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自然是不可能直接發放的,咱們漢部落雖然人多,但是耕牛相對來說還是不夠,一般按照咱們部落北方那些郡來說,大部分的牛都是歸官府統一飼養,如果百姓要用,可以花錢來租用,針對咱們這邊的情況,你們手裡自然沒有多少錢,但是可以用糧食來抵。
等以後牛多了,你們手裡也有錢了,那你們想買牛的話,也是可以的。”鐵砧解釋着說道。
“哦,原來是這樣。”族老的長子沉吟着應了一句。
漢部落雖然強大,但顯然也沒富庶到直接給百姓發牛的程度,這點族老的長子倒是也沒奢望,至於賣給他們吧,他們也確實不一定買的起,牛可是重要財產,誰家有一頭牛,放在這時代就和家裡有輛蘭博基尼大牛差不多,有多少人買的起啊......
本來他最希望的就是漢部落能把牛借給他們使用,但漢部落沒有這樣做,而是要他們拿錢或者糧食來租用,這樣一來,雖然顯得漢部落有些斤斤計較,不過反過來看,就雙方目前這種關係卻是最好的。
租用,他們付出代價了,那他們就不必欠漢部落的人情,在雙方相處的時候,己方就更有底氣一些,這樣也顯得比較公平,畢竟人家好不容易弄來的牛,自己花錢養的,憑什麼給你白用?
漢部落這樣的作法,既沒有貶低他們的意思,還把他們當成了平等的關係相處,最起碼沒有把他們當成下等人,也沒有像舔狗一樣跪舔他們,這就讓人心裡很舒服。
不過這其實都是族老的兒子過分解讀罷了,因爲在漢部落北方的郡縣裡,用的也是這個方法。
“行,我們願意用糧食租用。”略微思考了片刻之後,族老的兒子就當場做出了決定。
鐵砧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看族老,嘴角不禁掛起一抹會心的笑容,他算是看出來了,這個族老就是被推出來的擋箭牌,實際上村裡應該是這個族老的兒子管事。
族老都四十多歲了,在這年頭都已經算是老透氣了,而他的長子,也就是和鐵砧說話的這位,年齡約摸應該在三十歲左右,要是他孩子結婚早的話,估計現在應該已經當爺爺了,確實有資格,也有精力來當新的族老,或者說村長。
鐵砧倒也沒當面揭穿他們的把戲,而是點了點頭說道,“那行,既然你同意了,那咱們現在就登記戶口吧,先算算你們寨子裡有多少人,有多少地,我們纔好根據土地面積來找首領申請耕牛和其他的東西。”
“我叫管陶,大人稱呼我名字便可,我現在就將寨民集合起來,咱們就在這登記?”那族老的長子似乎也看出鐵砧猜出了他的身份,乾脆也不裝了,直接報出姓名說道。
“好,管陶是吧,我看這裡的石碾就不錯,你且將寨民都叫過來,讓他們一家一戶的都站好,咱們按照家庭單位來統計,這次只是登記戶口,過兩個月春耕結束之後,還要辦理一次個人的身份證明,聽說是首領那邊新弄出來的東西,這個咱們以後再說。”鐵砧也不廢話,當場就確定了下來。
管陶點了點頭,立刻和周圍幾個村中的青壯交代了幾句,讓他們各自去叫人。
鐵砧看到這裡連忙提醒了一句,“管陶,切莫藏人不報,下個月咱們首領送物資的大船就要到了,到時候會給百姓們分發一些牲畜的,你要是現在藏了人,到時候分東西可就沒有了。”
管陶聽完愣了一下,但是緊接着就點了點頭表示自己明白,他也沒回話,繼續和村子裡的人交代着什麼,等那些人都走了,他又連忙招呼一個十來歲的少年去搬幾把凳子過來,看長相,大概是他的兒子。
管陶主動跟鐵砧介紹道,“郡守大人請坐,這是我兒管和,按照漢部落的說法,他今年年初纔剛成親,他的妻子如今已經臨產了,管和,還不快給郡守大人見禮。”
“管和見過郡守大人。”那十來歲的少年也學着漢部落的拱手禮給鐵砧拜了拜,雖然姿勢不太標準,但也有模有樣。
鐵砧點點頭,讚賞道,“不錯不錯,如今有了子嗣,便算是大人了,以後可要多幫你爹分憂。”
“大人說的是。”管和有些不好意思的回道。
沒過一會兒,便有更多的村民朝曬穀場這裡聚集過來,他們分成一家一戶的開始站隊,很快就將全村的人聚集了過來。
隨從的小吏從馬背上取來空白的戶籍表格,還有用麻袋裝着的竹片,細麻繩等物,準備現場製作戶籍竹簡。
接下來便是例行的詢問和登記了,過來一家登記一家,登記完的便拿着剛寫好的竹簡戶籍站到石碾的另一邊去,有管陶這位實際上的村長配合,登記工作倒也進行的有條不紊。
登記戶籍的小吏還對村民問道,“家裡可有房子住嗎,若是沒有,咱們部落發放建房補助,然後你們自己找人來建。”
雖然每個人都問,但這裡的村民顯然不缺房子住,所以這建房補助也就沒發出去。
一般關於這種建房分家的問題,宗族內部就可以解決了,若有孩子成親分家,這新建房子的事族裡便會一起來建,反正他們建的都是竹樓,建材也不用花錢,無非就是需要人手罷了,但是宗族最不缺的就是勞動力了吧。
趁着衆人登記戶籍的時候,鐵砧對管陶提意道,“管陶,咱們一起去看看你們寨子的田地?”
