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明:從科舉開始宰執天下 > 大明:從科舉開始宰執天下 > 

第122章 以驛養驛!(第三更)

第122章 以驛養驛!(第三更)

第122章 以驛養驛!(第三更)

在夏之白開始謀劃更進一步時,奉天殿此刻也並不沉寂。

夏之白說的那番話,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視。

大明的鹽政,循元舊制,施行按戶計丁,按丁計鹽的管理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問題。

人口的多寡,造成每一戶竈戶產鹽有很大差距,朝廷又只按照竈戶數收鹽,很容易造成人口少的竈戶家庭,要承擔極重的製鹽數,而人口多的竈戶,卻因產鹽數量太多,朝廷徵收不完,繼而跑去走私。

這種存在嚴重弊端的制度,朱元璋是樂於去改動的。

因爲這是仁政。

不過有夏之白的提醒在前,雖已答應北方按夏之白所說去辦國企,但南方短時還不會,因而想借機,詢問一下大臣對鹽政的看法,以及看看他們能夠提出一些合理的改動。

再則,朱元璋也想試探一下,是否真如夏之白所說。

在自己治下,大臣會‘無實才’!

奉天殿。

六部尚書除了戶部都在。

而且本該是戶部的重頭戲,如今到殿卻無一名戶部官員。

前幾日郭桓案爆發。

戶部上至二品尚書,下至七品給事中,大多都被下獄了,整個戶部也幾乎被抓了個乾淨,只剩下零星幾個剛上任官員,但眼下這種場合,明顯不是那些新上任官員能參與的。

因而到場的只有五部。

趙瑁、餘𪸕,溫祥卿等六部尚書,畢恭畢敬的站在殿內,目不斜視,態度無比的端正,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放鬆跟不敬,最近戶部發生的事,讓其餘五部的官員,全都瑟瑟發抖,唯恐會被牽連。

不多時。

朱元璋踏着龍行虎步進到了殿內。

趙瑁等人連忙行禮。

朱元璋道:“衆愛卿平身,咱也不喜廢話。”

“這次把諸位愛卿叫來,就是想問問你們對當下鹽政的看法。”

“咱已經聽說了,民間不少竈戶,對大明延續舊元鹽政頗有怨念,認爲這些制度不公,給竈戶帶來了很大的負擔。”

“咱原本是想問戶部官員來的。”

“結果最近的事,你們應該也聽說了。”

“咱戶部的官,當着是無官不貪,就說罪首郭桓,就御史臺查出來的,就有勾結地方官員,私吞太平府、鎮江府等府的賦稅,還有私吞浙西的秋糧。”

“浙西去年秋糧本應該上繳四百五十萬石,但你們知道郭桓上繳給咱了多少嗎?”

“兩百多萬石!”

“他更是一人就貪墨了五十萬石。”

“這怎麼不撐死這個混賬東西,咱要的秋糧也敢去貪?”

“而更令咱想不到的,咱費盡心思設計出一套定稅制,就是想讓百姓少受苦,讓百姓能多點存糧,結果戶部這些狗東西,揹着咱各種巧立名目,咱看到御史查出來的名目,咱都臉紅啊。”

“水腳錢、口食錢、庫子錢、神佛錢,五花八門。”

“這是哪門子賦稅?”

“咱什麼時候向百姓收過這些賦稅?”

“咱國庫這麼多年,什麼時候有這些賦稅到賬?”

“全都進了這些狗東西腰包。”

“咱就問問伱們,你覺得咱能不殺嗎?”

“咱要是不殺他們?地方的老百姓,可是要戳咱的脊樑骨罵啊。”

“咱也實在是委屈,咱一心就想讓百姓生活好點,爲什麼這些狗東西就偏要跟咱作對呢?”

朱元璋痛心疾首的叱罵着。

趙瑁等官員戰戰兢兢道:“戶部官員利用職權,與地方官員盜竊國家糧庫、私吞國家賦稅,罪大惡極,也罪該萬死,臣跟戶部官員接觸不多,未能替陛下提前預防,臣實在愧對陛下信任。“

“臣懇請陛下深查戶部,將涉案官員,全部繩之以法,以正試聽,以肅天下。”

其他官員也紛紛義憤填膺的開口。

全都嫉惡如仇。

也不約而同的在跟戶部官員劃清界限。

朱元璋冷冷的掃了幾眼,似乎對趙瑁等官員的表態很滿意,又擺了擺手道:“不說這些了,百姓平白多交了這麼多賦稅,定然是民意洶洶,羣情激奮,只是現在案子還沒查明,但咱卻不能坐視不管,咱要把元代遺留的惡政、暴政給改了。”

“這鹽政你們給咱說說看。”

“咱知道,你們不是戶部官員,對鹽政可能知情不多,但咱也聽說過一句老話,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咱這次可是將朝堂上位高權重的六部官員都叫來了。”

“這麼多人,咱還能想不到辦法?”

“都給咱好好想!”

