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霸的科幻世界 > 學霸的科幻世界 > 

第四百五十八章 集成電路產業

第四百五十八章 集成電路產業

龐學林悄麼聲地進入許柏青的辦公室。

許柏青戴着老花鏡,正伏案寫着什麼東西。

龐學林用力乾咳了兩聲。

許柏青這才擡起頭,一看是龐學林,頓時面露笑容道:“你個小傢伙,總算捨得回來了,開學後也沒見你在學校多待一天,這回你總不走了吧!”

龐學林笑呵呵道:“這回待到寒假,年內都不走!”

許柏青知道龐學林的潛臺詞是明年還得走,忍不住嘆了口氣道:“你看我們學校多好的學風,就因爲你小子一出名,現在好多學生天天討論你的創業史,恨不得自己就成爲你這樣的。”

龐學林笑了起來,說道:“老爺子,這可怨不得我,你看我一沒偷二沒搶,啓動資金還是辛辛苦苦幫華威幹活賺來的,而且CVD的研發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單單一個視頻解碼芯片,不是我吹,目前國內除了我,還沒有一個人能搞得出來。”

許柏青當然也清楚這裡面的道道,說道:“這個你別和我說,你和學校裡那些同學們說去,正巧你回來了,過兩天我安排一下,你在學校裡做兩場報告,如今你也算是蘭大的學生表率了,這一點可推脫不得。”

龐學林只好哭笑不得地答應了下來。

沉吟片刻,龐學林又道:“老爺子,我這次回來,是有事想請學校幫忙的。”

“什麼事?”

許柏青擡頭看着龐學林道。

龐學林道:“我想搞集成電路,不過現在國內這方面的人才儲備並不多,我希望您幫我介紹一下。”

“搞集成電路?”

許柏青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別說這個年代,即使在現實世界,同樣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

當然,現實世界中,龐學林已經找到了一條彎道超車的路徑。

錢塘實驗室內,李長青正在領導團隊搞碳納米管芯片,而且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但是在這個世界,碳納米材料的研究纔剛剛興起,有很多基礎問題需要解決,因此,龐學林只能從硅基芯片入手,堂堂正正地打敗西方國家。

事實上,從歷史上來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並不算晚。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半導體點接觸晶體管,1949年研製出鍺合金晶體管。

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所也於1956年研製出鍺合金晶體管。

1954年美國研製出硅合金晶體管。

中國北京電子管廠也於1958年研製出硅合金晶體管。

就在1958年,美國得克薩斯儀器公司和仙童公司分別研製成半導體單塊集成電路。1959年美國發明平面光刻技術,研製成功平面型擴散晶體管。1960年美國採用平面技術研製成集成電路,從此走上可以大量生產的道路。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也在1963年研製成平面管,同時有多家單位也在研製平面管。緊接着,中國多家研究單位於1965年分別研製出集成電路,有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河北半導體研究所(簡稱13所)、北京市無線電技術研究所(簡稱沙河器件所)等,而在1965年12月份,13所首先在產品鑑定會上鑑定了一種採用介質隔離的DTL型數字電路。

在研究單位之後,工廠在生產平面型晶體管的基礎上也自行研製集成電路。北方爲北京電子管廠(774廠),南方爲上海元件五廠,後者在1966年底召開了產品鑑定會,鑑定了一種採用國際上通用的PN結隔離技術的TTL型數字電路。

由此看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半導體晶體管和集成電路起步階段,中國距美國只有4~7年時間差距,相差並不是很遠。

但是,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之間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差距開始拉大。

整個七十年代,中國只能自力更生地生產各種小規模集成電路(包括數字電路和線性電路)供應各工業部門和科學院各研究所研製和生產各種電子整機使用,包括工業應用和國防軍工需求。

直到1978年,上海的878廠才建成中國第一條2英寸線,滯後世界12年,1980年建成中國第一條3英寸線,滯後世界8年。

而在計算機芯片領域,中國更是犯了戰略性的錯誤,並沒有將計算機芯片單獨列出來發展,而是將其作爲整個計算機產業鏈中的普通一環。

即每研製一款計算機,中國就會同步研發一款芯片與之配套。

這樣一來,一方面,造成了研發資源的極大浪費,另一方面,由於那個年代計算機產量不高,對芯片需求有限,因此拖累了整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

八十年代,中國開始由自力更生轉向技術引進。

然而無論是742廠,還是後來的華越公司,發展都並不成功。

到了八十年代末,當時中國電子報闢出專欄討論:中國集成電路何處去?

在專家、教授和政府主管官員廣泛發表文章討論之後,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開始走向中外合資,於是就有了908工程和909工程。

機械電子工業部於1990年2月從各單位抽調人員集中編寫1微米集成電路項目建議材料,於當年8月份立項,命名爲“908工程”。

908工程由剛成立不久的華晶集團公司承擔建設。

但是由於項目審批和資金到位原因,直到1997年底才建成,前後歷時8年之久。

華晶公司從美國朗訊公司引進一條6英寸芯片生產線,流通0.9微米CMOS工藝2個產品,到1998年1月才通過對外合同驗收,比美國遲滯13年。

909工程則是由電子工業部於1995年提出,準備投資100億元建設一條8英寸0.5微米的芯片大生產線。

由華虹微電子公司於日本電氣公司NEC合資,1999年2月23日909工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建成正式投片。這是中國第一條8英寸芯片生產線,滯後世界11年。

……

實質上,這些嘗試之所以不成功,與集成電路產業高資本、高技術、高人才門檻存在着很大的關係。

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尚不發達的年代,想要花小錢辦大事,基本不可能。

許柏青雖然不是搞半導體的,但身爲一名凝聚態物理學家,對於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當下的困境心知肚明。

別的不說,單單當下,中國開設微電子專業的高校都沒有多少所,每年的畢業生不過兩三百人,這還包括選擇出國的。

如此薄弱的人才儲備,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怎麼可能發展得起來?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