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學術期刊
如果馬春麗說的是真的,所有人掌握的基礎知識都是那麼紮實,那麼從他們的年齡來看,他們無疑都是天才。
學習中醫,想要掌握大量的基礎知識,需要的是長年累月的學習積累。
如果是一般人,想要掌握馬春麗所掌握的那麼多基礎知識,最起碼也要三十歲的年紀,這還是長期勤奮學習的結果。
中醫就是這樣,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前期的基礎知識積累,就需要很多的時間。
再是之後的各種行醫經驗,又需要大量時間積累。
想要成爲一名單一領域的優秀中醫,一般都需要四十歲以上的年紀。
而想要成爲一名名中醫,一般也得是五六十歲的年紀,而且他還得一邊長期行醫一邊勤奮學習以及總結等等。
像李老,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就,全都是因爲他白天治病行醫,晚上還要挑燈苦讀,從來沒有在凌晨兩點以前睡過覺。
現在馬春麗他們,全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學生,並且掌握的基礎知識非常紮實,這就代表他們這輩子的起點比大部分中醫都要高的多。
突然來了這麼一羣天才般的學生,他怎麼能夠不高興呢。
第二天,李老給所有人都出了一張卷子讓他們答題。
雖然馬春麗說所有人的基礎知識都掌握的非常紮實,但他還是得測試一番,這樣纔對所有學生有所瞭解。
培養的時候這才能明確的知道應該培養他們那些方面的行醫經驗。
考試的結果,自然是讓李老非常滿意,如果他早知道是這樣優秀的學生,別說是給了一百萬,就是一分錢不給,他也願意教啊。
“你們以後就跟着我一起坐診,我會親自教你們如何診斷病情,如何下藥等等。你們最好帶上一個本子,把我診斷的東西記下來琢磨。”李老朝所有學生說道。
“謝謝老師。”學生們連忙感謝。
“我這一身醫術,會全部傾囊相授的教給你們,至於你們能夠學到多少,就要看你們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悟性了。”
第二天下午,李老就開始帶着一羣學生開始就診斷。
每來一個病人,李老都會告訴病人這些學生是他的弟子,他會把他們的病情做爲教學示範,然後詢問患者的意見。
如果患者同意,他纔會用於教學,如果不同意,他也不會強迫病人。
當然,李老在中醫屆可以說是大名鼎鼎,很多並且都是衝着他纔來的這邊治病。
或許是怕拒絕了之後李老不盡心治療,所有患者都同意自己的病可以用於示範教學。
李老給所有人從中醫診斷的望聞問切教起,雖然中醫藥也有西醫的檢查儀器,比如血常規,ct等cp等檢查的手段。
但是中醫的望聞問切還是要學會的。
在教學生的時候,李老很快就發現,這羣學生的學習速度是真的快,快到讓他都有些驚喜。
比如他教學了兩個腸胃炎患者的診斷後,再出現腸胃炎患者,這些學生大部分都能自己診斷出來了。
再然後就是用藥,同一種病,什麼樣的病情用什麼樣的藥,他只需要教一遍,所有人都能記住,再下次遇到同樣的病人,他讓所有人開藥時,大部分人都能開對。
就算有少部分人沒有開對,也只是在藥量方面。
在李老毫不保留的教導下,馬春麗等人學習的速度也是飛快,她們白天跟着李老學習診斷,晚上則是學習李老給他們找的一大堆診斷案例。
除了馬春麗他們,與此同時,在全國各地,都有李可灼的學生跟着一大羣名中醫學習。
如果是其他中醫大學畢業的學生,絕對不可能一畢業就能跟着名醫學習。
爲了他的這些學生,李可灼前前後後捐出了近五千萬人民幣的救命基金。
從這方面看,他們能有李可灼這樣一個願意爲他們的前途花錢的老師,是他們這輩子最大的幸運。
如果沒有李可灼,就算他們能夠大學畢業,也不可能馬上就能跟着名醫學習。
明年,李可灼培養的第一批中草藥培養專業的學生畢業後,李可灼還會啓動中藥大規模培養計劃了。
到時候,他會在全國各地投資中草藥種植基地,爲自己親手培養的中醫學生以後行醫提供廉價且有充足藥效的藥材,打破中醫將亡於中藥的說法。
“李老師,這是這個月學生們寫的論文。”這天,李可灼的助理把一大堆論文遞給李可灼說到。
“好的。”李可灼點點頭,然後開始查看學生們寫的論文。
這些論文,大部分都是幾個試驗室的學生們寫的。
每次試驗室發現或者是研發出新的技術或者是材料,李可灼都要求他們寫論文。
雖然這些論文不在雜誌上發表,但是寫出來給他看還是必要的。
這樣,李可灼也能清晰的知道他的幾個試驗室做出了那些成果,以及試驗室的研發進度如何等等。
李可灼看論文的速度很快,一篇論文,他只需要掃視一眼,就能把所有內容記錄在系統中,然後花一個積分,就能自動理解所有信息。
看完幾十篇論文,只是花了李可灼幾分鐘時間都不到。
看完論文後,李可灼打開了一個箱子,把論文按照類別分門別類的方式放好。
這樣的論文,這幾年李可灼已經放了好幾個大箱子了,其中就不乏一些非常重要的論文。
比如關於石墨烯的論文,就有十幾篇之多,這些論文要是發表在國外雜誌上,立馬就能引起轟動。
“宿主,其實你可以自己辦一個學術期刊,然後專門發表你學生的論文。”老楊朝李可灼說道。
“自己辦學術期刊?”李可灼詫異。
“對啊,你學生寫的這些論文,很多都非常有價值,如果能夠發表,對科學提升是有幫助的,既然你不願意在國外期刊發表,何不自己成立一家學術期刊呢?”老楊朝李可灼說道。
聽到老楊的話,李可灼想了想說道:“我學生寫的論文雖然多,但是成立學術期刊恐怕還不夠吧。”
“學術期刊又不是雜誌,雜誌是定期發表,學術期刊你可以積累足夠多的論文後再發表一期。”
老楊朝李可灼說道:“現在的論文雖然不多,但是等你的學生更多的進入社會參加工作後,或者等有名氣了,全國的科學家都投稿後,再定期發刊也是可以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