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女主三國 > 女主三國 > 

第二卷 第218章 詐死蠢計

第二卷 第218章 詐死蠢計

演義中有此計:“策令軍中詐稱主將中箭身死”。是當作妙計來寫的。這裡,同樣的計策變成了蠢計。

大家都知道三國是魏蜀吳。演義着重寫的是蜀,其次是魏。於吳國着墨甚少。有很多演義讀者,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才發現了吳國的強大。前面爲何沒有發覺呢?就是因爲着墨不多,而忽略了。

這裡面最冤的就是周瑜了。周瑜在赤壁之戰裡面被描寫成爲一個妒賢嫉能的小人。明明是周瑜打勝的那場戰役,其光輝罩到了諸葛亮身上。其實,一次冤枉,也可以理解。畢竟演義是抑曹揚蜀嘛。然而,在吳國崛起之初,周瑜又做過些什麼呢?

文事一件,武事兩件半。文事一件,就是舉薦了張昭、張紘。武事兩件半,一是遊說陳武,二是活捉太史慈,半件是對王郎追殺。舉薦張昭、張紘,算功勞,可證明周瑜的忠心,但不能說明周瑜的水平。遊說陳武,在我們的故事中,順便還得了壽春城,得了降兵一萬。抄了劉繇的老窩。在演義裡,沒有那一萬降兵。功勞小了一點,這還不算,但看不到周瑜的主動。周瑜彷彿是自作主張去遊說陳武的。並且,遊說陳武的依據,同是廬江人,能說明什麼呢?只能說明周瑜的膽量。李肅還遊說了呂布呢。

關於活捉太史慈,演義說的是“孫策與周瑜商議活捉太史慈之計。”看見沒有,兩人共商。得出個主意,周瑜最多隻能算一半。是個什麼樣的計謀呢?“瑜令三面攻縣,只留東門放走;離城二十五里,三路各伏一軍,太史慈到那裡,人困馬乏,必然被擒。”太普通了吧,這不就是典型的圍三闕一嗎?

結果呢?“太史慈正走,後軍趕至三十里,卻不趕了。太史慈走了五十里,人困馬乏……生擒太史慈,解投大寨。”計策裡面的二十五里變成八十里了!隨後,孫策再與太史慈說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話,把光芒全部搶走了。

最後那半件追殺王朗的獻計,周瑜明顯地慫了。王朗守城而戰,孫策攻不下,孫靜獻計,取王朗屯糧之所查瀆。孫策大喜,說的是“叔父妙用。足破賊人矣!”然後周瑜就獻了個馬後炮的計策,說:“主公大兵一起,王朗必然出城來趕,可用奇兵勝之。”這裡,奇兵指的是伏兵。孫策的反應是:“吾今準備下了,取城只在今夜。”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我早就安排了,還需你說?”

縱觀演義,可以發現,周瑜在孫策創業打天下期間,是一個很不起眼的角色。沒水平,沒功勞,而且還不招孫策喜歡。孫策打下江東,所有的功勞都是孫策自己的,周瑜一點份都沒有。孫策臨終前對孫權說:“若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也表明了,所有的戰功,都是孫策自己的。孫策死的時候。周瑜在什麼地方?在守禦巴丘!巴丘在哪兒?在長沙附近的洞庭湖邊,在還沒有打過來的荊州地面。

不能說巴丘的地名錯了。寫錯個吧地名,小問題。而那個地名所傳達的意思,卻沒錯。那就是“很遠、很遠的地方”。周瑜跟孫策處不下去了,只能分開。孫策死了,周瑜遵遺命爲孫權效勞。孫策若是沒死,周瑜早晚得走。

演義裡,孫策創業初期,攻得很急。借來的三千兵,本身戰力如何,借了之後又如何?沒有說。就算那三千兵是袁術的精銳,也只能說明在袁術的麾下他們是精銳。借出來了,人心就浮動了,精銳就不再是精銳了。

孫策挾死一將、喝死一將的英雄事蹟,在演義中是比較靠後的。就這麼一個沒有英雄事蹟傳揚的傢伙,首仗對張英的時候,蔣欽、周泰就來相助了?這樣的明星效應,理由不足。

孫策打下了江東,打下了許多城池,可曾有一座城池是攻下來的?沒有。都是野戰。敵軍無論怎麼堅守,最後總是沉不住氣,出城交戰。而交戰之時,又往往因爲主將個人武力不足,而“主將已死、餘衆皆降”。

