝安功大,寵信自己的弟弟司馬道子,奸諂小人逐漸得勢。

謝安深知功高震主的危險,他又不慕權力富貴,於是主動交出手中的權力,自請出鎮廣陵的步丘,建築新城來避禍。孝武帝同意了,設宴爲他餞行,並敬酒賦詩。

謝安支撐東晉政權達十六年時間,他雖然位高權重,但隱居東山的志趣始終沒有消失。他出鎮新城後,攜帶全家前往,製造出海的船隻和裝備,打算從水道回東山,繼續過隱居的生活。但不久之後,謝安患病,計劃未能成行。

公元385年,謝安病逝,享年六十六歲。孝武帝在朝堂哭吊三天,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追封他爲廬陵郡公,諡號“文靖”。

後人對謝安給予高度評價,稱他是東晉中流砥柱,“江左風流宰相”,是“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民間則把謝安敬 奉爲神,尊稱他爲“謝聖王”、“廣惠聖王”、“顯濟靈王”等。

謝安的豐功偉績和英名,流傳千古,受萬世景仰。

謝安的侄子謝玄,也爲穩定東晉局勢做出了卓越貢獻,是東晉時期僅有的兩位名將之一。特別令人稱道的是,謝玄指揮了淝水之戰,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名垂千古。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