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耕耘貞觀 > 耕耘貞觀 > 

第197章 過完年就不消停了

第197章 過完年就不消停了

第197章 過完年就不消停了

衆人第二天醒來,由侍女們負責給他們更衣清理,更備上了醒酒的護肝的湯藥,以及清淡的粥食,讓他們好好的養一下脾胃。

這些人多數還有事情要做,如果沒什麼特殊的理由,基本上醒酒後便過來告辭了。

其他人也就算了,基本上所有事也都講得七七八八,唯獨王玄策,因他送了牛,所以宴請了他,但實際上來說,王玄策跟李泰不算太熟。

所以昨天的氣氛也不適合拉着他說,現在見王玄策清醒過來,李泰要找他做些正事了。

“玄策,今年草種計劃推行得怎麼樣了?”李泰對王玄策開口詢問。

王玄策原本還以爲自己報告後就告辭了,沒想到李泰居然還拉着自己聊事。

不過到底自己經手的,王玄策道,“《草種計劃》在桑乾河周邊有序推進。

在大雪降前,收割到了足夠牧草製作成青儲,再加上壁爐形勢的牧屋建立起來。

以今年儲蓄的煤炭,足以支撐到明年開春,所以今年絕不會有牛羊被凍死!”

說實話,王玄策說到這裡挺得意的,畢竟自己是真把《草種計劃》給一點點實行起來。

一想到這裡,手中沒什麼財富的百姓便拖家帶口的向天京城這邊過來了。

尤其在絕大多數做過徭役的百姓看來,李泰是包吃包住的。

這些當地豪強地主一開始很不樂意,但這些官員在關乎自己官位時,那可是相當的機敏,連忙道,

只不過去得晚了,可能前面一個人當上了管事,但你還是隻能做徭役啊!”

天津城是屬於幽州的,這些百姓還是屬於幽州的,對自己真沒影響。

“諸位同僚。”高季輔看着自己身邊的衆人,先開口道,

還是那句話,朝廷政令不下鄉,這些普通佃農們遵循本能的離開,縣城很難管到。

如果不是因爲李泰基本上碰不了兵權,那李泰第一時間,肯定是把資源往馬匹上傾斜。。

此刻營寨門口聚集了不少人,或多或少全是拖家帶口的,其中還有幾個自己認識的徭役。

接下來這年在《草種計劃》順利執行下,牧草資源對耕牛進行傾斜。”

這些百姓們一個兩個的遷徙,那頂多只是被當地當做是笑話看看。

靠着京杭大運河,能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畢竟在這機械能遲遲發展不起來的時代,牲畜的力量可實在是太靠譜了。

畢竟官員的考覈裡面就是有一條考察人口增加的,像李泰當初的高陵爲什麼直接給了一個上甲,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口暴增。

“高長史,就算燕王是一品親王,也不能、也不能……”

其他的人都有贈送,甚至連李治都給這剛剛四歲的小屁孩準備了文房四寶一套,相信他上小學了,應該會很感謝自己的。

如果說《草種計劃》原本是想要把草原民族變成農耕民族的遠大計劃,那現在李泰希望把遊牧資源向着耕牛傾斜,自然而然就是關乎現實吃飯的大事情了。

自己還是安安心心利用《草種計劃》把黃牛給培養起來,這些黃牛在秦嶺黃河以南,也許未必會有南方的水牛來得適用,但在北方地區黃牛卻是首屈一指的耕種品種。

我記得在雍奴前有座營寨的,我就在裡面服徭役。

聽到這話,在場徭役倒連忙報名了起來,生怕自己慢了幾分,吃了大虧。

隨着新年過去,一部分百姓拖家帶口的尋回自己徭役的地方,請求繼續做徭役。

畢竟整個大唐幾乎算是封建時代的馬匹之最,足足有七十萬的戰馬,都不計算駑馬的,這看得宋朝那是直流哈喇子,所以李泰不擔心馬匹的問題。

雖然李泰對佛家不感冒,但是長孫皇后喜歡啊。

王玄策聽到李泰這話,神色頓時嚴肅了起來。

他們發現給燕王做徭役,不但能夠吃飽飯,而且還有賺頭啊!

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家中有田的百姓,雖然對這徭役感覺有幾分羨慕,但也只是羨慕。

這樣自己從李泰手中拿到糧食,豈不是純賺。

這一路上因去年修建讓徭役們居住的營寨,更是安排了魏旭等不良人進行巡視。

最重要得是這事情跟自己無關啊!

