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第275章 不統計,不公佈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重生08:從山寨機開始崛起 > 重生08:從山寨機開始崛起 > 

275.第275章 不統計,不公佈

275.第275章 不統計,不公佈

時間進入13年的下半年後,全世界的電子消費產業因爲半導體底層技術的突破而突飛猛進,各種智能終端設備的性能相對比去年再一次騰飛。

具體體現爲邏輯芯片的二十八納米制程,內存芯片的二十五納米工藝,閃存芯片的3D NAND技術的大規模應用。

上述三者的技術突破以及先進技術的大規模應用,直接推動了電子智能終端產品的性能相對比去年有了巨大的提升。

摩爾定律依舊穩定發揮。

而這種智能終端產品的性能提升,繼續推動着全球範圍內以智能手機爲核心的智能化生活大範圍普及。

超薄筆記本,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智能手錶,智能家居等各類智能終端產品的市場容量持續擴大。

不僅僅是華夏以及歐美先進國家,哪怕是印度,東盟,西亞,南美等新興市場的智能化生活也在快速推動着。

而這意味着什麼?

這意味着大量的智能終端產品的銷量持續提升,年增長比例達到幾十個百分點的那種。

最終又反應到了智雲,水果,四星以及一些國產智能終端企業的相關銷量大幅度提升。

其他企業不提,且說全球範圍內最受關注的智雲集團。

旗下的諸多核心產品在進入下半年後銷量持續提升,並且是超過諸多分析師預估的提升。

S13系列手機,在發佈之前分析師們普遍認爲,其銷量預估會在一億六千萬到一億八千萬臺之間……注意,這並不是說發佈之後的首年銷量,而是全壽命期銷量。

如果是首年銷量的話這個數據還要更低一些,大概就是一億三千萬到一億五千萬之間,還有幾千萬臺銷量預估是次年甚至後年銷量。

智雲這邊的一款旗艦機的銷售期,往往會持續兩三年左右,還有一部分銷量是通過去庫存型號來實現的。

分析師們的這個銷量預估,是包括了後續兩年甚至三年的銷量的。

然而僅僅是上市兩個月,S13手機就在全球範圍內瘋狂賣出去了七千萬臺。

儘管所有人都知道智雲手機的新款旗艦機,在上市前面兩三個月裡的銷量會非常瘋狂,同時往往會佔據這款新手機裡相當重要的總銷量比例。

但是……兩個月就七千萬臺還是太瘋狂了。

這麼搞,智雲的S13手機,總銷量豈不是要奔着兩億臺去?

如此瘋狂的銷量數據,讓全球各地的媒體都瘋狂了……因爲這將會有史以來第一款打破兩億臺銷量的智能手機。

如此來形容S13的熱銷有多瘋狂?

據《紐約時報》報道,摩根首席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Feroli預計,今年美國的GDP將因水果5S以及5S Plus的大賣,提高0.25%-0.33%。

而智雲S13比水果5S的銷量更高。

同時智雲在華夏的經濟體系裡更重要,佔比更大。

水果的產業鏈相當大一部分其實在華夏,衆多零配件的生產以及最後的組裝都是在華夏這邊,因此水果的熱賣,不僅僅是給美國貢獻了GDP,同樣也給華夏這邊貢獻了不小的GDP。

但是智雲更極端,S13手機從芯片到屏幕,再到組裝,幾乎所有的零配件都是國內自主生產,這給國內的GDP貢獻,是遠遠超過水果給美國的GDP貢獻的。

更重要的是,智雲不僅僅有手機,還有各種智能終端產品,半導體業務,PC以及服務器業務,雲計算業務,特殊領域業務。

水果對於美國而言,帶來的只是一些設計領域,少數零配件的供應而已,能夠提供的GDP其實是有限的。

但是智雲對於華夏而言,那可是全產業鏈供應啊,這背後的GDP拉動作用甚至都沒有經濟學家敢輕易斷定。

不是因爲數據太高沒人信,而是因爲太複雜,根本沒法算……和智雲直接關聯的各種企業都是幾千家之多,而間接關聯的就更多了,數據太複雜,太龐大,普通研究人員甚至是一些機構也很難算得出來。

