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被遊戲追殺的領主 > 被遊戲追殺的領主 > 

056 海運突襲

056 海運突襲

尤里知道這一次自己的父親是真的抽不出手來。

佐治亞州的內戰索倫家族雖然贏了,但贏得並不徹底,很多認爲索倫家族必將被大英帝國鎮壓的頑抗分子還在打游擊。

剛剛結束內戰的佐治亞州很多地方都需要駐軍維持統治和治安,確立索倫家族的威信。

所以看似很多的索倫軍團現在根本無法聚攏起一直機動進攻部隊,能鎮住佐治亞州已經很不容易了。

真正造反的時候尤里才發現,任何起義都是不容易的,不光有宗主國和政府軍的鎮壓,還要面對內部的敵人。

誰叫索倫軍團除了一個‘爲民請命’的大義外,造反的理由在高層眼裡根本站不住腳呢。

看看南卡羅來納州的總督府做法就知道。

得知佐治亞州造反的消息後,南卡羅來納州立馬衆志成城團結起來,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集結了超過兩萬正規軍,除此之外還有源源不斷抽調的民團向兩州邊境線趕過去。

這動員效率,都快趕上造反起義的索倫家族了。

因此,現在索倫家族能指望的對外力量只剩下尤里這一股了。

對於父親的這種合理要求尤里自然不會拒絕,反正他帶兵出來就是爲了打仗。

於是,尤里帶兵折返到薩凡納城市中,並帶兵登上了繳獲的各種近海戰艦和運輸船。

得益於薩凡納港口的英國艦船貢獻,現在尤里也有一支不錯的近海艦隊,其中最大的是一艘風帆巡洋艦。

這些近海戰艦隻要不碰上英國海軍主力,足以在佐治亞州到南卡羅來納州沿岸保證安全。

這就是尤里選擇從海路進攻查爾斯頓的原因。

一來因爲尤里的安全期所剩無幾,二來則是因爲尤里帶領的軍隊人數很少。

保安團+炮兵團+半數鋼鐵衛隊總共還不到3000士兵,即便加上後勤人員和水手也不會超過5000人。

人數少,走海路自然更加方便。

還有個原因則是走海路可以避開南卡羅來納州邊境處亂七八糟的民兵團。

數日後,尤里帶領的軍隊在查爾斯頓城市郊外一處灘塗地登陸。

這個時代的登陸非常具有突發性,南卡羅來納州的總督將軍傑克遜絲毫沒有察覺。

直到尤里的人全部登陸完畢向查爾斯頓挺進的時候,才被查爾斯頓城內的傑克遜得知!

傑克遜萬萬沒想到,叛亂的索倫家族竟然敢主動出擊!

畢竟他得到的消息是索倫伯爵正在忙着鎮壓和肅清佐治亞州中的叛亂,索倫軍團根本抽不出多少兵力。

當查爾斯頓的探子得知這次進犯的部隊只有3000左右士兵時,傑克遜表情變得非常精彩……

“難道說佐治亞州的指揮官是傻子麼?

帶領3000人的兵團進攻上萬正規軍駐守的大城市?”

傑克遜不可置信的確認道。

隨後,經過多方驗證,傑克遜終於得出了一個結論。

他確實遇到一個腦子有坑的指揮官……

理所當然的,獅子搏兔亦用全力,傑克遜不打算給這支深入南卡羅來納州的敵軍任何機會,他直接抽調了所有的南卡羅來納州殖民正規軍,迎着尤里的部隊前進,準備在野外全殲對手。

這個時代由於火炮的大量普及,堡壘的作用日益下降,所以守城的意義也不大。

更何況查爾斯頓並不是一座純粹的軍事堡壘城市,沒多少守城優勢。

更何況,敵軍的兵力不到己方三分之一,還用得着守城麼?

仗着兵力優勢,傑克遜中規中矩的使出了傳統的聚殲模式。

將麾下的一萬多南卡羅來納正規軍(不是英國常備軍)分成三路。

兵力最多的一路正面推進,剩下兩路一左一右以鉗子的形勢準備包夾尤里的部隊。

當然,現在的傑克遜並不知道對方的指揮官是尤里,只清楚這是索倫家族麾下的一支軍隊。

一般而言,想要弄清楚對面敵軍的指揮官,只有兩種方式。

抓捕一名對方部隊的士兵俘虜,審問出指揮官的名號。

或者乾脆在敵人腹心城市中有成熟的間諜網絡,可以探聽到出征部隊的主將信息。

顯而易見的,這兩條對傑克遜而言有些難度,所以他並不知道對面的敵軍統帥是誰。

這與偵查敵軍兵力更困難。

畢竟偵查敵軍兵力乃至火炮數量,可以根據對方行軍走過的痕跡,行軍時留下的糞便等一些情報來大致估算。

人都是需要吃喝拉撒的,特別是大軍路過,就算特地清理也會留下痕跡。

同樣的道理,尤里也沒弄到對面敵軍統帥的消息,並不知道這支軍隊是傑克遜總督親自帶領的,但尤里通過斥候得知對面敵軍兵分三路,打算將自己的部隊全殲。

對方的心挺大……

除了敵人絕對的兵力優勢外,保安團的士氣普遍不高,很多士兵下了船就知道自己的部隊是孤軍深入,還是區區幾千人孤軍深入!

目的地竟然是南卡羅來納州的首府查爾斯頓!

因此,絕大多數保安團官兵都覺得這次進攻很可能再次失敗,很多士兵甚至心底已經想好了踏上戰場後,如何快捷安全的投降到對面那裡……

這時候如果尤里讓保安團跟敵軍打排隊槍斃,絕對會收穫一份驚喜。

當然,尤里從未將保安團視爲主力使用,之所以帶着他們只是爲了在佔領查爾斯頓後,有足夠的兵力去控制城市及其下屬村鎮,在最短時間內建立有效的統治機構。

畢竟尤里這是跨海作戰,陸地沒有後勤,補給全靠那隻來自薩凡納的近海艦隊,時間一久,英軍主力艦隊必然會趕過來切斷尤里部隊的海運補給線。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