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所遇見的劉備的水軍。規模是強大的。有指揮船五艘,運兵船一艘,戰船兩百船,共有船隻兩百零六艘。對於劉備的普通戰船,周瑜略微一看,便清楚了它的性能。對於指揮船,周瑜多看了一會兒,也就瞭然於胸了。周瑜看得最多的,還是那艘運兵船。如此巨大的船隻,如果判斷錯了,就是致命的錯誤。最後,周瑜也有了把握。
周瑜這邊是蒙衝五十艘,鬥艦十艘,共有船隻六十艘。就船隻數量而言,周瑜遠少於劉備。但是,就作戰的士兵而言,劉備那邊,指揮船裝載的士兵只有每船一百人,戰船是三十人,共有戰士六千五百人;運兵船的五千人是基本不能投入戰鬥的。周瑜這邊則是蒙衝每船二十人,鬥艦每船兩百人。共三千人。戰船的數量比是一比三,而戰士的比例卻是一比二。
一比二或者一比三,在有心算無心的情況下,這仗是值得一打的。但周瑜並不滿足,周瑜的心裡,想的是那艘運兵船。
周瑜已經判斷出那是一艘運兵船。而運兵船的作用,就是運送士兵。那麼大一艘能夠裝載五千士兵的運兵船,一旦投入戰鬥將會是什麼樣的情況?田蘭的領地,有極長的海岸線,還有極長的河岸線。今田潤具有如此龐大的運兵船,就等於是說,田潤隨時都有可能從一個未知的地方登陸,並且一來,至少就有五千士兵。
陸軍作戰,通常的單位爲三千。五千士兵多於三千,那就不是輕易可以消滅的了。而短時間不能消滅的話,說不定後面還的運兵船呢。
田蘭的士兵作戰勇猛,這點周瑜是知道的。同時,周瑜也知道,其中最勇猛的還是最初的甲丙兩隊。由此推論,田潤的士兵絕對不會像普通諸侯部隊那樣不堪一擊。田潤士兵的作戰能力絕對不會在田蘭士兵之下。
於是,摧毀運兵船,意義就重大了。周瑜相信,要製造這樣巨大的運兵船,絕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因而摧毀一船運兵船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有可能連帶殲滅船上運載的五千士兵,而在於這艘運兵船再也不能大量運兵了。
周瑜這樣想。是正確的,也是錯誤的。以周瑜的認知,是正確的。假如周瑜見過田潤的巨型鐵漁船,就不會這麼看重運兵船了。
周瑜的水軍,主力是鬥艦,人數也佔到兩千。五十艘蒙衝,就相當於先頭部隊。前面不考慮運兵船的時候,敵軍兵力只有六千五。而一旦攻擊運兵船,運兵船內的士兵就有機會出來戰鬥了。敵我兵力的對比將更加懸殊。
周瑜推測了一下次日的天氣,發現次日微風,接近傍晚的時候,附近海域會有一場中雨。於是,就將戰鬥定在了明日的午後。
在那場中雨到來之前,由於風不夠大,敵軍指揮船將失去速度。失去速度之後,就只有普通戰船能夠實行衝撞。
海面和水面作戰,船隻的衝撞是第一武器。敵軍五艘指揮大船因速度過低不能衝撞,而那艘運兵船更是因爲載重過大也不能實行衝撞,剩下的就是兩百艘普通戰船了。周瑜這邊,六十艘船,可是每艘船都能夠進行衝撞作業的。這就是微風天氣下的優勢。
整體戰術安排。並不是閻柔所感覺的擒賊擒王。周瑜並不知道對方的王在什麼地方。只知道對方有五個小王,帶領着五隻船隊。五個小王裡面肯定有一個大王,但誰是大王,就說不清楚了。
通常,大王在中間。這是因爲,就長蛇陣而言,擊首則尾顧,擊尾則首顧,擊身則兩頭皆顧。這只是口訣。在大海上,敵軍五支船隊一字排開,形成一條巨大的長蛇陣。擊首,尾顧不了。這是因爲距離過長,船行過慢,更因爲看都看不見等原因。擊尾,道理是一樣的。只有擊中間,纔會存在“兩頭皆顧”的情況。因而,中間是最安全的。
周瑜需要猜測對方的大王處於正中,但卻並準備攻擊中間。這是因爲,敵方的最安全,同時也是己方的最危險。周瑜就選擇了敵軍的最前方,進行猛烈攻擊。
猛烈攻擊第一支船隊,是什麼意思?是圍點打援的意思。哦,這個時候應該說成是打點打援了。猛攻第一支船隊,讓敵軍後面另外四支船隊趕上救援。然後以主力鬥艦,打擊敵人。
蒙衝五十艘,分爲二十、二十和一十。周泰率領二十艘蒙衝攻擊第一支船隊,蔣欽率領二十船蒙衝攻擊第二支船隊。
爲什麼要攻擊第二支船隊呢?這是爲了提醒第二、第三支船隊。否則,第一隻船隊那兒雖然打得激烈,但後面的船隊太遠了。沒有看見,那不跟錦衣夜行一個樣了?
