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靈異協會會長手記 > 中國靈異協會會長手記 > 

第2章 佛門道士

第2章 佛門道士

秦陽急了:“你不覺得後來出這麼多事都是他陰魂不散在作祟麼?”邵易宇笑了:“事情不能這麼簡單就定性,我說過:任何靈異事件都要先經過科學的方法進行排除後才能定性爲靈異事件!”秦陽不以爲然:“看來你還不太相信,不要緊!等你聽我說完,你就明白了!”

秦陽道:“他的三個兒子發了瘋後不久,老大就得水腫症死了,全身腫得發亮;老二瘦得皮包骨頭,不能吃東西活活餓死;老三,也就是我爺爺,折磨到最後也只剩下最後一口氣了!我太祖母悲痛欲絕,請了所有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回家,捧着家裡最後一點血脈發了瘋似的滿屋亂跑,高叫着:這是你們秦家最後的一點血脈,是你自己的親身骨肉,你想斷子絕孫嗎?好啊!你就讓他也死吧!他一死我了無牽掛,馬上也去投河,我們母子四人團聚一點也不痛苦!等我也變成了厲鬼,我們母子四人絕對不會放過你,跟你一道形神俱滅,永不超生,看看我們誰厲害!--有種你就讓老三活下來,讓我天天守着你們秦家的骨肉,看他日日生病來折磨我,讓我跟老大、老二陰陽相隔,痛苦一生!”

說到這,秦陽有幾分沉默,邵易宇急着問道:“後來怎樣?”秦陽愕然擡頭,隨後笑了,肯定又是想到邵易宇演講的時候所說的“老頑童和郭靖”的故事:

“誰知道太祖母的這招激將法竟然奏效了,彷彿太祖母跟太祖父簽了一個死亡契約,我爺爺的病當天晚上就好了,以後雖然小病不斷天天折磨太祖母,但也已經不再要死要活---也有可能是太祖父真的不願意太祖母死得太容易,所以要活活地拿爺爺來折磨她,太祖母有時求神拜佛想自己替兒子生病都不行!”

邵易宇道:“會不會是一種巧合呢?”

秦陽堅定地搖了搖頭:“那也巧合太多了吧?等爺爺長大後結了婚生了我爸爸,立刻就生病死了!而那個詛咒又落到了我爸爸頭上!奶奶知道家裡鬧鬼,想都沒想丟下爸爸改嫁了!又只剩下太祖母含莘茹苦地將我爸爸養大,再之後父親又生下了我!彷彿是時間太久了,太祖父的法力下降,爺爺死後我和爸爸的身體還比較好,沒有怎麼折磨太祖母,特別是我考入BM大學後,所有人都說我太祖父想開了,顯了靈!”

秦陽停了一下,終於說出了終極目的:“可前不久我父親又病了,母親也跟着生病,特別是父親高燒過後就愛說胡話,又是高叫着還我真兒!街坊們都說太祖父又出來犯祟了-所以我很怕,特地來此想請大師救救我父母雙親!”

邵易宇看着他一臉的誠懇,笑了:“我在演講時說到汽車弒主事件,舉了我邀請醫學專家還有物理學專家的事!現在既然你認定這是鬼事件,那好!我帶你去見一位真正的大師,他就是青雲寺的主持方丈!”

路上,秦陽有幾分不安:“青雲寺在全國赫赫有名,方丈主持又是一寺之主-----他肯爲了我一個無名小輩屈尊相助麼?”

邵易宇一邊開車一邊笑道:“出家人以慈悲爲懷,他一定會用廣大的佛法來化解你太祖父的戾氣!-何況還是我找他!”

邵易宇邊說邊掏出一張照片:“我旁邊的這位就是清虛方丈!”秦陽皺了皺眉頭,唸叨着:“清虛?清虛?”邵易宇笑道:“怎麼了?是不是聽起來象道士的法號?”秦陽憨笑着點了點頭!

邵易宇笑道:“不錯!他以前就是-道士!”

“那還得從我爺爺那輩開始講起了,我爺爺不過是這個鎮上一個修鞋的,但他爲人中正,不管你是達官顯貴,凡夫走卒,還是三教九流人物,只要找他修鞋他一律盡心盡力完成,在鎮上有良好的口碑!那時青雲寺的主持方丈了塵大師圓寂,指定清虛爲衣鉢傳人,但奇怪的是他到死都沒有將鎮寺之寶:《般若金經》傳給清虛,甚至連所傳的自己衣物裡也少了一隻鞋子!清虛就跟《西遊記》裡面的孫悟空一樣,本來是在道家學《道德經》、《易經》的,有一身卜卦算命看風水的好本事!直到遇見了塵大師,被他未卜先知的無邊佛法所折服,改投了釋氏門下,成了佛門弟子!他剃度的時候請了塵大師給自己賜一法號,但了塵大師用木魚槌在他腦袋上敲了一記: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人的肉身不過是一個臭皮囊,更何況人的名字?你只要有佛性,當道士的時候可以叫清虛,當和尚的時候仍然可以叫清虛!於是清虛道長半路出家成了清虛和尚!

廟裡其它和尚可沒這麼高尚的佛性覺悟,看到師父將衣鉢交給半路出家沒幾年的清虛,十分不滿!加之清虛沒有得到《般若金經》和那隻鞋子,他們更是找到了藉口,想在清虛接任主持的那天發難,逼他讓位!清虛本來就是一家道觀的觀主,早就看破紅塵名利!對這主持之位毫不在意,但恩師有命不得不從,假如青雲寺落到這些碌碌之輩手中墮入下乘,自己就對不住仙駕的師父了!於是四處找尋金經和鞋子下落!”

秦陽笑道:“鞋子自然是在你爺爺那了,是不是?”邵易宇點了點頭:“在就任大典上衆僧發難,清虛進退兩難的時候,我爺爺高舉了塵大師的鞋子來了,並說了塵大師生前有命:本寺衆僧誰人能說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佛意就將主持之位傳給誰!”

秦陽是個小年輕,沒想到“四大皆空”的佛家也會爲了衣鉢之事大動干戈:“清虛大師是怎麼說的呢?”

邵易宇笑了:“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是道家《老子》裡面的話。清虛如何不知?他當時就跪下接過鞋子,道:謹領恩師法旨!並從鞋中找出了《般若金經》!道家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佛家的‘佛經藏在鞋中’,儒家的‘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均是一個哲理--FactaNonVerba!”

秦陽滿頭大汗:雖然自己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竟然聽不懂最後一句外文是說什麼!邵易宇解釋道:“你是BM大學學生,又不是清華大學學生,聽不懂很正常!因爲這句話就刻在清華大禮堂前面的日晷上-行勝於言!FactaNonVerba是這四個字的拉丁譯文!也刻在旁邊!了塵大師無事不通,知道他死後半路出家的清虛不能服衆,故意留下這麼個難題讓衆僧知難而退!而了塵大師指定讓我爺爺來完成這個使命就是看中了我爺爺爲人正直不貪財-要知道《般若金經》曾有個小日本託人出資一千萬來買呢!從那以後,我爺爺就跟清虛大師成了莫逆之交!現在我又是宗教理事會民間事務第一負責人,所以跟他交往更多!”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