趙瑁、餘𪸕等人對視一眼,不敢有絲毫大意,全都蹙眉深思起來。

少許。

餘𪸕拱手道:“臣方纔思索了一下,朝廷依循舊元的制度,的確有些不妥,主要的問題,便在於天下鹽課,其役不均。”

“竈戶有一丁,而辦鹽三十引者;還有七八丁,亦辦三十引者。”

“一戶只有一丁,卻要繳納三十引鹽,這明顯是這種竈戶家庭支撐不了的。”

“而家有七八丁的竈戶,每年能生產大量的鹽,卻只需向朝廷交三十引的鹽,而剩下的鹽,則很可能用於走私了。”

“這或許也是私鹽屢禁不止的真因。”

朱元璋點頭,問道:“你們可有辦法進行改正?”

餘𪸕掃了幾眼一旁的其餘幾人,見他們都沒有開口的打算,沉思一陣,繼續開口道:“臣認爲當將竈戶生產的食鹽,分爲正鹽跟餘鹽。”

“正鹽是官府通過官支工本收取,也就是官府給竈戶糧食和錢財,竈戶上繳的食鹽。”

“餘鹽,是竈戶繳稅之後剩餘的食鹽,官府同樣可以去跟竈戶交換,只不過臣建議用較高的價格,如此便能保證竈戶生產的食鹽都在朝廷手中,也便於朝廷將這些食鹽,通過鹽引銷售出去。”

“臣不才。”

“卻以爲此舉能有效打擊私鹽買賣。”

刑部尚書王惠迪道:“臣認爲朝廷當頒佈更嚴厲的律法,用以打擊私鹽買賣。”

趙瑁也跟着道:“臣的建議跟其餘大臣不同,既然是按丁計鹽的制度出了問題,那自然應當改掉這個制度,而不當只着眼於私鹽買賣。”

“臣認爲當改爲按丁徵收。”

“既然目前的問題出在,竈戶家中人口不一,那就不以竈戶數計,直接以‘丁’徵收,家中每有一丁便徵收一丁的鹽稅,家中男丁越多,徵收的鹽稅也越多。”

“此舉一來爲朝廷增加了稅收,二來也有效打擊了私鹽買賣。”

“這是臣的拙見。”

殿內。

諸大臣紛紛開口提供着建議。

朱元璋安靜的聽着。

對於這些大臣提的建議,唯一讓朱元璋動心的,只有趙瑁的‘按丁徵收’。

北方,他已決定交給夏之白經營。

北方經濟凋敝,人口凋零,無論是產鹽,還是販鹽,都不盡如人意,要是夏之白真能倒騰起來,就當是給北方百姓修養了,但南方,卻不然,南方人口衆多,經濟繁榮。

而販賣私鹽更是成風。

尤其是兩淮江浙。

朱元璋對於走私私鹽的鹽販子,一直都深惡痛疾。

他昔年的對頭,張士誠就是販私鹽起家,就是現在,張士誠已死了二十幾年,江浙依舊還有不少人懷念,當年一統天下時,就因爲張士誠對東南文人、百姓的優待,這些東南士林,給他一統天下造成了極大麻煩。

因而在一統天下之後,他沒少針對打壓東南士人。

甚至東南的賦稅都較其他地方更重。

這除了是因爲東南一地的確更繁榮外,也是朱元璋有意的針對報復。

想讓東南的士人百姓因此厭惡張士誠。

因爲這一切,都是張士誠害的。

只是效果並不如人意。

若是真採用‘按丁徵收’,對於東南地區的私鹽販賣,將會造成不小的打擊,朝廷還能多徵不少的稅,更能磨一磨東南的百姓,可謂是一舉多得。

不過朱元璋也察覺到了。

無論是趙瑁還是餘𪸕,他們都沒想過大動。

都只是在縫縫補補。

雖然朱元璋心中有些無奈,但轉念也沒太放在心上。

因爲他得到了一個不錯的建議。

甚至趙瑁提出的想法,相比夏之白的做法,更合他心思。

“按丁徵收,這個主意不錯。”朱元璋道。

趙瑁面色一喜。

在如今風雨飄搖的節骨眼上,能得朱元璋的認可,是十分不易的。

趙瑁是深受鼓舞。

朱元璋又道:“除了鹽政,還有人給咱提建議,認爲咱大明的驛站,也有一定的不妥。”

“現今咱大明有驛站一千五百餘處,遍佈天下各府各縣,每一個驛站設有驛丞,吏員並幫工,就算是小驛站,也有數十人,而大驛站更是有數百人之巨。”

“除此之外。”

“驛站內還配備有馬匹軍械牲畜伙伕等。”

“爲此,朝廷每年耗費在驛站上的錢糧就高達百萬。”

“咱大明去年一年的稅收就兩千七百多石,如今天下安定,很多驛站都處於空閒,就有人認爲,如今國泰民安,朝廷還耗費大量的錢糧在供養驛站上,十分的勞民傷財。”

“想讓咱改改。”

“這人給咱的提議也有幾分道理。”

“就是想讓咱將驛站職能兩分,一部分繼續用來維持軍國大事傳遞,而另一部分則用做商業用途,朝廷藉此從中販賣票引,販賣道路的運輸權,繼而從驛站中盈利,實現‘以驛養驛’。”

“你們覺得這個建議如何?”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