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還是沒有理會。此時。甲丙兩隊均已橫向展開。其展開的長度,還略微長於孫軍五千士兵的長度。但是,士兵們鋼刀沒有出鞘。人人左手持弓,右手拿箭。箭尾的分叉掛在弓弦之上,但弓弦並沒有拉開,弓也沒有舉起來。
太史慈、于禁都不言語,讓士兵們與孫軍就這麼對峙。對於孫軍來說,是需要引敵來追的。而要引敵來追,就得給敵人以追擊的理由。那個理由,就是自己不敵,敗退了。而要顯示不敵而敗退,不打是不行的。一定要打,而且還不能一打就退,那樣就太假了點。還需要堅持一下,然後再敗退。敵軍不懷疑了,這纔會放手追擊。
現在就沒有打。而且,周瑜發現,田軍這邊的士兵居然少於孫軍。這就有點難辦了。五千人,怎麼纔能有合適的理由敗給兩千人呢?周瑜沒有想出來,因而就沒有發佈攻擊的命令。整個戰場之上,就只有陳武一人在高聲漫罵。
太史慈、于禁這樣的逼而不攻是爲了什麼呢?是爲了給包抄士兵爭取時間。孫策不是在北崮山和小紅山設下埋伏了嗎?田軍的八千士兵不是繞道抄到埋伏者的身後去了嗎?所謂繞道。就是要多走路。多走路,是需要時間的。這些時間,就得甲丙兩隊來爭取。
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地慢慢過去。陳武嗓子都罵得有些嘶啞了,敵軍仍然不爲所動。最後,陳武忍不住了,就這麼單人走向了敵軍。
“目標,這名敵將,”于禁命令道,“舉弓,放箭。”結果不言而喻,陳武堪堪衝到三十步距離,就被突然而至的一千箭矢射成了刺蝟。“搭箭。”于禁又命令道。
與眼前的五千孫軍交戰,于禁和太史慈都知道,孫軍打不了多一會,就會掉頭逃跑。因而就不能總是站在遠處放箭。最多發兩箭,就要衝向敵軍,展開近身肉搏。那樣敵軍就不能夠輕易逃走了。因而箭矢的消耗量將是很低的。既然消耗很低,射將領就完全可以的。
陳武就這麼死了。然而,陳武的死亡並不是完全沒有價值。陳武之死,讓周瑜看到了敵軍有很多弓箭。其實建業守軍一直就有很多弓箭,只是周瑜一直沒有想起來。周瑜就想,雖然敵軍人少,但弓箭多。我軍一衝,敵軍一放箭,這就可以逃跑了吧?於是,周瑜就下達了全線進攻的命令。
甲丙兩隊所站的位置,距離孫軍一百步。孫軍一直都在弓箭射程範圍之內。但那何時射箭。卻由孫軍做主。太史慈、于禁這邊,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孫軍開始攻擊了,就等於是拖到了最後的極限。因而,先是周瑜的命令,再是孫軍的動作,然後纔是田軍的箭雨。
周瑜命令的是全線進攻。孫軍裡面,周瑜自己招募的那一千人聽到命令,立即行動。其餘四千士兵,都是來自壽春的降兵。而這些士兵平時都只接受孫策的命令,孫策領軍在外,士兵們就認陳武,但陳武又偏偏死了。因而這些士兵的動作就慢了好幾拍。
太史慈的位置在偏北的方向,因而最先察覺到孫軍那一千人的進攻。太史慈喝道:“舉弓!”帶的是甲隊,甲隊士兵當然舉弓。但實際上,乙隊的士兵也同時舉了弓。這是因爲,士兵們事先都知道,太史慈的這一下“舉弓”的命令,是需要全軍遵守的。
“射!搭箭,舉弓,射!”通常。只要求第一箭聽從命令。發了第一箭之後,就全憑士兵。動作快的就箭快一點,慢的就射慢一點,憑自己的能力就是了。此時,太史慈一連命令了兩箭,是因爲總共只射兩箭的原因。
兩箭射完,“衝啊——”還是太史慈下的命令。于禁沒有半點不服氣的意思。由太史慈還是于禁下達這樣的命令,不取決於己方,而取決於敵方。敵方孫軍哪個方向的士兵先動,就決定了己方由哪個方向的將領下達命令。