也不是說演義中充滿了矛盾。而是說,演義在這一段故事裡交待得十分簡略。演義是要抑曹揚蜀的,周瑜是要居於諸葛亮之下的。因而周瑜就服從大局,被貶低了。在這裡,我們不需要抑曹揚蜀了。我們需要的是,怎麼精彩就怎麼來。於是。我們纔有了從另一個角度,重新來欣賞周瑜的機會。

在我們的故事中,孫策的英雄事蹟被提前了。因而,蔣欽、周泰等人的慕名前來投效就成了可能。到現在爲止,周瑜出過一次計謀,起個一次作用了。但卻並不是孫策所認爲的那樣,三千兵與一萬兵。前面那三千兵,真算不了什麼的。沒有了傳國玉璽所質押向袁術借兵,總得另外想辦法給他弄三千兵的。因此,張邈的遊兵散勇就應運而生。

倘若孫策招那三千士兵,就不合情理了。孫策此時正在落難之中,沒有錢的。如果孫策有辦法,那是絕對不會投靠袁術的。既然投靠了袁術,就說明孫策正處於低谷。這是英雄的特性所決定了的。朱治、呂範,也沒有什麼錢。而且呂範還出了一百人。

因而,就讓那三千兵由周瑜招了。周瑜是不想割據一方繼而雄霸天下的。因而周瑜可以有錢有糧,可以把錢糧變成士兵。但是,這卻算不了什麼大功勞。當初劉關張結義的時候,商人張世平、蘇雙二人還資助了良馬五十匹、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呢。

首仗對張英。因爲蔣欽、周泰在張英後隊放火而取勝。也就是說,勝了,但決定勝利的因素來自於偶然。這對於孫策來說,無所謂。對於周瑜,就有點影響形象了。田潤、蔡琰什麼時候把取勝的因素寄託於偶然的?

於是。牛渚還是牛渚,就被搬了個地方。反正這種小地名,到處都有。那種峽江之地,限制了計謀的使用。並不是所有的戰鬥都能夠用計策的。躲不過的硬仗還得硬打。

這樣就正常了。而且,蔣欽、周泰放火之後,張英的敗退也有了理由。否則,別人就會問了,爲何周瑜不自己派人到張英後陣去放火。那地形,派得過去嘛?

遊說陳武,是周瑜真正爲孫策做的第一件事,立下的第一個大功勞。在我們的故事裡。因爲散地重地的原因,劉繇前來迎擊。同時,我們仔細分析了,孫策當時的七千士兵是沒有戰鬥力的。野戰必敗;避而不戰,士兵必逃。孫策退無可退,只能列陣而戰。在這種困境下,周瑜獻計,孫策這邊拖延時間;周瑜則跟蔣欽、周泰走水路到壽春遊說陳武;陳武歸降,劉繇必退。

由此可知,周瑜遊說陳武歸降,並不僅僅是得了一將這麼簡單。這件事,首先是解困,化解了劉繇的迎擊;其次纔是得了一將,抄了劉繇的老窩。既然這是劉繇的老窩,又有將領駐防,那麼,士兵,是肯定存在的。因此,我們按照一般州郡的兵力情況,給了個數字。

周瑜是有水平的,而且其水平已經展現過一次。在我們的故事中,周瑜對孫策也是忠心的,但卻不是愚忠。就跟演義中裡差不多。演義裡,剛開始的時候,衝着多年前的哥們義氣,那是沒話說的。然後兩人關係越來越差,到後來產生了無法彌補的裂痕。在我們的故事裡,同樣一開始的時候,兩人赤誠相見。然後從孫策命令自壽春南下開始,有了芥蒂。這樣的芥蒂,要演變爲無法彌補的裂痕,本來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孫策中箭的事情,催生了這種變化。

在等待孫策甦醒的時候,周瑜想了很多。周瑜設身處地站在孫策的角度考慮,猜想孫策一定會因爲武功折半而感到沮喪。因而周瑜就想了很多寬慰孫策的辦法。最後,周瑜認爲。最好的辦法,是應該讓孫策認識到,個人武力,根本就不重要。要成就霸業,有許多比個人武力更加重要的事情需要孫策去做。繼而,周瑜準備激起孫策對於策略方面的興趣。

