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夜瀟翻開了書面,前言幾乎都是用繁體字寫的,好在我平時見識過不少繁體字,對古文也略知一二,所以前言的大體意思還是能看明白的:
“本書寫於春秋末期,慕容剎所著。慕容氏族歷代精於驅邪避難,自成一家。後因戰亂,慕容家遷徙他國,途中傷亡慘重,終至蜀之鄙,已不過三十口人。自此慕容家隱居幽林,不問世事,幸安居樂業,無他災禍。
至此,慕容家道術沒落,恐後人遺之,故記之。”
——慕容剎
“先人遺留之書因戰火,大多損毀,僅少量倖存,後世人慕容青石所抄。完成之後藏於墓中,後世若有幸得之,比正興慕容避邪之道。”
——慕容青石
文字到此結束,當然作爲古文更爲簡練一下,我只是將其簡單翻譯一下。從前言上看,本書始於春秋末期,應該爲諸子百家之一。但史書上並未記載慕容氏,可能如慕容剎所言,因戰火洗禮,他們之中大多隱居山林,頗有種世外桃源的意境。
至於慕容青石,可斷定爲慕容家後人,但卻並未註明何朝何代,只是潦草記敘當時戰火連連,導致大多道術都已遺失,只有少量遺留下來。但經此一說,也能推斷至少明代前後,絕不可能是清時之事。
有一點我很疑惑,如果藏於墓中,那麼很容易腐爛或者遺失,後人遷徙,根本不可能再找到本書。那麼慕容夜瀟的爺爺又是如何得到的?
慕容夜瀟似乎是看出了我和樊浩的疑惑,然後解釋道:“這本書並不是慕容青石所抄原籍,而是後人所抄,不過估計不是慕容世之人,所以未署名。不過根據紙張來看,應該是清朝時期的事了。我爺爺也是在長征之時,路過一個村落,村民剛好得知爺爺爲慕容家後人,所以把書物歸原主了。
不過爺爺並沒有宣揚,特殊時期時期打擊封建迷信,爺爺那時有剛好下海創業,所以書就一直沒有動過。知道他事業有成,把公司交給我父親的時候纔開始研究起這本典籍。不過爺爺的道行要比我高明太多了,書中的很多內容我還看不懂,但是有關復魂丹的我看懂了。
我還記得我特意問過爺爺,復魂丹之事是否爲真,他肯定地點了點頭,他說書中有記載,我卻只能看懂少半,所以後續的記載也無從得知了。”
樊浩激動的甚至要在咖啡廳裡來回踱步了,但是很快,他又萎靡了下來。在我看來,他的神情像是那種觸碰到光芒,但是瞬息間光芒消失。
他的嘴角有些抽動,很艱難地說:“現在興火葬,婉兒多半已經被火葬了。”聽到這我也覺得有些沮喪,當然,我不是多麼熱切地期望婉兒復活這個結果,我想要看到的是過程——完全違背自然規律的過程。
慕容夜瀟喝了一口咖啡,然後神情有些玩味。但是隱藏得很深,很難發現。我也是坐在他旁邊仔細觀察他的表情才得出的結論。
“你的婉兒的屍體應該完完整整地保存着,從她找你便可看出。如果她已經火化是根本不可能出現在你面前的,你所看到的,可能就是她目前的影響。你所說的皮膚蒼白,可能屍體是被冷藏起來,所以依舊保存完好。”慕容夜瀟慢悠悠地說道,樊浩的臉色很不自然,不知道是喜悅還是憤怒。不過有一點我知道,他此刻一定是很像揍慕容夜瀟幾拳。我承認,很多時候我也是這麼想的。
樊浩整了整衣服,然後舒服地靠在沙發上,給人一種慵懶的感覺。他的氣場和慕容夜瀟不同,他更多的是一種難以言表的魅力,我知道,尤其是對女性,這種魅力往往是致命的。
沒過多久,牛排來了,慕容夜瀟小心地把書包裹起來,然後放進包中,然後美滋滋地吃起牛排來。
這頓晚飯吃得很盡興,飯後還喝了點啤酒,學校是不允許喝酒的,被發現絕對是警告加扣學分。我自認爲不是什麼好學生,但是這種風險過大的事還是不願嘗試的。慕容夜瀟淡淡地說道:“我記得入社的時候給你說過。”他把杯中的啤酒一飲而盡,酒是剛從冰箱裡拿出來的,這個時候的啤酒是最沁人心脾的。
我沒明白他的意思,有些呆呆地望着他,他回味了一下啤酒特有的苦味,然後悠然說道:“喝酒也是其中之一。”
樊浩臨走的時候給我們留了詳盡的聯繫方式,他還拖慕容夜瀟在S大幫他找個宿舍,美其名曰:有消息好傳達。
慕容夜瀟居然同意了,我很難想象他會答應這種麻煩的事。
我和慕容夜瀟順路,所以剛好散步回去,路上我問他:“什麼叫封魔。”慕容夜瀟看起來心情不錯,所以回答得也比較詳盡:“古人說的封魔與現代人不同,他們多是接觸怨氣,所以魔自然消失。至於電視上演的那些道士什麼那根本不是驅鬼,那是招鬼。書上記載擺放祭祀品,是用來招鬼,方便得知其怨氣從何而生,哪是什麼驅鬼辟邪!”
我甚至覺得他有些忿然。不過了解驅鬼是他們的專長,而看見自己家的道術被外人扭曲自然心裡不是滋味。我也能理解一些了。
“至於封魔,重在方法,而不是結果。很多種途徑都能使怨靈消散,但是慕容氏族一直都是崇尚平息怨氣,而不是以強制性的手段。所以據爺爺說,慕容氏族的名聲在同行中一直很好,找爺爺做法事的人也很多。”說着說着宿舍就到了,他朝我揮了揮手算作道別,然後自己走進樓道內,看着他消失的背影我忽然有些恍惚。
我記得我看過金庸著的天龍八部,裡面的慕容復就是這種天才,爲正興某事而奮鬥。雖然結局並不是很好,但是至少他都拼盡全力。
我覺得慕容夜瀟也是這樣。
或許,慕容家就是這樣。因爲他們流淌着同樣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