高季輔自己是去服過徭役的,他清楚知道這些百姓對做李泰的徭役的態度。

那待遇簡直就是百姓們夢裡的生活,相互比較,可以說百姓的選擇是理所當然的。

“當家的,這都走了兩天了,連安慶都過了,還沒到嗎?”

但去年的徭役倒給李泰幫了大忙,讓幽州百姓們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張津令,我們不能在這裡繼續幹活嗎?要去天津城嗎?”有人開口問道。

所以只要走上這條路,到了徭役的營寨裡,那就基本算是入了燕王口袋。

這樣的情況下,那幽州出口其他地方的特產就算是有了。

中年人手上揹着很大一個包裹,甚至算得上是全部家當,但還是向着天津這邊過來了。

此刻的王玄策哪怕整個人燃燒殆盡,怕也會願意撲到這個事業上鞠躬盡瘁。

畢竟,無恆產者無恆心,封建時代最沒忠心的就是佃戶了。

王玄策知道自己的任務後便匆匆離開,不過李泰也知道牛羊這種東西,跟糧食一樣,不是第一天下達任務,第二天就能弄出來的。

“這些流失百姓以無產無田的佃戶爲主,他們全順着去年新修的道路向天津那地方去了。

李泰小心的囑咐道:“牛生產了就給小牛加上牛鼻環,加速牧牛向耕牛的轉化。

你們是想要我跟燕王搶人?!”

能成爲津令基本上都是農業學府出身,多少知道李泰的習慣,連忙說道,

“這道路修好了,運河還等着清淤呢!運河清淤了,天津城還要修建呢!

“耕牛?”王玄策聽到這話,點頭道,“還請燕王放心,某會盡量牧養黃牛!”

地主對待他們可沒這般的好,因爲他們辛辛苦苦種植出來的糧食,那給地主盤剝七層,那都是好的了。

“張津令,這要沒活了嗎?”在場的徭役聽到這話心中一驚,這可要命的!

“你們放心,跟着燕王最不缺得就是活了!”

“就在前面了,這大路一直修到了雍奴縣,我們順着這大路繼續走。

中年人帶着一家老小轉了一個彎後,就見到了營寨門口,不過眼前的場景卻呆了呆。

你們先登記好戶口,等待燕王把牛車馬車之類的送過來,把你們送到天津城!”

只要伱們願意給燕王服役做天津徭役,燕王會把你們全部都會收下的。

所以,他們每一分生存資源,那都是算了又算的。

到了那裡,我們只要肯幹活,那就有得吃了!”

等到這些全部都做好了,在《草種計劃》的執行下,這種新方式說不定真能影響草原。

因爲幽州到底是邊疆地區,天生人口稀少,也就只能在耕牛與其他耕作工具上想想辦法。

他沒想到,一個新年過去,居然有這麼多徭役,跟自己一樣帶着一家老小過來。

本來李泰的徭役模式想要再幽州這地方傳播起來,尤其古代這種交通閉塞的環境下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別得不說,以後建立農社時,黃牛成爲農社一部分資產,百姓們也能借用黃牛耕地,那自然而然的,農社在基層的影響力就能夠更進一步的擴散開來。

這時候,有個文士站出來,開口道,“大家不要着急,燕王已經知道你們來的事。

WWW ⊙Tтka n ⊙C〇

畢竟土地纔是最有歸屬感的,只要逼不得已他們是不會捨棄土地的,但多少也是起了農閒的時候,沒事去打打零工,多少賺幾個錢的心思。

張津令道:“雍奴以北的道路都修繕的差不多了,現在主要修繕天津城到雍奴的道路。

覺得給地主一年幹到頭頂多也就勉強吃個飽,想要吃得好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更不要說還有臘肉魚乾啊!

但是數量多了,當地縣城很快就有所發現,但想要阻止,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法管。

王玄策不知道李泰此刻已經開始對京杭運河開通後,對整個秦嶺淮河以北地區的佈局。

更不要說隨着人口的流逝,帶來得勞動力減少,肯定還會影響到春耕!

這些縣城的官員發覺自己官位動搖,當即發動當地大族想要留住佃戶。

明年想大面積推廣小麥,你手上的耕牛是重中之重,可莫輕乎了!”

