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仙俠版水滸 > 仙俠版水滸 > 

第433章 如此治國

第433章 如此治國

完顏阿骨打病逝時,他的庶長子完顏宗幹、次子完顏宗望、三子完顏宗輔、還有在戲劇評書裡大名鼎鼎的庶四子金兀朮完顏宗弼,都已成年,在滅遼等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而且他的嫡長子完顏宗峻也還活着。

完顏阿骨打的帝位由他的弟弟完顏吳乞買接任,其實是符合女真族“兄終弟及”的傳統的,它可以保證部族的對外戰鬥力的穩定,以保持生存的空間。

但是,在完顏吳乞買登基後,女真族迅速的退化腐敗。

這固然是女真人在對外戰爭中獲得了難以想象的鉅額財富,導致所有人都開始追求享樂,也是因爲完顏吳乞買的登基改變了女真族的“二元制”社會關係,爲以後的混亂埋下了伏筆。

“二元制”是指女真族在部族發展之初根據客觀條件造成主外和主內的兩套領導班子,雙方各負責自己的一塊內容,整個部族以主外爲主,所有接班人都應該由主外的負責人指定。

正式進入完顏吳乞買年代後,金國的五大勃極烈排名如下:

諳班勃極烈完顏斜也;國論忽魯勃極烈完顏宗幹;國論移賚勃極烈完顏宗翰;昃勃極烈完顏蒲家奴;迭勃極烈完顏斡魯。

完顏斜也病逝後,完顏吳乞買想立他自己的兒子完顏宗磐爲諳班勃極烈,完顏宗翰以完顏亶年紀小易於操控,提出一定要立完顏阿骨打的子孫,並聯合心腹逼宮。

爲了金國不分裂,完顏吳乞買不得不立完顏阿骨打的嫡長孫完顏亶爲諳班勃極烈。

可這又引起了金國內部新的紛爭。

與此同時,這年的大元帝國有蝗災冒頭。

蝗災是這個世界三大災之一。

這三大災就是旱災、水災、蝗災。

這蝗災,幾千年都無法解決。

百姓甚至產生了迷信,認爲蝗蟲是神蟲,還修廟祭祀。

歷史上,明朝的徐光啓,就記載,開元四年,山東大蝗,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

江鴻飛肯定不會這麼迷信。

江鴻飛是知道後世我國是怎麼戰勝蝗災的。

所以,見蝗災要起,江鴻飛親自掛帥,甚至親自去了災區。

江鴻飛要求朝廷上下,使用戰爭的經驗對待蝗蟲。

這在之前的歷史上,可是沒有過的。

因此難免引起一些人的懷疑。

甚至有人認爲,江鴻飛這是在褻瀆神蟲。

更有甚者,有人攔住江鴻飛的大駕,哭天抹地的向江鴻飛陳述“利害關係”。

江鴻飛沒殺此人,而是讓他看看,自己到底是怎麼戰勝蝗蟲的。

江鴻飛直接下旨,對大元帝國的各級官吏說:治蝗是帶有戰鬥性的羣衆運動,因此必須有堅強的領導和嚴密的組織。

爲了及時動員組織力量投入滅蝗戰鬥,江鴻飛強令各蝗區縣官吏,須於夏蝗發生前成立滅蝗指揮部,由政治官員輔佐各級領導親自主持,並在區鄉村建立大隊、中隊、小隊等一系列的滅蝗組織。

江鴻飛還命令,蝗蟲發生在哪裡,立即消滅在哪裡,確定了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針。

江鴻飛還指出,治蝗工作要體現,大元帝國制度優越性和新王朝的指揮能力。

具體就是:

第一,建立責任制和聯防機制,避免各自爲戰。

比如,河北滄州與山東南皮縣交界處發生了蝗蝻,一度因爲缺乏協調,使蝗蝻發展到了四五齡,甚至少數羽化起飛。

江鴻飛得知此事了之後,將滄州和南皮縣的主官全都一擼到底,派陳康伯親自去治理這片區域的蝗蟲。

陳康伯接手後,按照江鴻飛的指示,指揮兩縣建立了聯合指揮部,最後扭轉危局。

第二,偵察蝗蟲。

這個跟偵察敵情一樣,包括查卵、查蝻、查成蟲。

江鴻飛口述,孫覿書寫,出了一則《偵察蝗蟲適用辦法》。

各地根據江鴻飛的指示,成立飛蝗預報組織。

後來,各地又根據江鴻飛的指示,建立羣衆性病蟲情況網,分片訓練情報員。

第三,發動羣衆。

江鴻飛給在治蝗中立功的官吏民衆,頒佈重賞,樹立典型,激勵羣衆治蝗的熱情。

第四,實事求是地改變錯誤的滅蝗經驗。

以前傳統的治蝗經驗是,捕蝗不如捕蝻,捕蝻不如挖卵。

挖卵就是把蝗蟲產卵的這個河灘、鹽鹼地耕一遍。

但是呢,光是挖卵,只能減少蝗蟲的數量,不能減少蝗蟲的面積。

而且,耕過的地深淺不一,導致蝗蝻的孵化參差不齊,有早的,有晚的,反而延長了治蝗時間。

因此,江鴻飛下令,停止了單純挖卵的做法。

將之調整爲,沒長翅膀的二到三齡蝗蝻,這個時候滅最好,又沒起飛,食量又不大,又好滅,等它長了翅膀,能遷飛了,那就麻煩了,所以,江鴻飛定下,各地治蝗都把不起飛作爲重點要求。

蝗蝻治起來要相對簡單很多。

早期的時候,讓民衆就在地上挖一條大溝,溝裡再挖一條小溝,然後用掃帚把蝗蝻掃到溝裡面去,它就爬不出來了。

當然,光靠人力是不夠的。

所以,江鴻飛讓人研發出來了藥械治蝗。

也就是,大力推廣大元朝廷研究出來的各種治蝗機械,以及農藥。

這對百姓的震撼是空前的。

百姓反映,過去打蝗蟲三個月還打不乾淨,用了朝廷推廣的治蝗機械和農藥,幾天就打完了。

所以,很多人破除了對神蟲的迷信。

那個攔住江鴻飛的轎子,勸江鴻飛不要招惹神蟲的人,也成了人人嘲笑的笑柄。

同時,民衆也越來越敢打蝗蟲了。

這還沒完。

江鴻飛還下令,從根本上改變蝗蟲的滋生地。

這個是最除根的辦法。

實際上,蝗災的發源地,有固定的那麼幾個。

一般呢都是河湖沿岸的河灘淤積起來的三角洲、黃泛區,或者是沿海鹽鹼地。

這些地方雨季的時候積水,旱的時候露出來,正適合蝗蟲產卵,長出來的一些禾本科的蘆葦之類的雜草,又是蝗蟲的食物。

其實,這個世界的人呢,也早就觀察到了這一點。

但是他們誤以爲是這些河灘有魚蝦的卵,如果水多的時候,這個卵就孵出魚蝦,沒水了,魚蝦卵就化爲蝗蟲。

這種誤解顯然無法指導治蝗。

江鴻飛也不給各級官吏民衆講理論基礎,在查明蝗源地之後,他直接下聖旨安排人幹活沒廢話,要麼修水利,使蝗區變爲水庫之類的環境,要麼墾荒,使其變爲良田,要麼在蝗區種棉花苜蓿之類的蝗蟲不愛吃的食物,總之徹底把這些地方改得不適合蝗蟲產卵。

在皇帝江鴻飛的一力主持下,危害中國數千年的飛蝗之災,已經被大元帝國的人給控制住了。

這使得大元帝國連續多年沒有發生過蝗害。

雖然江鴻飛的一些措施,在生態上不是盡善盡美,但是時代所限,不能苛求。

事實就是,在江鴻飛的力排衆議之下,大元帝國終於有效控制了蝗災,而且控制的方法絕對長遠有效。

當然,小範圍的蝗災一直存在。

治蝗還不能鬆懈。

但是總的來說,大範圍的蝗害已經沒有再發生的跡象。

這一成就,無疑爲江鴻飛在民間的聲望又添上了一筆濃厚的墨彩。

然而,江鴻飛並未因此沾沾自喜。他深知,一時的成功並不代表永久的安定。飛蝗之災雖已得到控制,但自然的威力總令人敬畏,小範圍的蝗災仍在暗示着潛在的威脅。因此,他並未撤去治蝗的機構和人員,反而加強了監控與預警系統,確保一旦有蝗災的苗頭,便能迅速且有效地進行應對。

同時,江鴻飛也意識到,單純的治理並非長久之計。他開始倡導並推廣生態農業,鼓勵農民種植多樣化的作物,減少對單一農作物的依賴,從而降低蝗災等自然災害的風險。他更是親自下田,與農民一同耕作,瞭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爲他們提供實際的幫助和指導。

在他的引領下,大元帝國的農業逐漸走向多樣化與可持續性,民衆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每當人們提起江鴻飛,都會由衷地讚歎:“真千古第一聖君也!”

而江鴻飛,他始終保持着謙遜和低調,他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懈怠。

他常常對身邊的人說:“爲民除害,保一方平安,乃我輩之責任。飛蝗之災雖已控制,但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們不能有絲毫的大意。”

……

嗚——嗚——嗚!