周瑜以爲,孫策中箭武功折半並不是壞事。這樣一個好勇之人,失去獠牙了,就再不能鬥狠了。然後自己在好好地啓發,耐心地引導,一位明君轉眼就會產生了。

簡而言之,因爲孫策中箭武功折半,而讓周瑜感到了希望。沒有希望,就無所謂失望。有了希望之後,當看到孫策不僅沒有一點點好轉,反而還變本加厲之後,周瑜就失望了。令周瑜失望的,就是這個演義中的妙計:“策令軍中詐稱主將中箭身死”。

演義中說的是,策令軍中詐稱主將中箭身死,軍中舉哀。拔寨齊起。薛禮聽知孫策已死,連夜起城內之軍,與驍將張英、陳橫殺出城來追之。忽然伏兵四起,孫策當先出馬,高聲大叫曰:“孫郎在此!”衆軍皆驚,盡棄槍械,拜於地下。策令休殺一人。

“衆軍皆驚,盡棄槍械,拜於地下”?爲什麼呢?爲什麼“衆軍”看見孫策死而復生,會“皆驚”,以至於“盡棄槍械,拜於地下”呢?這裡,不是因爲“死而復生”,不是因爲“衆軍”怕鬼,更不是因爲“伏兵四起”,而是因爲死而復生的是“孫策”!

在射鵰英雄傳裡,天下武功第一的王重陽就詐死了一回。其詐死,是因爲他知道歐陽峰會來,衆弟子抵抗不住。果然,歐陽峰就真的來了。當王重陽破棺而出的時候,歐陽峰也確實“驚”了。王重陽就利用這一“驚”,以一陽指破了歐陽峰的蛤蟆功。

歐陽峰一“驚”之後,爲什麼沒有“拜於地下”呢?王重陽不是歐陽峰的剋星嗎?歐陽峰是正常的嗎?如果歐陽峰正常,那“衆軍”正不正常呢?

周瑜失望,並不是認爲孫策此計不會成功,而是對孫策的自戀感到無可救藥。就算你孫策厲害,也僅一人吧。因你孫策死,敵軍就不怕了,就敢前來追殺;又因你孫策復活,敵軍就怕了,繼而大敗?

周瑜沒有說什麼,只是點了點頭。周瑜此時點頭,僅表示自己不反對。

那麼,建業城到底敢不敢追呢?如果防守建業城的仍然是薛禮,還真不好說。因爲那薛禮是在陳武的手下吃了虧,怕的乃是陳武。演義中說的是:“孫策又得陳武……其人身長七尺……使作先鋒,攻薛禮。武引十數騎突入陣去,斬首級五十餘顆。薛禮閉門不敢出。”瞧瞧,是一樣的吧?

薛禮怕陳武,孫策死了,陳武卻沒死。那薛禮恐怕多半是不敢出城追擊的了。而兵法中也說過,“歸師勿遏”。主動退兵,往往會設下埋伏。

但現在建業城是田蘭的了。田蘭當然是敢的。對於田蘭來說,除了田潤,就不怕任何人了。孫策,對於田蘭來說,只是一個普通人。跟佔山爲王的某個土匪差不多。田蘭敢追殺,不是因爲孫策已死。無論孫策死與不死,田蘭都敢。就只看田蘭願不願意了。

孫策軍營舉哀發喪,有探馬偵查到了消息。田蘭自然是要派探馬的。而前面的薛禮則不敢。探馬回報,說是敵軍主將孫策中箭身亡,軍中舉哀。正在收拾東西。估計將會拔營開往曲阿。田蘭聽到報告之後是什麼反應呢?

此時田蘭正在讓郭圖教自己寫“蘭”字。“田”字,田蘭早就認識了。筆劃簡單,田潤的軍旗上到處都是。那時,田蘭還想過,假如其中的某一面旗幟上面的“田”說的是自己就好了。等到真有這一天,田蘭又想要“蘭”字。今日晚些時候,田蘭到裁縫鋪去瞧旗幟。上面的“蘭”字沒有鏽好。田蘭瞧了一眼,哇,好多筆劃呀。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