你想啊,智雲光是智能終端產品的營收就超過兩千億美元;然後半導體業務,包括各種設計和製造以及對外代工的營收也是能達到幾百億美元的級別;電子零配件業務,主要是屏幕,指紋識別,鋁合金機身等電子消費產業鏈裡的零配件產業的營收,那也是有上百億美元的營收的。

智雲集團的一年的營收可是奔着三千億美元去了。

其營收是大幅度超過了水果以及四星的。

只不過因爲智雲集團搞全產業鏈模式,也就是搞重資產模式,所以導致投資者對其的市盈率判斷,都是直接按照普通製造業企業來判斷的,長期徘徊在比較低的水準,要不然的話智雲的股價還得更高一些。

如果把智雲集團的市盈率,是按照那些高科技企業來對比,比如弄個二三十倍,甚至互聯網企業的三十倍以上,智雲的市值分分鐘都能衝破萬億美元。

只是投資者也不傻就是了……人家能看見你大筆賺錢,同樣也能夠看見你大手筆花錢,在半導體領域,電子消費供應鏈領域裡動不動就是幾十億美元甚至上百億美元的投資。

針對這種重資產企業,是不可能給你太高的市盈率的。

當然,四星那邊也不例外,投資者對他們的市盈率預估也比較低。

但是水果沒有這種困擾,雖然也比較低,但是畢竟是輕資產模式,外界對其的市盈率預估心理還是比較大的。

不像是智雲,前腳宣佈投資一家半導體工廠,後腳就能給你跌個幾十億美元市值……

智雲自己的一年營收,就奔着三千億美元去了,你光是算這一部分,那就是很誇張了……但是你還得算智雲這三千億美元所撬動的產業鏈啊……這背後還有一大堆關聯企業呢。

然後關聯企業之外,還有帶來的各種消費經濟拉動。

怎麼來形容智雲的經濟影響呢

或者可以用出口數據來簡單形容一番,今年的出口總額大概在兩萬多億美元,而智雲旗下的各種產品出口,包括智能終端以及電子消費零配件(包括其他廠商搭載的智雲各種芯片、零配件),互聯網服務等硬件或軟件產品出口了超過兩千億美元。

佔比大概在百分之十左右!

沒辦法,智雲的營收大部分都是從海外市場獲得的,整體比例大概在百分之六十多,就算是賣給國內廠商的產品所帶來的營收,這部分產品有相當多一部分最終還是用來的出口的。

因爲國內手機廠商向海外出口的各種智能終端產品,幾乎清一色採用智雲旗下的各種SOC芯片以及各種零配件。

國產各家電子消費品廠商把智雲旗下的各種零配件組裝成智能終端產品再出口,和智雲自己出口也沒太大區別……

智雲的接近三千億美元營收,超過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的GDP,大概能排名在三十五位。

尼日利亞,智利,新加坡,埃及這些中等經濟體量的國家,其全國GDP,還沒智雲一家企業的營收多……

富可敵國這種詞,用在智雲身上那都是貶低它……

————

各種經濟循環之下,智雲所帶動的經濟產值是一個非常誇張的數字,大到統計部門從來都不公佈相關數據的那種。

得低調啊,智雲本來就和美國那些企業打生打死,去年開始動不動就被美國搞調查、制裁,然後在歐洲那邊也是動不動就被起訴被罰款。

你這邊還嘚瑟智雲給你拉動了多少GDP,創造了多少就業崗位,多少稅收,信不信人家眼紅嫉妒之下,美國直接給智雲來個全面制裁套餐啊,歐洲給你來個百億美元罰款套餐。

沒有十幾艘航母之前,這麼全球範圍內撈錢,你撈就撈了,但是要低調……別天天跑人家家門口去炫耀,小心人家掏出一個大噴子給你來一槍。

沒辦法,武不配位,就只能低調一點了。

所以,普通人基本上看不到智雲在宏觀經濟體系裡的一些數據統計。

反正針對智雲這邊的一些數據統計,基本原則就是:不統計,不公佈!

