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又來蹭飯了。”
幾個意思?方宏:“他們經常來?”
“那簡直了,老美每週二準點來蹭飯,基本上只要沒任務就來,一個月怎麼也得來兩回。”
方宏笑了笑:“總不能全來吧,一個小隊?”
“屁,你看吧,今晚餐廳用不了,有得在籃球場上搞自助。”
水友目瞪狗呆:“我靠,這麼溜?”
“我聽說他們每週一是中餐日,不過是他們老美的那種中餐,好多人喜歡真的中餐,所以每次都摩托大隊前來的,你要不現在去冰蓋上看,肯定停着一大堆摩托。”
方宏翻白眼:“我靠,無力吐槽。”
“不過這也說明我們的飲食好嘛,他們平時要想吃到正宗中餐,還得花錢飛到中華呢,在這裡,美其名曰交流感情,分分鐘不就來了。”
“那可不,可不止老美,附近的英法也經常來,誰叫我們有蔬菜呢。”
“嗯?”方宏哈哈一樂:“邱青搞了個大棚?”
“不是,是國家的科研項目,一個全封閉棚區,爲崑崙站的全年封閉棚區做預設實驗用的。”
難怪,其實美國人的南極點站也有蔬菜大鵬,不過在這裡的帕莫站可沒有。
水友吐槽:“老美和我們有時差吧?”
方宏:“對啊,老美和我們有時差吧?”
雷達操作員:“你才知道,按照他們的時間算,他們是早上五點多起來,趕了四十多公里專門來蹭飯的。”
這特麼真的是無力吐槽了。
不一會兒,邱青帶着兩個人擡着大框蔬菜就進來了,蘿蔔青菜應有盡有。
方宏放下勺子:“看樣子,得來點兒速度快,能量產的菜了。
最終,方宏確定了兩道,一道是酸湯肥牛,一道是小炒肉,誰特麼叫有個片肉的機器呢。
二十分鐘後,菜封桶,全部擡到了室內籃球場。
王教授和另一箇中年人站在一起。
菜全部放進來部分裝入大鋼盒子,有些就在大鐵桶裡,果不其然,一票美國人端着盤子手拿筷子一臉急不可耐。
和王教授一起的中年人用話筒……說話:“各位,這一次上層領導可是專門請來了國內現在著名的冒險家、美食家方宏爲大家張羅了這頓飯,大家先感謝一下。”
方宏的目標多大,和幾個廚子站在一起,分分鐘就被認出來了,大家都對着方宏熱烈鼓掌。
老美居然還有懂中文的,一邊翻譯一邊亮出大拇指。
方宏略微欠身:“大家別客氣別客氣。”
臘八粥處,鐵桶上專門分別寫着甜、鹹、臘肉字樣,大家也是深諳吃飯之道,先來碗熱粥墊底。
實際上,整個科考站的供熱做的非常好,大家要不是長袖襯衣,要不是短袖,也不算冷,不過總覺得,臘八這一天,就該這麼吃。
老美也是第一次見到八寶粥,也是嘗試了一下。
這可苦了南方衆多船員和科考人員了。
老美一個個喜歡吃甜的,飯量又大,把粥當湯喝……
一餐結束,方宏早早地找到了邱青,要求看棚區。
說是棚,其實不對,到了之後就發現,其實是一個永固建築。
進門時還有一個換氣室。
邱青介紹:“這是要模擬無空氣環境,裡面的空氣都是機械合成的,大體和外部空氣差不多,不過還是缺少一些元素。
“這不是多此一舉麼。”水友不太明白這樣的做法。
方宏到是想到了關鍵:“這說是崑崙站科研的一部分,實際上這個應該是航天科研的一部分吧。”
邱青點頭:“沒錯,06年,美國南極點科考站建立起來後,他們就建造了一個圓球形的封閉建築用來種植蔬菜,據我們分析,應該是他們火星計劃中沙拉機器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也在做相應準備,目前我們的計劃不比他們晚,事實上他們準備實施時間是2023年,我們準備實施的時間是2020年。”
所謂沙拉機器,其實就是外星種植植物計劃,因爲火星大氣有大量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可以利用這些東西製造地球空氣類似的空氣,並且用於種植。
這些計劃都不算是秘密,目前荷蘭的全球火星登陸計劃,已經在公開招募志願者並且第一批志願者已經進入了訓練階段。
他們要用十五年時間將志願者訓練成能夠在火星完成計劃的航天員,這個計劃中,這些青年志願者完成訓練時,就已經成爲了中年人,而他們還不一定能真的趕上計劃實施,不過他們無怨無悔。
人類登錄火星,被看做是宇宙大航海時代的嘗試,第一個登錄火星的人,就是新時代哥倫布。
目前,我國的封閉環境和極端環境種植蔬菜是走在國際領先的,老美也想過和我們合作。不過最終他們的航天局否定了合作的方案。
既然不合作,那就大家各搞各的。
目前,新的神舟計劃中,每一次都有一項太空蔬菜的科研任務,包括天宮二號也將設計成可以種植蔬菜,都是爲了火星計劃做準備。
一個是抗輻射,而南極是抗冰凍,能和火星比氣溫低的,地球上也只有南極了。
不過這些計劃離方宏都太遠了。
邱青:“事實上,我們這個實驗室只是初級階段,沒有防菌設備,沒有火星土壤合稱,基本都是現代的無土培育技術,我在這兒提供百人份的蔬菜,就證明不需要土壤,也能供給火星計劃,目前無土培育和火星土壤改良兩套計劃,我的方案更有優勢。”
邱青看上去是一個年輕的斯文的男青年,可是他做的事情,卻是偉大的冒險。
方宏看完了棚區,感嘆:“各位祖國的花朵,祖國未來的科技就靠你們的了。”
“祖國的花朵不堪重負啊。”
方宏比中指:“扛得住的扛,扛不住的就不扛唄,我們的優勢就是人多,不怕。”
和邱青一道,走出棚區,直接進入了科考研究區:“對了,王教授都不讓我拍攝雪龍號上的科考區,爲什麼這裡可以拍攝?”
“那是因爲雪龍號上的科技是領先全世界的,而這裡的都是基礎設備,我們在這裡更多的是研究礦產和大氣的,等你去了崑崙站,你就知道什麼都不能拍了。”
方宏聳肩:“不能拍的越多越好,證明我們的科技水平越高。”
兩人穿上外套,走出戶外。
溫度零度,空氣乾燥,並不太冷。
天空中,一個巨大的白色氣囊飛起,飄向天空。
方宏指着白色氣囊:“那是什麼?”
“氣象氣球,它會一路上升直到三十公里的高度。”
“可收回的?”
“當然是可收回的,不過回收的場景不可以拍攝。”
水友感嘆:“神秘的南極啊。”
“神秘的高端科研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