如果在白天,甲丙兩隊對孫軍如此這般地射出兩箭,四千箭矢能殺敵兩千以上。這當然是于禁訓練的結果。但在這樣的夜晚,效果就差了一些。只殺死了一千五百人左右。
兩軍對衝。這似乎是傳統所說的兩軍相逢勇者勝。黃蓋一馬當先,衝了過來,正遇一名甲隊士兵。黃蓋一鞭擊下,那名甲隊士兵舉刀一擋,被震得虎口流血,騰騰騰退出好幾步,坐倒在地。第二名甲隊士兵一刀斬向黃蓋左腿。黃蓋左手鞭一劃,既擋敵刀又反攻敵兵,連消帶打。雙方兵刃相交,噹的一聲,力均力敵。第二名甲隊士兵的力量竟然與黃蓋的左手旗鼓相當。那招連消帶打的招數就夭折了。第二名甲隊士兵連環五刀砍出,蓋黃左鞭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右鞭跟上,纔將士兵擊退五兵。但蓋黃右鞭尚未抽回,噗地一下,蓋黃的右腳小腿已被第三名甲隊士兵砍了一刀。黃蓋盛怒之下,趁着巨痛還沒有傳到腦際。含忿一鞭,狠狠地擊向第三名甲隊士兵。然而,這時,黃蓋的戰馬倒了。這是第一名甲隊士兵下的惡手。黃蓋猝不及防之下,跌倒塵埃。三名士兵上前,很快就將黃蓋殺死。
這就是田蘭的甲丙隊士兵。俗話說得好,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熟。田蘭士兵會的招式不多。就是顏良文丑各自傳授的五招。總共十招,翻來覆去的練。到最後,就算是顏良、文丑親自試招,在同爲步戰的情況下,也不過僅僅稍占上風。所以,說田蘭的士兵人人相當於半個武將,是一點都不誇張的。除甲丙隊之外的士兵,格鬥能力略微差一些,但綜合素質也是很不錯的。
黃蓋這樣的武將,未能倖免於難,孫軍其餘五千士兵就更不行了。甲隊擁有一千殺三萬的光榮歷史,丙隊擁有攻取東阿、俘敵五千的輝煌戰績。兩隻部隊湊在一千,實在是給了五千孫軍足夠的面子。
在周瑜的想象中,應該是孫軍前衝,建業守軍放箭。再衝再放箭。當孫軍即將衝到建業士兵身前時,然後就下令撤退。這樣就足夠了。
實際上。孫軍並未做到全軍發動,敵軍就射了一輪箭雨。孫軍剛一動,敵軍又射了一輪箭雨。並且孫軍還沒有跑出速度,敵軍就如虎狼一般突然倒衝了過來。
黃蓋的死亡,周瑜看得很清楚。居然是被對方三名小兵殺死了。周瑜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暗想,那一定不是什麼小兵,一定是千夫長之類的校官。念頭還沒有轉過來了,卻又見到另一邊的韓當吃癟了。那一邊,對付韓當的有四名小兵,多出一人。結果也有所不同:韓當被活捉了。
如果是千夫長的話,就已經有七名千夫長了。但建業守軍看上去卻只有兩千來人。這是什麼原因呢?周瑜再看其他將領的情況。蔣欽、周泰都不知上哪兒去了。然後,周瑜纔看了一下士兵,也就是整體的戰況。
這樣的觀察順序,不怪周瑜。這年代就是這樣,重將領不重士兵。因而周瑜直到這時才觀察士兵。這就已經過了很長時間了。周瑜看見孫軍的士兵,在與建業守軍一對一的情況下,多數情況是一招未能使足,就被對方殺死。極少數使了兩招,照樣被殺死。有幾名孫軍對一名建業守軍的情況。通常要十名以上的孫軍,對一名建業守軍才能夠維持不勝不敗。
孫軍以前最大的優勢就是將領。但今夜的建業守軍彷彿如有神助,三五個小兵就能戰勝一名孫軍將領。孫軍將領的優勢已然蕩然無存。
孫軍的人數,開始的時候倒是佔據優勢的。五千對兩千。一交手,就被弓箭射去一千五。三千五對兩千,就沒有什麼優勢了。而這些建業守軍彷彿就是殺人的閻羅,人人如狼似虎,戰鬥力驚人。孫軍不斷死亡,人數不斷下降。此時周瑜放眼望去,發現剩下的孫軍已不足千人。因而周瑜急令,全軍撤退!