——————

不說這些太宏觀的東西,只說智雲本身,按照分析師們的預測,13年的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有望突破十一億,對比去年上漲大概百分之四十左右的數據。

同樣的,大量分析師們認爲,智雲的產品銷量有望繼續大幅度上漲,今年整個S系列的銷量,包括新款和老款產品在內,總銷量有望突破兩億臺。

此外,智雲集團還有A系列以及C系列手機,尤其是今年的C6系列手機因爲搭載了指紋識別技術,在中端市場裡的競爭力進一步加強,分析師們預估今年的智雲C6系列,有望爆火,甚至有可能銷量達到八千萬臺以上。

因爲這是繼威酷電子小藍MAX5之後,第二款搭載指紋識別中端手機,有望在國內市場以及衆多新興市場裡引起銷量狂潮。

再加上A系列手機的話,智雲集團未來的一年裡,智能手機的銷量有望達到三億臺這個數據,爲智雲帶來超過兩千億美元的營收。

而這種情況也是反應到了智雲旗下的各供應鏈的繁忙上。

自從今年五月份開始,智雲旗下的供應鏈體系就已經開始進入了長期加班加點模式,各供應鏈企業鉚足勁爲智雲集團以及威酷電子供應各種零配件。

智雲旗下供應鏈裡超過三百個各類生產基地的工廠,幾乎每一家都在招人。

安城威酷實業生產基地裡,哪怕是投產不過一年,但是今年裡用工數量已經超過了十五萬人,並且還在持續擴產,招工當中。

威酷實業旗下的莞城生產基地,其用工數量達到了歷史新巔峰,整個基地裡的員工數量達到了三十八萬人之巨。

同樣的深城生產基地的員工數量也再一次突破了三十萬人的規模。

光是威酷實業旗下的三大生產基地,總員工數量就已經達到了八十三萬人。

這三大生產基地,每一天都能爲智雲或威酷電子生產海量的各種電子終端產品,無數的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智能手錶,藍牙耳機等產品通過各種運輸渠道運往全球市場銷售。

不僅僅威酷實業這邊訂單爆炸,其他的一些電子消費產業的代工廠的訂單也是持續爆滿,不僅僅是智雲和威酷電子提供的訂單,實際上國內的一些手機廠商,包括國際品牌的代工訂單也是超級多。

今年的整個智能終端市場容量持續大爆,而華夏作爲全球最爲重要,也是主要的電子消費產品生產基地,不管是智雲手機大爆,還是水果手機火熱,又或者是四星,國產手機品牌的手機火熱,最終都離不開龐大的華夏電子產業鏈。

全球電子消費品的強勁需求,帶來了來自全球的龐大訂單,由此也帶來了一定的用工荒。

所以徐申學瀏覽新聞的時候,就發現了衆多用工荒的新聞。

看到這個新聞,徐申學又看了看旗下各代工企業,供應鏈企業的主要生產基地佈局,最後把視線投向了廣大的內陸地區。

是時候加大對內陸,尤其是人口資源豐富的地區的生產基地佈局了。

不然的話,過幾年這些經濟發達地區的生產基地,就會迎來用工荒,人力成本大幅度上漲等問題了。

之前威酷實業已經嘗試這麼做了,同時爲智雲提供代工的立訊以及富士康,比亞迪等代工企業也在這麼做,只是都是屬於前期準備動作而已。

現在的話,徐申學認爲,有必要進一步加快新產業基地的佈局了。

所以很快,他就把顧之明等供應鏈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叫過來,開始商討這個產業鏈轉移的問題。

產業鏈逐步向人口資源密集,人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的地方轉移,這是必然的,但是涉及如此龐大的產業鏈轉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得慢慢來,有計劃的來。

並且這將會是一個漫長,並且持續的過程。

也就是說,整個產業鏈的轉移並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續性的。

智雲以及威酷電子旗下的供應鏈,將會不斷的在部分新地區開闢新工廠,同時在部分地區裡縮減工廠,儘可能的把製造成本維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水準。