由此可知,周泰攻擊第一支船隊是硬攻,蔣欽攻擊第二支船隊是佯攻。當然,從總體上說,就連周泰攻擊第一支船隊的行動也是一種佯攻。假設第一支船隊不堪一擊的話,周泰就會手下留情,不能讓其那麼快就落敗的。因爲落敗了,後面的敵軍就不趕上救援了。
一旦敵軍趕上救援,敵軍船隊的隊形就混亂了。實際上,當蔣欽負責佯攻的蒙衝四散逃走的時候,第二支船隊的戰船很多就尾隨追出。而吸引敵軍救援的效果也特別好。不僅第三支船隊過來了,而且連第四支船隊也就來了。只是還沒有第五軍船隊的動靜。
就當敵軍有混亂的隊形全力前行,準備救援第一支船隊的時候,周瑜這邊埋伏的十艘鬥艦就出場了。
這兒,用了埋伏二字,也許有些讀者感到不可理解。鬥船又不是潛艇,怎麼能夠埋伏呢?
其實,是不是能夠埋伏,關鍵還在於是不是會被敵軍所察覺。一名合格的將領率兵追擊敵人,敵人跑着跑着,就拐進了一道山谷。那將領會怎麼想?必然會想,此谷必有埋伏。本書中。張脩、張魯,並不算什麼出色的將領,都能夠想到。至於演義中的夏侯惇爲什麼想不到,哪就不是本書的事了。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通常說,山谷最適宜設置伏兵,但事實並不是那麼回事。蔡琰爲了在山谷伏擊張脩,動了多少腦筋,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回到前面,前面說,一名合格的將領追擊敵人。眼見敵軍逃入山谷,那將領就會想,此谷必有埋伏。那麼,在敵軍逃入山谷之前呢?毋容置疑,那將領想都沒想。因爲,在一望無際的平原或者視線良好的淺丘地帶,敵軍是無法設伏的。
真的就不能設伏了嗎?還真的不是。就拿周泰攻擊第一船隊來說,就相當於伏兵。劉備這邊,一點都沒有察覺,當時就被打了個手忙腳亂。爲什麼劉備沒有察覺呢?是因爲劉備這邊的將士,全部都在凝神注意着前方。前方,即將出現青州大陸。而那片青州大陸,是田潤的。
當劉備所在的第一支船隊處於危險中之後,劉備後續幾個船隊衝上救援,此時,他們的注意力在什麼地方呢?就在前方,就在第一支船隊。因爲那裡有劉備。而對於旁邊,他們不需要注意。他們都認爲,在一望無邊的大海上,就算是敵船從旁邊開過來,也不是馬上就能接近的,根本就不需要一直盯着看。
是的,是不需要一直盯着看。可是,間隔一段時間之後看沒有呢?還是沒看。都不看,於是就都沒有發現。沒有發現,於是,在這種不能設伏的大海上,周瑜就成功地完成了設伏。
周瑜這邊,鬥艦的個頭,跟劉備的指揮船類似。撞擊劉備的普通戰船,那就是大象踩小兔的感覺。真要是大象踩小兔,小兔很靈活,會逃跑的。劉備的普通戰船也還算是靈活,但是,他們因爲救援心切,隊形散亂,擠在了一起。而無法實現有效的避讓。眼見周瑜的鬥艦駛到,除了閉目等死,沒有其它選擇。
周瑜的十艘鬥艦撞進這些普通戰船的時候,普通戰船的總數約有一百艘。本來是三個船隊共一百二十艘的,卻有二十艘去追擊蔣欽的蒙衝去了。去追蒙衝的原本不止二十艘,大約接近四十艘的。因爲蒙衝速度快,感覺追不上,有二十來艘戰船就放棄了追擊。