但人口流失對縣城官員來說,也不是小事。

尤其是大過年的把他們運送到所在縣城,讓他們過年跟家裡人吃上魚肉,對很多百姓來說,當官能做到這地步自己還要求什麼!

所以,去年那些離開的徭役,回去跟家裡人商量了一下,趁這冬天仔細算了算,覺得與其給那些地主做佃戶,還不如出來跟着燕王混來得合算。

但那些自己沒田畝,在給地主打工的佃戶,冬天回去後好好算了算。

但現在不是還有張萬歲在嘛,在高陵又有賽馬的馬場在,關於馬匹不需要自己擔心。

聽到這話,這些當地豪強與世家馬上反應過來,知道這件事的重大。

甚至這些佃戶重新進行戶籍編撰後,說不定一些地主私下裡瞞報的人,會出現出現在戶籍上,這人口不就多了嘛!

所以,在幽州這層面來說,高季輔倒樂得見到這事情。

你們在這裡有什麼活幹,快點去天津纔是正理,否則活給別人搶了,可別怨我!”

不過,這樣的歡快日子倒也不會持續太長的時間。

王玄策自然也明白的,有了這牧牛後,這能給整個北方帶來多麼大改變。

這個冬天過去,自己也算是有了完整的經驗,以及各種能夠改進的技術。

不過,王玄策雖不知道李泰的這些變化,但單是《草種計劃》的耕牛能夠提供給幽州地區,從而耕犁出更多食物,這本身對官員而言就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但有了資源上的傾斜,尤其牧草上的傾斜,王玄策至少會重點挑牛來培養,自己要求不多,今年能出欄個一兩千頭,多少也算安慰了。

因爲自己不過只是才過了一個安穩新年,沒想新年第一件事,便要處理這令人糟心的事。

雖然每個人換到的魚乾也好,臘肉也好,真算不上多,但李泰對百姓的用心,百姓自己自然會感受到。

說實話,這件事情高季輔也很愕然的。

李泰點點頭,道,“進行順利就行,另外有件事需要你注意一下。

所以他們是最精明的一羣人。

一個人的工作於己有利於國家有利,那就不需要李泰再多說什麼了。

他們的精明是爲了他們能在這時代活下去,哪怕只是多活個一兩年。

畢竟其中絕大多數佃戶基本都住在縣城邊角位置,有的甚至不是在縣城裡,而是山坳裡,這讓縣城怎麼管。

一名婦人拉扯着孩子,一隻手拉着揹包有幾分怯生生的,既有對前路的迷茫,有又對前路的恐懼。

高季輔不想處理這件事情的原因,就是這些百姓在縣級層面上雖然出現人口流失,但對高季輔來說,這一部分人不是消失了,而是到天津城了。

甚至不需要他們去提醒,隨着大量的百姓向着天津匯聚而來時,

盧家、衛家、祖家一個個世家找上高季輔,要高季輔想出個辦法來。

只要是正常當官的,那多少都清楚知道這件事情的意義。

新年第二天開始,自己便是去一個個官員家中拜年,像是杜相,高季輔,馬周,以及其他自己麾下的人,都儘量在十五前拜訪完畢,甚至連新年禮物都早早給長安的父母送過去了。

“現在只是正月,所以這些佃農的離開,你不介意。

舊年過去,新年到來,這次李泰倒是第一次在幽州這邊過年。

給李世民送過去的是天津的粗鹽,至於給長孫皇后的則是一塊水玉的玉佛觀音。

但要到了三月,沒有足夠佃農,誰幫你們種田!”

下屬官僚不由張張嘴吧,但想說什麼,說李泰招收流民,吸納佃戶嗎?

但這年頭誰把佃戶當人看啊!

如果不是這次佃戶去天津城做徭役的事情,幾乎自發性的開始蔓延開來,導致大量的佃戶流失,換了誰,誰會把一個佃戶放在眼中。

畢竟每個佃戶,那是早早把自家祖傳土地賣了,只能出賣勞動力到地主家裡面耕田。

但誰都知道,地主家有徭役讓佃戶頂上,地主家要交稅先收佃戶的,佃戶算個屁。

如果不是大面積佃戶逃離,導致春天沒足夠勞力耕種,那誰家地主會把佃戶放在眼裡啊!

但現在年都過了,春耕快來了啊!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