但是和水果,四星等的企業開始在其他國家進行產業鏈佈局不同,智雲以及威酷電子的產業鏈佈局依舊會在國內。

國內也有一大把便宜的地方,犯不着跑到海外去,尤其是水果傾向的印度,四星傾向的越南。

這都不是成本的問題,而是其他問題……怎麼說呢,智雲這種級別的巨頭企業,總是需要承擔一些商業之外的責任,同時還要考慮更多的因素。

不能因爲單純的海外成本低,關稅低等問題就跑到海外去建廠的。

倒是一些純組裝廠的國產手機廠商,對此沒太大的壓力,可以跑過去海外搞整機組裝代工廠以降低關稅成本,進入更多國家的市場……不過大部分核心零配件還是要從國內進口。

反正他們別指望核心零配件供應商,也就是智雲旗下的各供應鏈企業也跟着他們一起過去。

徐申學瘋了纔會跑到印度或越南,印尼這些地方,投資上百甚至幾百億美元搞芯片工廠、屏幕工廠等核心工廠……

別說徐申學了,其他的核心企業,比如高通,英特爾,英偉達,臺積電,四星等等也不會這麼搞的。

這些都是各國核心產業,不會輕易轉移。

智雲旗下的一些核心產業鏈企業,比如智雲微電子要出海,甭管去什麼國家投資上百億美元建先進的芯片工廠……

那都是能上全球政治新聞頭條的大事,那根本就不是商業上的事,

智雲就算想要這麼幹,也無法自己決定。

所以對於智雲而言,核心產業鏈的轉移,尋求更低的製造成本也只能在國內搞,海外就別指望了。

初步敲定了產業鏈逐步有序的進行轉移計劃後,九月份徐申學又跑到了瓊州島去了。

這個月南門航天又將會發射一枚試驗火箭用於驗證海上回收技術,不過和上個月發射的是昂貴無比的五號火箭不一樣。

這一次發射的是四號小型火箭。

四號小型火箭看,在南門航天裡一直都是作爲小型試驗火箭使用的,之前也嘗試過推出商業化版本,但是在市場上的反饋不咋地,運載量太小,性價比比較低,所以沒人搭理……

所以南門航天干脆也就不折騰了,直接把這玩意當成了各種試驗平臺,用來測試各種新技術。

九月十三日,南門航天發射場裡再一次發射了一枚火箭。

單純的火箭發射已經沒什麼新聞價值了,南門航天的發射頻率是非常高的,今年都發射了二十多枚火箭了,爲世界各國的機構或企業發射了大量的衛星上去。

但是這一次的火箭發射卻是引來了不少的媒體關注,因爲這不是常規的商業發射,而是一次實驗發射,用來測試海上回收技術,

很多人都覺得,徐申學的第五次海上回收試驗失敗要來了。

徐申學看着四號試驗火箭發射升空後,並沒有太大的感覺,只是等待着後續的試驗情況。

火箭順利升空,然後爬升到預定高度後,開始按照既定程序發動機關機,調整火箭姿態。

調整姿態完畢後,火箭發動機再一次點火,然後推動着這一級火箭朝着地球快速奔去。

南門航天的火箭回收技術,並不是全程自由落地,實際上剛返回的時候是會點燃發動機,用來推動火箭朝着地球返回的。

火箭的速度極快,並且系統不斷的調整方位,最後讓火箭出現在了南門航天發射場的上空。

南門航天發射場,是建立在距離海邊的發射場,而海邊的火箭回收船距離發射場並不遠,用普通望遠鏡就能夠清楚看到。

一大堆媒體記者們扛着大槍短炮,對着天空中快速返回的四號火箭持續拍攝。

此時的徐申學站在陽臺上,拿着望遠鏡看着天空中的一個小黑點。

隨着高度持續下降,很快空中的試驗火箭持續調整姿態後,把自身變成了垂直降落的姿態,其下降速度依舊非常快,咋一看上去彷佛有導彈攻擊而落一樣。

就在人們以爲這枚火箭將會高速衝向海面的時候,火箭的底部,頓時噴出了一道巨大的橘紅色火焰。

它再一次點燃了發動機!

發動機噴出的巨大尾焰看起來非常的耀眼,哪怕是大白天裡也刺眼的很。

發動機點火後,火箭的速度迅速降低,從剛纔人們擔心它一頭扎進海里的高速,變成了低速下降。

但實際上,其下降速度依舊非常快。

只是幾秒時間裡,火箭就已經下降到了距離海上回收平臺只有區區數十米的高度,並且回收支撐杆已經打開。

這個時候,無數人都在看着最後的回收步驟。

之前南門航天的四次海上回收試驗,其實都順利完成了前面的程序,都是在最後的火箭和回收平臺的對接過程裡出現問題而爆炸的。

南門航天的回收技術,其實已經非常成熟,在陸地回收的時候可靠性已經非常高了,今年二十幾次商業發射,只回收失敗了一次而已。

也就是說,從升空,再到返回,到最後的對接前的階段,所有技術都已經非常成熟了,只要不出現什麼額外意外,那麼就不會出現問題。

現在難住南門航天的,是火箭在最後的回收階段裡,和海上回收平臺的對接問題……因爲這海上回收平臺和陸地回收廠不一樣,陸地回收廠是固定不動的,但是海上回收平臺,它就是一艘船……它是動態的。