伴隨着一陣深沉而悠長的鳴笛聲,火車頭緩緩啓動,那沉穩而有力的步伐,彷彿在向世人宣告着新時代的到來。

劉慧娘站在一旁,嘴角勾勒出一抹欣慰的微笑。

這不僅僅是火車的啓動,更是她與白瓦爾罕等無數科研人員心血的結晶,是人類智慧與汗水共同鑄就的奇蹟。

歷經無數個日夜的奮戰,火車終於從圖紙上的構想,化作了眼前這龐然大物。

與昔日的蒸汽機車相比,它的速度顯著提升,預估可達每小時十五六公里,相當於一個健壯成人快步前行的速度。

更令人振奮的是,鐵軌的鋪設讓火車擺脫了轉向的束縛,如同脫繮的野馬,在既定的軌道上自由馳騁。

這一刻,人類文明的車輪,無疑又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然而,慶祝之餘,江鴻飛深知,這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火車雖已成型,但要真正投入使用,還需跨越重重難關。

但江鴻飛內心的喜悅卻絲毫未減,望着自己親手推動的這一變革,他豪情萬丈地對劉慧娘、白瓦爾罕等人說道:

“雖然此刻它還略顯笨拙,但朕堅信,不久的將來,它將徹底改變人類的出行方式。朕要讓大元的每一寸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鋪滿鐵軌。屆時,從大都至南京,不過一日之遙;從大都至瓊州,亦不過三兩日可至。朕要讓火車成爲連接世界的橋樑,朕要讓火車通往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江鴻飛的豪言壯語在人羣中激起了層層漣漪!

有人驚歎,有人質疑,但更多的,是那份對未知未來的憧憬與期待。

就在衆人議論紛紛之際,火車頭突然傳來了一聲異響,如同晴天霹靂,讓所有人的心都爲之一緊。

白瓦爾罕聞言,立即拔腿向火車頭奔去,一邊跑一邊焦急地詢問:“究竟發生了何事?”

經過一番緊急檢查,火車頭中的技術人員探出頭來,大聲報告:“轉曲杆斷裂了,看來木製材料還是無法承受這樣的負荷,必須更換爲鋼鐵材質才行!”

隨着這句話的落下,火車緩緩停下了它的步伐,彷彿也在爲這一挫折而嘆息。

江鴻飛、劉慧娘及一衆科研人員迅速圍攏過來,對火車頭進行了全面的檢查。

白瓦爾罕更是親自上陣,爬上火車頭,仔細查看每一個細節。

經過一番細緻入微的排查,白瓦爾罕得出結論:“陛下,我們的火車在技術上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仍有諸多不足需要改進。特別是傳送構件方面,木製材料顯然無法滿足長期運行的需求,必須全部更換爲鋼鐵材質。此外,蒸汽機的性能也有待提升,以應對更高強度的運行。”

面對這些挑戰,江鴻飛並未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他的決心。

他深知,每一次技術的進步都是在不斷試錯與改進中實現的。

於是,他當即下令,要求科研人員立即着手改進火車頭,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內推出第二代車頭。

同時,他也囑咐劉慧娘繼續監督整個項目的進展,確保每一個環節都萬無一失。

隨着鐵軌的不斷延伸,元大都的居民們開始對這個新奇的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們紛紛猜測朝廷的用意,卻無人知曉這背後隱藏的宏偉藍圖。

直到有一天,一隻鋼鐵巨獸出現在他們的視線中,那震耳欲聾的轟鳴聲、那龐然大物的身影,讓所有人都驚慌失措、四散奔逃。

然而,當他們發現這隻“巨獸”只是沿着鐵軌緩緩前行、並無傷人之意時,心中的恐懼才逐漸消散。

更爲奇特的是,在這隻“巨獸”的頂端,竟然還站着一個從容不迫的人——那正是江鴻飛,他正以君臨天下的姿態,俯瞰着這片即將被他的鐵路網所覆蓋的土地。

人羣中,一位科研人員高聲介紹:“此乃非妖非獸,實爲火車,既能載人,亦能載貨,乃陛下力推之創舉。”

初見這鋼鐵巨獸疾馳而過,民衆無不震撼,對江鴻飛的智慧深深敬仰。

隨後,朝廷又獻一寶——“紡織機”。

它一機多線,織布效率倍增,成品更是細膩非凡,遠超手工。

而江鴻飛的革新不止於此,他引領下的科研人員,接二連三的推出工業化產品,讓好多本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機械橫空出世,成爲人們的新寵。

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場由江鴻飛主導的工業革命悄然興起,蒸汽機轟鳴,煤炭與鋼鐵共舞,編織着新時代的輝煌篇章,徹底改變了這片土地的面貌……

……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