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不能賣到領地之外。那就只能內部消化了。前面在貯存的時候說過,田潤知道還有蝗災,只不過時間、地域不甚具體;加上田潤還要打仗,因而田潤會大量貯存糧食。
田潤的這種貯存,始終說來,都只是一時之策,不可能無止境的增大貯存量。就長期來看,糧賤傷農,還得讓農民傷一傷。農民受了傷,纔有利於農民轉產,或種植經濟作物,或轉行從事畜牧業等等。這纔是農民生活可持續提高的良策。
於是,前幾年,田潤就真實地做了收購糧食的事情。也就是在稅收之外,另外收購。但田潤收購的價格,一年比一年略低。田潤這樣做,並不是與農民奪財。就是既要讓農民受傷,又不能讓農民所受的傷太重。
這裡,有一個區域經濟的問題。如果不提前處理,待惡化之後再處理,就更會加吃力了。這裡說的“區域經濟”中的“區域”。主要指幷州山谷、幽州苦寒之地。但如果真要按實際情況來說,就麻煩了。因而,區域問題,就簡化爲高山地區與平原地區。
不言而喻,平原地區的糧食單產高於高山地區。當平原地區出現糧賤傷農現象的時候,高山地區還沒有出現。是否將平原地區的糧賤傷農現象往高山地區轉嫁,又是一個問題?
通常讀者會認爲,如果轉嫁了,就相當於傷及無辜。好吧。我們先假定爲不轉嫁吧。不轉嫁,會發生怎樣的事呢?不轉嫁,並不等於說高山地區就不會發生糧賤傷農的現象;而是說,高山地區發生糧賤傷農現象的時間會延後幾年。延後幾年之後,高山地區的糧食單產也同樣會在到糧賤傷農的程度。這是經濟發展的道路上,無法繞過去的障礙。
這下知道了,不轉嫁的後果,給高山地區帶去的好處是,把糧賤傷農現象的時間延後幾年。壞處有沒有呢?
有。壞處就是,在延後的幾年之內,繼續提高了高山地區的糧食產量。
說不定有些讀者會不理解。糧食產量提高了,居然是壞事。前面就整出來一個“糧賤傷農”,這一次,又整出個什麼來?
平原地區糧食單產高於高山地區,並不是因爲平原地區的農民更加勤奮。在宏觀經濟的角度下,個體農民的勞動技能被平均化了。平原地區和高山地區的農民,其勞動技術和勞動態度都被視作一樣了。
於是,糧食單產的差異,就來自於地域的差異。有那麼一句很有道理的話。叫做“因地制宜”。高山地區,不太適合糧食生產。延後幾年,讓高山地區的糧食單產提高,實際上就是耽誤了高山地區有可能發展的副業。因而就給高山地區帶來了壞處。
糧賤傷農的現象,在田潤的領地內,189年就有了。當時,田潤並沒有將“糧賤傷農”轉嫁到高山地區。現在是190年12月,田潤終於決定:轉嫁。
轉嫁的方式,實際上就是把平原地區的餘糧拉到高山地區來出售。最大限度地使領地內所有地區的糧價一致。在189年,正是大戰即將開始的時候,田潤爲戰爭所儲備的糧食數額巨大。190年,又是蝗災。因而,田潤向糧食豐產地區採購的糧食數量特別大。
但是,191年呢?191年田潤還能採購那麼多糧食嗎?就算能夠,191年的糧食產量,絕非190年可比。190年可是受了蝗災的。191年出產糧食的地區將會更多,數額將更爲巨大。靠田潤保姆式的減負,絕不可能實現農民生活的持續改善。因而,必須讓“糧賤傷農”的現象普及到全領地。
12月,田潤就下令,將庫存糧食取出。在全部領地範圍內出售。這樣的出售,必將促使農民在來年春季減少糧食的播種。
田潤這麼幹,目的和意義已經清楚了。可行性呢?
實際上就是糧食的運輸問題。人手方面是不需要考慮的。這方面,正好,田潤不是一直都在修路嘛。馬匹是有的,馬車是有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道路。道路問題解決了,其它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田潤非常願意利用既有的條件,不喜歡修建空中樓閣。
糧食深加工,在這個年代是很難推行的。在民間,雖然也有一些糕點的做法,但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不能長期保存。沒有防腐劑,沒有抽真空的塑料袋。因而,田潤對於糧食深加工的問題並沒有多想。
不過,有一天,田潤突然就想到了麪條。麪條,百度百科說,是一種用穀物或豆類的麪粉加水磨成麪糰之後,再製成的食品。真是放他親戚的狗臭屁。穀物和豆類充當面料的材料都只是現代的事情。在古代,材料就只有一種:麥子。
麪條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食物。它就起源於中國。不過卻沒有註冊。極有可能會被有些國家搶注。麪條在中國東漢年間就有記載,也就是在三國之前就出現了。田潤想起麪條,並沒有改變麪條的發明史,而只是把麪條的推廣時間提前了。
可不要小看麪條。麥子,是我國北方的主要糧食。麥子的貯存,對於田潤來說,以乾燥的形式放在山洞裡,保質期還是很長的。但民間就不行了。民間沒有山洞的條件,就只能放在屋內。屋內的溫度,就沒有山洞好了。因而。麥子在民間的貯存期很難超過半年。但是,奇怪的是,製作成麪條之後,一下子保存期就延長到一年以上了。這裡面的科學道理我們就不去想它了。知道有那麼回事兒就行了。
有了麪條,對於田潤來說,必然會想到方便麪。方便麪是怎麼做的呢?田潤可不知道。不過,田潤記得陳保國打了個廣告。有人端上方便麪,陳保國說,我不吃油炸食品。當時,看到那則廣告的時候,田潤還覺得很奇怪。方便麪是油炸的嗎?後來一查,還真是油炸過的。
當然,田潤能夠做的,只能是油炸普通麪條了。油炸之後的結果,也不是方便麪,而是一種類似於小吃之類的食品。吃上去,口味還不錯。但應該跟保存期無關。田潤炸過一次,就忘了。事隔幾個月之後,第二次油炸麪條的時候,一名女親兵學會了。再後來,才傳了出去。