同時因爲火箭的特殊性,留給火箭在最後階段進行姿態調整的時間窗口非常短,基本上就是要一次調整姿態成功,不存在反覆調整後降落的可能性。

這海上回收技術難度,可比艦載機降落到航母上高太多了。

在衆人幾乎屏住呼吸的最後幾秒鐘裡,南門航天的四號試驗火箭一級火箭,根據大量的傳感器傳輸來的數據,由飛控系統的芯片進行快速計算,然後操控火箭進行最後的姿態調整。

剛調整完畢,火箭距離海上回收平臺已經只剩下最後十米不到的高度了,隨後衆人就看見了火箭直接筆直降落……

然後,很多人下意識就愣住了,爆炸呢?

說好的爆炸呢?

好幾秒過去了,咋還沒爆炸呢?

這個時候,海上回收平臺裡硝煙,水霧也散去了些許,隨後人們就看見了火箭筆直的樹立在海上回收平臺上。

甚至海上回收平臺上的機械臂,已經按照固定程序伸出,對回收後的火箭進行固定以及後續的回收程序了。

南門航天的這艘海上回收平臺‘椰樹林號’上頭,此時並沒有船員的,而是有船員在附近的配合船隻上進行遙控操作。

不過大時候,尤其是在對接階段裡,這艘船其實是自動運行的。

一方面也沒人願意在這種海上回收平臺上工作,太危險了……火箭回收呢,和被導彈直接砸過來爆炸也沒啥區別。

另外一方面人類的反應速度,跟不上火箭回收時候的快速速度。

椰樹林號回收船其實技術含量非常高,其安裝的助推器以及自主姿態控制系統,能夠讓船隻在風暴裡都維持不超過3米的定位誤差。

同時在對接的最後階段,火箭和回收船的對接精度更高。

這可是動對動,有着大量外界影響情況下的高速對準誤差,其技術難度超級高,甚至可以說比在太空裡進行對接都更難。

可以玩太空對接的國家或航天機構多了去,但是能玩海上回收的航天公司,只有南門航天一家。

火箭成功着陸後,後續的回收程序都是系統自動運行的操作,包括機械臂,還有多個可行走的機器人。

整個過程裡,是沒有人工干預的,也沒辦法進行干預不了……人類的反應速度是跟不上最後的對接階段的精度的。

當硝煙和水霧散去後,人們看到了豎立在椰樹林號海上回收平臺上的四號火箭時,人們先是一愣,然後就迅速發出了一片歡呼聲。

不遠處指揮觀察中心裡陽臺上的徐申學,也是露出了笑容!

這一次過來,南門航天的工程師們又給了他一個驚嚇啊。

竟然還試驗成功了!

哪怕這只是一次四號小型試驗火箭的海上回收成功,但是意義依舊重大,至少意味着海上回收平臺以及火箭的飛控系統經受住了考驗。

這是一個巨大的技術進步。

徐申學快步返回控制間,對着已經一片歡呼的工作人員朗聲道:“恭喜你們,再一次創造了歷史!”

“這個月,所有參與該項目的員工們,績效全部三倍發放!”

“讓我們繼續努力加油,四號成功了,那麼五號火箭的海上回收也就不遠了,期待你們繼續帶來更好的消息!”

