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瘋狂設計獅 > 瘋狂設計獅 > 

799章 歷代主人

799章 歷代主人

看完了太和殿,大家都是有些累了,順勢在一處休閒的地方停了下來,坐在石凳上面,聽着王宇恆繼續說下去。

“建築都是人所居住,故宮對於主人來說,只不過是稍微大一點的家而已。”

王宇恆看着衆人,緩緩說道,隨即發現了有些其他的遊客也被自己說話的聲音所吸引。

紛紛投來了目光,似乎覺得有了這麼一個免費的導遊也是不錯,紛紛靠攏過來。

此時,正是旅遊的旺季,上半年因爲疫情的影響,大多數人都是憋壞了,紛紛走出門,去各地旅遊。

很多的遊客都是跟團的,但是還有着更加多的遊客是個人前往參觀的,人流如織,讓許寒等人感覺到了故宮對於每一個國人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

“故宮的主人有很多,大家都是知道明清兩朝,這些主人一邊居住在這些地方,一邊進行着擴建和改建,但是基本的格局卻是變化不大。”

說着,王宇恆開始了訴說整個故宮的歷代主人經營。

京都原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

靖難之役以後,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爲陪都。

正如項羽所說的,富貴不還鄉,如同錦衣夜行。

但這些都是屬於表面的現象,一代雄主朱棣纔不會這麼膚淺呢。

其實主要原因有這麼幾個,第一也是最爲關鍵的就是,這個所謂的都城選擇在京都,而不是原來的南都,是因爲畢竟這個皇位是搶過來的,地位不穩啊。

遷都就可以將原來的關係打散重組,建立屬於自己的政府朝政。

第二,就是農耕文明的人,幾千的敵人都是從北方遊牧民族而來的,所以在京都建立都城,就是最爲皇族熱血,天子守國門的意味。

一旦真的扛不住了,南都一套整體成型的制度也可以另立中央,不至於一鍋端。

南明能夠存活那麼多年,也是因爲南都的作用,只不過太多的野心家和過度不分對錯和民族大義的黨爭毀掉了一旦利好的局面。

第三,也就是朱棣的私心,縱觀所有的歷史,一旦是謀朝篡位的君主都是想要立下赫赫文治武功,才能壓下不平和的聲音,爲自己的身後名做打算。

李世明就是最好的榜樣,而用力過猛的楊廣就是最失敗的案例。

朱棣真的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還好選擇對了繼承人,沒有太大的問題。

但是給皇室後人開了一個不好的頭,正德朝的寧王不就是有樣學樣,當叔叔的去搶奪侄兒的皇位,最後遇到了一代心學大師王陽明給平了。

所以在北方建立都城,也是爲了能夠促進繼續北伐,繼續爲自己的子孫後代解決麻煩。

這是遊牧和農耕文明玩了幾千年的生存遊戲。

基於上述三個理由,明成祖朱棣於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爲京都,改北平府爲順天府,稱爲“行在”。

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京都;被強令遷入京都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樂四年,明成祖下詔以南都皇宮(南都故宮)爲藍本,興建京都皇宮和城垣。

朱棣先派出人員,奔赴全國各地去開採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後運送到京都。

光是準備工作,就持續了11年。

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裡,百姓冒險進山採木,很多人爲此丟了性命,後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採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

開採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很艱辛。

保和殿後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採於京都西南的房山。

史書記載了運送它時的情景: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裡汲水潑成冰道,用了28天的時間,才送到了宮裡。

此外,還要在蘇州燒製專供皇家建築使用的方磚——金磚,山東臨清也要向京都運送貢磚。

古人沒有火車,輪船,真的是發揮了勞動者最大的智慧來提升各種能力。

永樂七年,明成祖以京都爲基地進行北征,同時開始在京都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16】將自己的陵墓修在京都而不是南都,證明明成祖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

永樂十四年,明成祖召集羣臣,正式商議遷都京都的事宜。對於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

次年,以南都紫禁城爲模板的京都紫禁城正式動工。

永樂十八年,京都皇宮和京都城建成。

京都皇宮以南都皇宮爲藍本,規模稍大。新修的京都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

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爲南都,改京都順天府爲京師,但在南都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都某部,以南都爲留都。

紫禁城建成後,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后活動,等級制度、權力鬥爭、宗教祭祀等。

永樂十八年,京都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燬。

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天順三年,營建西苑。

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整20年。

嘉靖年間,也就是修道皇帝,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燬。

至嘉靖四十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嘉靖時期,故宮三大殿名稱改爲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

到了萬曆朝,紫禁城大火,焚燬前三殿、後三宮。

復建工程直至天啓年方完工。

在明朝,乾清宮是皇帝的主要寢宮,也是主要政治活動場所。

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

由於宮殿高大,空間過敞,皇帝在此居住時曾分隔成數室。

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共置牀27張,后妃們得以進御。

由於室多牀多,皇帝每晚就寢之處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測。

皇帝雖然居住在迷樓式的宮殿內,且防範森嚴,但仍不能高枕無憂。

據記載,嘉靖年間發生“壬寅宮變”後,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宮居住。

一羣宮女差點勒死皇帝,要不是女人手勁兒小,說不一定就成功。

萬曆帝的鄭貴妃爲爭皇太后鬧出的“紅丸案”、泰昌妃李選侍爭做皇后而移居仁壽殿的“移宮案”,都發生在乾清宮。

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爲皇帝守喪之處。

清朝時期,李自成軍攻陷京都,明朝滅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軍在山海關擊敗。

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燬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