別看劉備的普通戰船有一百艘,但是在十艘鬥艦的面前,那就只有任由宰割的份,完全不能還手。就這樣取得勝利,當然也是一種選擇。但周瑜不願意。周瑜的目光,盯着那艘運兵船。
於是,十艘鬥艦的第一目標,就是運兵船。撞沉的戰船,都是無心之作。當鬥艦沒有被卡住的時候,就退開,繞圈,再加速再撞。而當鬥艦被卡住之後,就迅速通知底層划船的士兵上來;上面的士兵則趁着自運兵船跑過來的敵軍並不是很多的時候,拼死抵擋。當划船的士兵都上來了,然後集體跳海逃命。
周瑜就是這樣安排的,士兵們也是這樣執行的。前面說過,周瑜的蒙衝分爲兩隊,每隊二十,共四十艘。那麼,還有十艘蒙衝呢?還有十艘蒙衝就專門過來救人。這十艘蒙衝實際上是跟着鬥艦一齊來的。他們沒有撞擊運兵船的能力,就在運兵船旁邊打轉。而前面佯攻之後逃走的蔣欽所率的二十艘蒙衝,也有七八艘找到機會,兜了回來,也在運兵船旁邊。
儘管如此,十七八艘蒙衝還是救不起六艘鬥艦上面跳下的士兵的。鬥艦的裝載量是兩百人,正好就是滿裁。而蒙衝的裝載量則只是二十人。當然,二十人,只是作戰崗位。如果擠一擠的話,還是能夠多擠十人左右的。十七八艘,也就能多擠接近兩百人。但被卡住的鬥艦可不止一艘。一艘就有兩百人,卡住六艘,共有一千二百人跳海。
一千二百人跳海,還必須趕快救走。因爲時間一長,運兵船就要傾斜。等到運兵船上的敵軍士兵也往海里跳的時候,那水百就混亂了。周瑜這邊的一千二百人勢必很難生還。
周瑜有辦法。自己的士兵,是水軍而不是陸軍。而且士兵都來自吳地。不止人人會水,而且人人都是會水的人當中挑選出來的高手。當然,周瑜也並不是讓士兵們以游泳的方式撤走,而是讓蒙衝拋下繩索,水中的士兵並不攀援而上,只是扯着繩索,讓蒙衝帶着自己離開戰場。
周瑜自然沒有落水。周瑜所在的這艘鬥艦沒有撞擊運兵船,而只是在運兵船附近,專門撞擊普通戰船。這並不是周瑜怕死,而是因爲整體指揮的需要。如果周瑜落水,就不方便指揮了。
周瑜的鬥艦一路行來,摧枯拉朽。劉備的普通戰船隻能聞風而避。避不掉,就被撞沉。
然後,十艘鬥艦就圍着運兵船轉,不斷予以撞擊。這時,劉軍的其它戰船也有過來救援的,只不過很少。很多人跟閻柔一樣,剛開始看見運兵船被撞的時候,很是緊張了一下。但接下來,又看見鬥艦的撞擊對運兵船似乎並沒有效果,又都放心了。
這也是,鬥艦相對於劉軍普通戰船來說,是龐然大物。然後,鬥艦在運兵船的旁邊,立即就變成寵物一般的大小了。鬥艦撞擊運兵船的行爲,看上去就跟蚍蜉撼樹一個樣。
不相信螞蟻咬死大象的人,肯定是沒有聽說過蟻災。其實周瑜本人也沒有聽說過。連番撞擊無效,周瑜依然沒有改變命令。不是周瑜固執,而是周瑜知道這個道理。裝載五千人這樣巨大的運兵船,進一點水,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裡進點水,那裡也進點水,積少成多,量變必將會轉化爲質變。
終於,運兵船出現了明顯的傾斜。傾斜雖然並不是傾翻,但傾斜必將演變爲傾翻,這個趨勢是誰也阻止不了的。周瑜當即下令,所有蒙衝撤離戰場。剩下四艘鬥艦撞擊敵軍普通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