就當徐申學在南門航天裡對着一羣工程師祝賀的時候。

相關的海上回收成功的消息也第一時間被傳遞到了網絡上,其回收成功的視頻大量出現在各平臺上。

然後迅速登上熱搜。

當然,這輿論熱度並沒有當初第一次陸地回收試驗成功的大。

當初第一次陸地回收試驗成功,那是具有開創性的歷史意義的,對人們的震撼是巨大無比的。

如今的海上回收雖然技術更難,實際應用意義更大,但是給人們帶來的震撼卻是沒那麼大了,很多人都是當成普通的科技新聞來看待。

不像是之前那樣,幾乎形成了廣泛的討論。

不過在航天業乃至科技行業裡,南門航天的這一次海上回收試驗成功依舊影響力巨大。

有科技博主分析,海上回收試驗成功,能夠讓南門航天的發射成本進一步大幅度降低。

相對於陸地回收,海上回收模式能夠節省更多的燃料,發射更大的載荷,每公斤的發射成本將會出現比較大幅度的下降。

這將會進一步加大南門航天在商業航天領域裡的優勢。

而根據南門航天公佈的一些數據來看,最新型的五號B型火箭,一次性使用的話可以把21噸的載荷送上近地軌道,陸地回收模式下,可以把十三噸的載荷送上近地軌道。

而採用海上回收的模式下,五號B型火箭能夠把十八噸的載荷送上近地軌道。

可見海上回收模式下的巨大技術進步,對發射成本的巨大降幅。

當然了,目前海上回收試驗成功的只是四號試驗火箭,並不是商用的五號B型火箭,但是有了第一次成功後,五號B型火箭試驗成功也指日可待了。

當天晚上,七點半新聞按照慣例,報道了南門航天的海上回收試驗獲得成功的消息,宣佈了國內在可回收火箭技術上的再一次在重大突破,遙遙領先國外同行的那種。

其他國家的航天業,連陸地回收還沒搞利索呢,更別說海上回收了。

不過南門航天也不是沒有競爭對手,太平洋隔壁的太空探索公司也正在積極探索可回收火箭技術,並且在南門航天的刺激下研發進度也非常快,今年已經是實現了部分試驗的成功,不過想要真正的獲得商業火箭的可回收試驗成功,估計還得有一段時間。

而除了這個太空探索公司外,也沒有什麼企業搞,或者說有能力搞重複火箭了。

這東西,技術難度相當高的,尋常航天機構在當下這個時間段里根本玩不轉……

從瓊州島回來後,心情很不錯的徐申學還帶了一個五號B的火箭模型回來給自家兒子。

林雅嫺在之前順利生下了一個兒子,徐申學雖然忙着到處跑,不過也會忙裡偷閒在家裡陪着孩子,給孩子帶各種各樣的禮物。

這一次帶了個火箭模型後,孩子似乎還挺有興趣的,對着火箭模型咿咿呀呀。

林雅嫺笑道:“也許,他以後可以當一個宇航員。”

徐申學道:“那難度有點大,宇航員要求太高了,學識水平和身體素質要求都太高。”

不過徐申學說完這話,稍微思索了兩秒後:“不過等他長大了,也許普通人也可以當宇航員了!”

林雅嫺聽到這話,忍不住笑起來:“這就是別人說的:與其讓孩子努力,不如自己努力……那你可要努力了!”

徐申學稍微正式了語氣:“我爭取吧,爭取二十年內讓航天平民化,等孩子長大了就可以跟開車一樣,開個飛船去太空溜達旅行。”

林雅嫺見徐申學話語有些正式,隨後道:“航天平民化?能做到嗎?”

徐申學道:“可能性還是有的!”

按照常規來說,那肯定沒在這個可能性,但是徐申學不一樣,他有科研系統!