是得全軍撤退了。這完全就是羊羔與豺狼的交戰。絕不能這樣下去了。五千孫軍,雖然是引敵來追的誘餌,但卻並沒有打算讓建業守軍全部吃掉。如果真讓建業守軍全部吃掉了,孫策那邊的埋伏就成了空設。
周瑜下令之後,縱馬便走。沒跑多遠,忽一將斜刺裡插了過來,一刀斬下。周瑜連忙舉起斬龍劍擋住。將領一刀不中,跑了過去。調轉馬頭,衝過來又是一刀。
周瑜其實還是有武藝的。周瑜的個人武藝比孫策自然比不上,卻也差得不多。周瑜性子高傲,要做就做人上人,不能做人上人的就不做。因而周瑜平時根本就沒有上陣廝殺。投孫軍之後,周瑜就一直沒有馬上作戰的兵器。有人問起,周瑜就說自己乃一介文官,不擅武藝。
來人是于禁。真要說起來,于禁的個人武功要稍遜於周瑜。但周瑜這邊沒有趁手的兵器。斬龍劍,只是一種裝飾性的佩劍,因而周瑜處於下風。
周瑜抽了個空子,趁着于禁戰馬衝過。撥馬便逃。可惜,沒跑幾步,就被田軍小兵纏上了。這個時候,孫軍只有幾百人了。因而田軍就富裕出來較多的人。攔住周瑜的,便有十幾個人。周瑜衝了一次,右邊兩名士兵揮刀砍來。周瑜揮劍一擋,劍被擊飛。戰馬的左邊又一名小兵揮刀砍來,周瑜讓過,砍中馬身。右邊擊飛周瑜長劍的士兵棄了兵器,一個抓住了周瑜戰馬轡頭,一人抓住了馬鞍。硬是讓戰馬停住了。戰馬一停,七八個士兵一擁而上,活捉了周瑜。
戰鬥很快進入了尾聲。開始有孫軍士兵投降。田軍放過跪地投降的士兵不殺,很快,有樣學樣,最後約六百名孫軍士兵就全部投降了。
打掃戰場,有很多環節。通常由郭圖這樣的行軍教授進行安排。太史慈、于禁這樣的武將,多半會遺漏一些事情。不過,這一次,郭圖事先有交待。他們也不需要全面打掃戰場。只消將孫軍將領一個個揪出來就行了。
揪將領出來,說困難也困難說容易也容易。比如這個時候,憑穿戴,憑俘虜士兵的指認,就能揪出將領,也就比較容易。要是此時不揪,過些時候再揪,恐怕就困難了。
很快就確認了,黃蓋、朱治、呂範被殺死,俘獲了周瑜、韓當,蔣欽、周泰下落不明。
俘虜,很少。丙隊這邊,留下了一百人,負責將六百名俘虜及周瑜、韓當二人押送建業。其餘一千九百人重新整隊,開赴有埋伏的淺谷。
曾經分析過,伏擊最大的前提就在於出奇不意,在於敵軍沒有防備。就比如前不久田豫的幽州兵伏擊關羽的范陽兵那樣,在關羽士兵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就先殺了將近一半人了。於是,勝負便因此而定。
但如果被伏擊的軍隊早有防備,伏擊就沒有什麼意義了。蔡琰在找到三官山那樣的獨特地形之前,就曾經想過。兵法雲,遇谷莫入。因而山谷設伏,要想敵軍不防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硬要打,就不叫伏擊了。無非是將戰場由城池搬到了谷地。於是,那具體的地形是否能夠勝過城池,就成爲了打與不打的分界線。
三官山的地形勝過了城池,而孫軍這邊,北崮山和小紅嶺就不行了。名稱上,都叫山、叫嶺,但其實上,地形卻不夠險峻,樹林也不夠密集。這樣的地方,在敵軍有防備的情況下,是不宜設伏的。
敵軍有沒有防備呢?換句話說,建業城過來的軍隊,會不會猜到這兒有埋伏呢?孫策認爲,猜不到。今夜孫策等了很久,應該到來的人兒卻一直沒有來。多等了約半個時辰,來了幾十個人。這幾十個人到了埋伏之所就喊:“孫將軍、孫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