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互通:開啓時空通道 > 歷史互通:開啓時空通道 > 

第10章 精兵無數 不及民心

第10章 精兵無數 不及民心

隨着漩渦中出現的軍隊越來越多,蘇子安的聲音也在繼續。

“明朝的軍制,有衛所軍、京軍、邊軍等等。”

“今天出場的,是兩萬京軍。”

“其中包括一萬名步兵、六千四百名騎兵、和三千六百名神機營。”

“領軍出戰的主帥,乃是大明開國名將徐達,副將乃是大明第一猛將常遇春。”

“神機營配備了步兵火銃、多管火銃、野戰重炮等裝備,是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火器部隊。”

“神機營是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下了基礎,由永樂大帝朱棣正式組建。”

“神機營採用的是輪射戰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是三段射擊戰術。”

“裝備先進,戰術先進,堪稱當時天下第一強軍。”

直播間裡,隨着蘇子安的解說,不少皇帝也是明白了一些。

但畢竟沒有見過火器,具體戰力如何,還得看開戰之後的表現。

明·朱棣:“@明·朱元璋,爹,蘇上仙說咱家的神機營天下第一!”

明·朱元璋:“@明·朱棣,你個混小子居然搶你侄子的皇位?不過幹得不錯。在這個時空,我已經把你立爲太子了,也免得手足相殘。”

清·乾隆:“@明·朱元璋,@明·朱棣,天下第一?還不是被我大清給打敗了?我大清纔是天下第一。”

新·王莽:“@清·乾隆,我*******,你*****,******!”

恰在此時,蘇子安提到了大清。

“可惜的是,明朝打下了很好的熱武器基礎,但大清入關之後,反而開了歷史的倒車。”

“尤其是清朝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是我個人最討厭的皇帝之一。”

“他好大喜功,固步自封,錯過了瞭解西方的最好機會,徹底被西方甩在身後。”

“這也爲我華夏百年屈辱埋下了禍根!”

清·乾隆:“……”

新·王莽:“@清·乾隆,我*******,你*****,******!”

明·朱棣:“@新·王莽,莫要激動,哪天有機會,我們一道去滅了@清·乾隆。”

清·乾隆:“……”

蘇子安簡單點評了一下,又重新迴歸了正題。

語氣之中,不無遺憾。

“明朝強軍無數,除了神機營,也有許多名垂青史的軍團。”

“比如盧象升的天雄軍,上下一心,悍不畏死。”

“比如袁崇煥的關寧鐵騎,寧遠大戰之中,曾以一萬殘兵鬥敗十三萬八旗鐵騎。”

“比如孫傳庭的秦兵,曾以3000秦軍守西安,迎戰闖王高迎祥的數十萬軍隊。”

“比如未曾一敗大明水師,乃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斯里蘭卡之戰活捉其國王,2000軍隊幹掉了對方5萬大軍。”

“比如由戚繼光所率領的戚家軍,他們軍紀嚴明,訓練系統,裝備先進,曾百戰百戰,累計斬首十五萬餘,打的倭寇屁滾尿流,被譽爲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直播間內,前朝的許多皇帝,都暗暗心驚。

能入蘇上仙法眼的,自然不是一般二般的軍隊。

而這大明朝,竟然有這麼多支軍隊,能夠獲得蘇上仙的青睞?

大明,竟然如此強大嗎?

明·朱元璋:“咱就是馬上得的江山,我的子孫們乾的不錯,沒丟了咱老朱家的臉。”

明·朱棣:“都是爹教的好!”

新·王莽:“你們就別嘚瑟了!@朱由檢,你有袁崇煥的關寧鐵騎、盧象升的天雄軍、孫傳庭的秦兵,最後還是丟了江山,一手好牌被你打了個稀爛!”

畫面中,蘇子安聲音中的遺憾之情愈發的明顯。

“可惜了大明朝啊!”

“空有剛烈的風骨,空有強軍無數,最終卻還是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究其原因,三個皇帝難辭其咎。”

“一個是明神宗朱翊鈞,前十年奮發圖強,有明相張居正輔佐,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

“中間十年由勤變懶,最後近三十年更是不理朝政,整整28年沒有上朝!”

“第二個則是明熹宗朱由校,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

“這個皇帝天天沉迷於木匠活兒,不理朝政。縱容乳母客氏,重用客氏相好的宦官魏忠賢,任他二人胡作非爲。”

“最後,把一個千瘡百孔、積重難返的大明朝交給了崇禎帝朱由檢。”

“崇禎帝朱由檢,則是大明曆代帝王之中,最爲複雜的一個。”

“他是明朝自太祖以來罕見的勤政之君,勤儉節約,當政十七年,吃穿都不講究。”

“但此時,朝堂上東林黨爭不休,百姓間天災人禍不斷,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後金崛起,整個大明,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可謂是風雨飄零。”

“儘管崇禎帝朱由檢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再加上性格猜忌多疑,剛愎自用,朝政之中,屢鑄大錯。”

對於大明,蘇子安向來是很有好感的,不知不覺之間,就說了這麼多。

眼見這第三個漩渦已經開始加速旋轉了,他才做了個總結。

“其實,這些放在封建家天下王朝,是極其正常的。”

“皇帝昏庸,百姓受難,皇帝賢明,則國泰民安。”

“天下興亡,全部繫於皇帝一人之身。”

“但許多皇帝都忘記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大明末年,天災人禍不斷,苛捐雜稅無數,土地兼併猖狂,階級矛盾激化,百姓民不聊生。”

“這纔是導致大明滅亡的根本原因!”

“縱有無數精兵強將,卻是難及百姓民心啊!”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