再給科研系統二十年,天知道航天技術會發展到什麼程度,也許,航天平民化都會成爲可能。

不僅僅是航天領域,還有其他諸多領域,徐申學都能夠感受到科研系統帶來的巨大作用。

徐申學的科研系統,一開始是用在各種智能終端產品研發上的,但是這幾年已經開始朝着底層技術領域,尤其是設備以及材料研發深度邁入了。

智雲集團、柳河投資、仙女山控股再加比較獨立的南門航天、銀河生命,這五大體系下的衆多基礎研發規模已經相當大。

而這些基層研發外人知道的不多,感受到的也不大,但卻切切實實的帶來了整體技術的進步。

在很多領域上,尤其是各種各樣的材料以及工藝上的研發,徐申學旗下的一些研發項目已經不是追趕世界先進水平,而是在世界一流水平上繼續進行突破,探索更未知的領域了。

人們只看到了S13手機的成功,五號B型火箭的成功,海藍電動車的成功……但是往往會忽略這些產品背後衆多基礎技術的進步。

實際上,是先有了基礎技術的進步,最後纔有了這些產品的成功……兩者是有明確的先後關係的。

沒有底層技術的進步,是不可能出現什麼可回收火箭,電動車,S13手機的。

同樣,也不可能出現高性能的純國產電腦的。

九月十三日,智雲旗下的子公司‘盤古科技有限公司’開啓了一場非常特殊的發佈會,正式向外界公佈了華夏曆史上,第一款純國產電腦。

從CPU到GPU,再到各種芯片組,然後操作系統以及其他的所有零配件,配套軟件,百分百國產的盤古電腦。

不過這個消息,並沒有在外界引起太大的波瀾……哪怕它有着各種各樣的國產名頭,但是是個人都知道,這玩意就不是普通的民用電腦。

因爲這是基於智雲純自研的SOP指令集構架以及YunLPC OS操作系統,還得再加上一個智雲OP圖形處理構架核心的電腦。

這玩意和市場主流的X86構架完全不兼容,根本不可能有什麼商業市場的……沒什麼個人消費者或普通企業會去購買這種純國產電腦的:沒法用!

但是,該電腦系統發佈之後,很快就有相關的文件下達,指導各機構,企業在採購辦公電腦的時候,優先考慮國產電腦,推動國產信息化云云。

就差指名道姓說,以後的辦公電腦只能用盤古電腦了……這是信息安全的重要舉措,不是說好不好用的問題。

這種關鍵東西用別人家的,他們不放心……

就跟美國那邊沒膽子用智雲生產的筆記本和手機進入機構一樣,我們這邊也有着類似的擔心。

爲了信息安全,就算盤古電腦生態拉跨,用起來各種彆扭,也會強行推動使用的。

因爲這盤古電腦,本來就是智雲集團根據他們的要求而專門研發的,可不是智雲這邊的常規商業項目。

並且這麼大一個項目的研發投入巨大,後續採購量又不大,售價也不可能搞個天價,最後真算下來,智雲集團搞這個盤古項目都得小虧一波。

當然,也不用擔心真正虧損就是了……

對於智雲集團這種規模的企業而言,賺錢與否不能單獨看一個項目的,而是要看整體的。

這盤古電腦項目是不賺錢甚至虧錢,但是這後頭不還跟着X86項目嘛,智雲集團正在磨拳擦掌的朝着X86生態殺進去,預計明年就能推出第一款X86芯片了,不僅僅是個人PC芯片,更有X86構架下的服務器芯片。

就算不提這些,這還有一大堆各種智能終端產品採購嘛。

再退一步,那麼都沒有這些採購,這不是還有各種稅收優惠,各種政策補貼嘛。

怎麼也不會讓智雲吃虧啊!

完成了盤古電腦項目這個重要任務後,徐申學也算是鬆了口氣,畢竟這種項目不是常規項目,壓力還是相當大。

如今項目順利完成,後續只需要按部就班的進行持續的硬件升級換代,系統持續更新就行了。

他也可以把重心放在了X86項目上來了。

對X86市場,徐申學還是很眼紅的。

全球範圍內,如此龐大的X86市場,包括個人PC以及服務器市場,哪怕隨便吃下一口都能讓智雲吃得滿嘴流油!

而這些錢之前都被國外企業,如英特爾,AMD以及英偉達,微軟等企業給賺走了,如今徐申學的想法就是,撲上去死不放口,然後狠狠的撕咬一塊下來!

就算海外的搶不下來太多,但是國內市場多少要搶下來吧。

總不能過個十年八年,還讓國人繼續使用英特爾或AMD的CPU芯片吧,繼續用着英偉達的顯卡吧,這沒道理啊。

還讓一大羣企業使用英特爾的至強系列服務器芯片吧。

明明那麼大一個智雲半導體擺在國人面前,沒道理不用智雲的相關芯片啊。

帶着這種期望,徐申學跑到了智雲半導體裡看了看X86項目。

www▪ttκá n▪¢O

徐申學這個集團老闆親自跑過來看項目進展,這也讓X86的芯片項目的負責人非常的興奮給徐申學介紹了項目的相關進展。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