田潤對待的農業,單指糧食種植。其它作物的種植,算到副業裡面去了。這種算法。其實更科學。因爲無論怎麼算,狹義的農林牧富漁最終都是要歸到廣義的農業裡面去的。很明顯,經濟作物的種植,就帶有明顯的農業特徵。
現代定義的狹義副業,指指農民利用業餘時間或家庭中的輔助勞力所從事的生產活動。
那些生產活動中,採集倒好說。漁、獵就不好說了。漁應該歸入漁業,獵應該歸入牧業。而編織、刺繡呢?已經是工業範疇了。農民,閒瑕時間幹工業,那工業就變成了農業裡面的副業。誰定義的?居然比我還會胡扯。
經濟作物的種植,主要有菜、果、材、特四類。菜就是蔬菜。蔬菜是不容易保存的,因而田潤不能利用自己的優勢給予安排。在蔬菜方面。統治者能夠做的,僅僅是品種推廣。本來應該還有品種發明、發現的。但田潤覺得投入產出比不高,不划算,就把農業科研這部分給砍了。田潤就讓農民自己去發明和發現。當農民發明和發現之後,再由官吏向其它區域推廣。
官吏的這種推廣,對於發明、發現新品種的農民而言,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在於,新品種得到官方認可之後,就會比較容易出售。壞處在於,兩三年之後,別處農民學會了,新品種就變成了舊品種。發明、發現新品種的農民就不能依靠新品種繼續獲利了。
這裡,存在着一個國情。就是農民的惰性。某個新品種被某個農民發明或發現了。報告官府。官府覈實之後,開始向轄區內推廣,並通告其它轄區。在這種時間,發明或發現者就會獲得超額的暴利。其他農民本來是有機會迅速學會的,但因爲惰性,我國農民行事普遍講求穩妥。他們要多觀察一段時間。等到他們確認,發明或發現者富裕了,他們纔會學習。慢的這幾拍,正好就是發明或發現者獲得超額好處的時間。由此,就獲得了發明和發現的動力。
官吏推廣新品種蔬菜,是由地方官吏們在日常治理當中經辦的。與田潤此時構思的宏觀經濟有關係,但關係並不密切。
果,指的是水果。水果與蔬菜相比,存放時間就長了。因而,水果可以集中種植。既然山地不太適合種植糧食,那麼就可以集中種植水果。而水果自身,也恰恰是山地品種優於平原品種,地域上的差異跟糧食正好相反。符合了有所失必有所得的普遍規律。
柑橘,是很容易想到的水果。我國是柑橘的重要原產地之一。柑橘資源豐富,優良品種繁多,有4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早在夏朝就有了記載。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生產的柑桔,已屬於優質的貢品級別。
田潤在箕關附近選了一個地方,籌備國營果園。這裡面的雜事很多,當然就交給下面的人去辦了。
材,指的是材料。即。爲其它產業提供材料。比如豆類,一開始是戰馬的精飼料。棉花,油菜,檾麻、蠶絲、茶葉、菸草、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我國之前,我國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宋以前,我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纔開始出現的。有人據此認爲,棉花的傳入,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其實上,在西漢,關陝一帶就有了棉花的種植。只是還沒有大量傳入內地。
油菜,中國和印度是原產地。陝西省西安半坡社會文化遺址中就發現有菜籽或白菜籽。古代油菜稱蕓薹,東漢服虔者《通俗文》中說,“蕓薹謂之胡菜”。現在就叫做油菜了。油菜最早種植在當時的胡、羌、隴、氐等地,即現在的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一帶。田潤北伐時經過的雲中附近,就有油菜。
麻的纖維粗細長短同棉相近,可作紡織原料,織成各種涼爽的細麻布、夏布,也可與棉、毛、絲混紡;有一些品種的麻相對木質化,纖維短,只適宜編制繩索、麻袋等。同時,麻還是藥物,也是造紙的原料。
不知道麻是什麼時候開始種植的。此時在幽州上谷郡內就有麻的種植。
wωw✿ ttκΛ n✿ c ○
蠶絲就不用說了。由於抵禦弓箭的需要,田潤士兵貼身內衣一律由絲綢製成。已經形成了固定的需求了。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歷史上還有重要的“茶馬互市”。不過,在三國,人們對茶還缺乏認識。僅僅根據它的味道,把它歸於苦菜一類。還沒有認識到它與一般苦菜的區別及其特殊功能。而那些,田潤當然是知道的。
菸草,據說是16世紀中葉才傳入中國的。其實並不全是。唐代黃滔《景陽井賦》說:“臺城破兮菸草春,舊井湛虧苔蘚新。”唐代錢起《藍上採石芥寄前李明府》說:“隔溪菸葉小,覆石雪花舒。”唐代白居易《令狐相公栽竹》雲:“煙時蒙朧侵夜色,風枝蕭瘋欲秋聲。”宋代陸游《小園》道:“小園菸草接鄰家,桑柘陰陰一徑斜”。
所謂菸草,就是一種葉片植物。菸草能抽,其它葉片植物其實也能抽。有一些“知青”,在沒有煙抽的時候甚至還抽過南瓜藤。這說明,能抽的植物比比皆是。抽起來味道好的,就不好找了。這其實只要有人去抽就行了。抽菸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會去篩選出味美的菸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