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可以說是個英雄, 開創大漢朝的高祖,戚夫人是劉邦的姬妾,戚夫人喚戚無雙, 也的確是定陶十里八鄉有名的美人, 當年, 英雄、美人在烽火中相遇, 救命之恩、英雄配美人、指天誓月、合巹圓月、惺惺相惜.....
隨軍的大帳中留下了二人的相愛的印記, 可在如何相愛的人,也不應該將這分愛凌駕、□□在另一個女人之上,何況那個女人早一步嫁給他爲妻, 爲他生兒育女,甚至與懷中幼子身陷敵營, 生死不明。
劉邦自認爲不虧欠呂雉母子什麼, 本就是個亂世, 能活着便享樂,能活着便征戰, 管它明日是生事死呢!
秦末,狼煙四起,那個動亂的年代,沛縣,劉邦發跡之地, 呂雉也是沛縣人, 只因有相士言他龍耀九天之相, 又有那擅星斗術數的呂老頭言呂雉天下貴命, 當得天下之母。
呂雉生的高挑, 身段自然也是豆蔻年華女子該有的婀娜,她鳳眼生的狹長, 雙脣皆薄,笑起來十分溫潤,不笑的時候又凜然生威,劉邦看癡了。
這一看,就看出了姻緣,一個有龍骨,一個有鳳儀。
宴席上,劉邦定睛看着進進出出端菜伺候的呂雉,脫口而出:“呂姑娘生的俊!”他撫掌一笑,心中所想便隨口說了出來。
卻見呂雉嗔怪的瞪了他一眼,少女的臉頰有些緋紅,後來,劉邦與呂雉成親,拜了天地,行了合巹禮。
此生便是糾纏不清。
早年間,聽聞劉邦一次外出,管道中間有一條大白蛇,身長七八尺,那蛇有成年男子胳膊的粗,畜生擋着路,沒人敢走一步,倒是劉邦天不怕地不怕,一人提劍上前,將白蛇斬成兩段。
自斬白蛇之後,劉邦一路發跡,許是天意,許是天時地利人和,威震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與劉邦打的昏天暗地,劉邦胸襟寬廣、不拘小節,一路上招攬仁義之士,得樊噲、蕭何、韓信、曹參等忠臣良將......
天下四分五裂,四處烽煙四起,秦之統治下,岌岌可危,那西楚霸王項羽與劉邦逐鹿中原,呂雉母子被楚軍擄走,劉邦氣急敗壞,可終究無可奈何。
再說良將,那韓信追隨劉邦,曾受□□之辱,韓信懂謀略,擅兵法,當年,爲萬人敵,與趙背水一戰三萬兵將滅對方其二十萬!一時漢軍所向披靡,後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襲強楚之不備,漢將乃虎狼之師,有勇有謀,衆將士齊心合力,最後,將西楚霸王最後圍在烏江邊,逼得楚霸王夫婦自刎江邊。
劉邦萬萬人之上,從此,大漢建立,良臣名將將呂雉母子迎回長安城,入主未央宮。
只是自古以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天下初定,呂皇后、陳平、蕭何共謀,將忠臣韓信誅於未央宮。
對待良臣名將生死相隨的兄弟尚且如此,那同塌而眠的夫妻實則也同牀異夢,劉邦早年以爲呂雉與長子劉盈死在了楚霸王項羽的囚牢中,誰知,有一次交戰,項羽將她母子二人作爲要挾,劉邦心中是閃過一絲憐憫的,可兩軍對壘,終究那一瞬的憐憫還是隨風而去,他笑着對項羽說:你愛殺便殺。
痛下狠心也好,情勢緊急也罷,總不能因爲她母子二人的性命,罔顧了千萬漢兵的命,換句話說,妻死,可以續,子隕,可以生。
劉邦自認爲是胸有大志之人,他也自認爲他比楚霸王有能力能統治整個岌岌可危、烽火四起的天下,英雄本就不拘小節。
只是那項羽終究還是婦人之仁了,劉邦號令天下,登基爲帝,衆將士將那呂雉母子二人從楚軍囚牢中迎回大漢都城-長安城。
夫子、儒家、百姓、史官,反正所有人那口中一套說辭,自然是嫡爲正,糟糠之妻不可棄!
自然,呂雉母子一個母儀天下,一個是爲儲君爲太子。
彼時,劉邦與呂雉母子許多年未見,感情自然也是暗淡,劉邦給她母子的位置,是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也算給呂雉母子受苦多年一個交代。
只是劉邦心中所愛卻是是陪他顛沛在烽火中的戚夫人,那個折腰舞似霓裳仙女般的女子戚無雙,以及他所愛的他與戚夫人所生之子劉如意。
趙王劉如意,纔是他心中江山所想託付之人,如意自幼就聰慧伶俐,事事舉一反三,敢想敢爲,與行軍打仗,總能與劉邦徹夜攀談,說他有顆七竅玲瓏心也不爲過,大漢的將來自然需要這樣的繼承者,劉邦亦常常對文武百官欣慰的說:“如意最肖似朕!”
一次兩次,文武百官、後宮嬪妃、天下之人,自然也都納過悶兒了,天子劉邦有易儲之心,劉邦愛及戚夫人,自然更是愛及那個他們二人所生的、最肖似他的趙王劉如意。
劉邦的確有廢劉盈,立如意的想法。
只是另一邊,子雖少,母卻壯,呂雉一生榮辱皆嘗過,也是個心機頗深的女子,當年懷抱襁褓小兒在楚軍囚牢中深受折辱,仍舊保全了自己。
如今,天子劉邦有廢太子之意,呂雉豈能坐以待斃?
巍巍大漢,有四傑,向來歸隱與山林,劉邦幾次請而不出,呂雉爲了劉盈,想盡一切辦法,呂雉就真的披荊斬棘跪在深山老林中將商丘四皓請出山。
四位大德之士,大漢四傑,劉邦登基都未曾將他們四人請出山,可呂后一介瘦弱女子披荊斬棘昏死多次,竟真的感動了四傑,答應爲太子盈之師,輔佐太子,滿朝文武都驚訝的看着四傑寸步不離教導太子劉盈。
呂雉真的爲懦弱小兒劉盈請來了四位猶如天師般的老師,劉邦心中是震撼的,劉邦心中也是無奈的,太子劉盈看了不容易這般隨隨便便就廢了,哪怕愛兒如意在如何聰慧,不爲天下人、不爲四傑所尊爲正,如意永遠不能做太子,將來也不能做天子。
文武百官不允,天下輿論不允,劉邦心中雖想將江山託付給戚夫人與如意母子,可終究還是敗給了文武朝臣、敗給了輿論、敗給了嫡正一說。
(劉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