“可以,和兒,你在這裡跟衆位大人幫忙,告訴大家配合一點,爹去跟郡守大人到地裡看看。”管陶對自己兒子交代了一聲,便率先領着鐵砧往田地裡走。
兩人一邊走着,一邊交流着關於種地的話題。
“郡守大人,聽說漢部落也要上交糧食,不知道是怎麼個交法?”
鐵砧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之前鑫部落的時候如何交糧?”
管陶也不隱瞞,他相信就算自己不說,漢部落也能查得到,不是說以前鑫部落幾個管農事的長老現在都成了漢部落的官員嗎?他們會不知道?
“以前鑫部落管的時候,是按田地的多少來收,他們會派人來看我們種了多少田,然後劃出一部分地,種出來的糧食都給他們。”管陶介紹道。
不按產量算,而是按田地的面積抽成,這倒是有意思,其實和漢部落也差不多,漢部落算產量,再按產量抽成,其實吧,兩種方法各有利弊。
鑫部落沒有統一標準的重量單位,也沒有衡器,固定的容積單位也沒有,所以直接按土地面積抽成就最爲簡單。
但是這樣有一個漏洞,你要是在播種的時候就指定好了交稅的地塊,那百姓可能就懶的管那塊地了,愛長不長,反正那塊地收上來的糧食也是要上交的。
最後的結果就會變成,百姓自留的田地作物長的好,收的多,但是交稅用的地,野草多,作物長的不咋地,也收不到多少糧食。
如果等成熟的時候再臨時指定交稅的田畝,百姓就無法偷懶,因爲他也不知道上面要用哪片地裡的糧食收稅,所以就會好好種,但是隻要鑫部落收糧食的不傻,那肯定是哪塊地長的好就收哪一塊的,這樣百姓就吃虧了。
總而言之,這種按照土地面積抽成的方式,收稅和交稅的雙方,總有一方是要吃虧的。
和鑫部落的辦法相比較之下,漢部落收稅的方法就比較麻煩一些,是按產量來算,按容積來收的,但是相對來說沒什麼漏洞。
反正不管你種出來多少糧食,我都按總產量的容積給你抽成,你今年收成不好,我收的稅就少,你收成好了,我收的稅就多,你愛好好種不好好種,反正不管你怎麼種,我都按產量給你抽成。
“那鑫部落的時候交的多嗎?”鐵砧再次問道。
這?怎麼回答?
管陶可不敢瞎說,你要說交的多,漢部落會考慮一下,你說交的少,那漢部落會不會收的更多一些?
所以管陶並沒有回答多不多這個代表了己方態度的問題,他只是淡淡的回道,“鑫部落的時候,按照田畝的多少,一般是十抽一。”
鐵砧點了點頭,鑫部落收的稅不多,主要是他們沒多大的開銷,玉米又不好存儲,收那麼多也沒用。
鑫部落時期,他們收糧食的主要開銷有兩處,一是收取大量的糧食,從咸豐郡那邊的鹽戶手裡換到足夠多的鹽,然後再用這些鹽去和草原上的牧民做生意,換取牲畜皮毛,這是一點。
另一點就是用來養活鑫部落的礦工,鑫部落作爲一個金屬冶煉還算比較發達的部落,他們自然是需要不少礦工的,這些礦工常年挖礦,不諳農事,但他們也要吃飯,養活家人,這些收上來的糧食就成爲了他們的口糧。
不過漢部落的開銷更大,只收一成夠是夠用,但是也要存點家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