隨後,清軍進入京都,紫禁城被清軍接管。

接着,清世祖順治帝遷都京都。

然後,順治帝在太和門向全國頒佈登基詔書,清王朝正式定都京都。

此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康熙年代,天下逐漸太平,於是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才基本完工。

清朝入關之後,依照明朝的舊例,順治帝和康熙帝都將乾清宮作爲居住和處理朝政的主要場地。

雍正帝即位之後,開始移居養心殿。

養心殿位於紫禁城內廷、乾清宮西側,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

起初,它並不是皇帝的寢宮。清康熙時期,內務府在此設置專爲皇室造辦宮廷活計的諸多作坊,稱“養心殿造辦處”。

康熙皇帝去世後,即位的雍正皇帝並沒有搬到乃父的寢宮乾清宮去住,而是將西側遵義門內暫時用作爲父守孝之“苫次”的養心殿闢爲皇帝寢宮。

從此,養心殿開始成爲皇帝居住和清朝朝政的主要處理地點,此後軍機處設立之後辦公地點也在養心殿附近。

乾隆帝即位之後,對養心殿殿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改建,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制。

從雍正帝之後,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

一直到宣統帝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

咸豐帝在位時期,也曾把長春宮與前面的啓祥宮(即現在的太極殿)打通,連爲一體,咸豐去世後,慈禧也曾在這裡居住,一人獨享兩宮。

西六宮到了晚清的時候,慈禧開始改造某些宮殿。

因此,西六宮中有四個宮都留下了慈禧的足跡。

咸豐帝死後,慈安和慈禧早期垂簾聽政時,都曾居住在長春宮。

同治十年,慈安從長春宮搬回鍾粹宮居住,長春宮便成爲慈禧太后一人獨享的宮院。

太極殿原來也只是二進院落,咸豐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後殿闢爲穿堂殿,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到了民國時期,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

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舊”等條款。

所以依據《清室優待條件》部分條款,加之袁世凱感念舊主恩德,積極扶持,溥儀退位後,帝制雖然被廢除,但皇帝溥儀以及原來的皇室大臣等卻仍然安然無恙地居住在皇宮裡。

在皇宮紫禁城內生活期間,溥儀仍舊發佈“上諭”,仍用宣統年號紀年,遺老遺少仍行跪拜大禮。

宮內依然還保有內務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機構,故臣贈諡,不改衣冠,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遂使當時的紫禁城儼然成爲“國中之國”。

1917年,徐州軍閥張勳擁立清遜帝溥儀復辟。

爲了讓張勳投降,段祺瑞發動了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其中包括命令京都南苑航空學校的師生加入戰鬥,用飛機轟炸紫禁城。

在紫禁城內投下三枚小炸彈,以示警告。

飛機距紫禁城的高度只有300米,超低空飛行。

炸到了紫禁城東六宮當中的延禧宮,使當時的建築輕度損壞。這被認爲是東亞第一次空襲轟炸。

1924年,馮玉祥發動“京都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

於1925年10月10日宣佈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

1925年以後紫禁城才被稱爲“故宮”。

這個名字也是我們目前大部分的叫法。

隨着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築日漸破敗,有多處宮殿羣倒塌,垃圾成山。

這就是國家不強大,自己家都難以打掃乾淨。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1933年,故宮博物院爲保護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並在南都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都分院。

先後檢選出文物、圖書、檔案等成千上萬箱,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都。

新中國成立後,對故宮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同時整理出大量的文物。

這種修復和修繕整理工作,斷斷續續一直到今天,最近一兩年特別火的綜藝節目,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是這樣的背景題材節目。

八十年代末,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產”,闢爲“故宮博物院”。

新世紀以來,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衆600—800萬人次。

隨着旅遊事業的發展,觀衆的人數有增無減,可見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

每當國人在此遊歷,都能感受到幾百年來當權者曾經的輝煌落寞,以及對現代的這個時代珍惜。

故宮在幾百年的時間裡面經歷了大火、劫掠、空襲,一次次的毀滅,隨後一次次的重生。

彷彿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經受了多災多難,但始終是有着頑強的生命,一次次修復自我,逐漸強大起來,每一次的崛起都是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高端,引領世界潮流。

朱棣、乾隆、當代這三個制高點的位置即將到來。

每一代的主人都是以佔據這裡作爲政治象徵意義。

現如今作爲普通人可以參觀的地方,也算是真正屬於人民了。

故宮也是不知不覺中已經是成爲了我國文化和歷史的見證者,彷彿就是活着見證歷史的玉璽一般,舉足輕重的地位,擺在這裡,在現在這個時代散發着新的光芒。

民族自我的文化認同,以及國力提升,讓故宮在這個時候,散發着新的魅力,以前取悅於帝王,如今卻是成爲了人民的狂歡。

如果歷代主人真的是有所感知,也算是得以瞑目了。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