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當日劉備“兵寡不勝,退三十里下寨”之後。按三國演義的進程,“謂關、張曰:‘賊衆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勝。’乃分關公引一千軍伏山左,張飛引一千軍伏山右,鳴金爲號,齊出接應。次日,玄德與鄒靖引軍鼓譟而進。賊衆迎戰,玄德引軍便退。賊衆乘勢追趕,方過山嶺,玄德軍中一齊鳴金,左右兩軍齊出,玄德摩軍回身復殺。三路夾攻,賊衆大潰。直趕至青州城下,太守龔景亦率民兵出城助戰。賊勢大敗,剿戮極多,遂解青州之圍。”
然而,現在事情變了。不僅是變了,而且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兵圍青州的黃巾首領不再是卜已,而是田潤田澤坤了。
劉備到底是怎樣的人?“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蓆爲業。”父早喪,對母親很孝順,家貧,以賣鞋織蓆爲生。“叔父劉元起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因此,可以想象,這就是一位窮苦人家的懂事的孩子。
然而《三國演義》又說劉備“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其中,“結交天下豪傑”是要喝酒吃肉的,劉備家貧,這條抹去。“素有大志”,因爲“寡言語”,而沒人知道,這條也抹去。最後,就剩下了“不甚好讀書;寡言語,性寬和,喜怒不形於色”。也就是說,劉備的性格是少言寡語,性子木納;劉備的行爲是不喜歡讀書。這似乎並不是一位讓他人感覺可以親近的人。
“年十五歲,母使遊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爲友。”實在無法想象少言寡語、性子木納、不愛學習的劉備是怎麼得到鄭玄、盧植青睞的。只好理解爲劉備運氣極好。
張飛,“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有錢、有地、有住處,還有酒有肉,具備結交天下豪傑的物質條件。而且,張飛一見劉備“看榜而嘆”便主動相問,其行爲亦與“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相符。天下豪傑結交多了,見識就高了。見識高了,想法就多了。想法多了,就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準備。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張飛一聽劉備說“本漢室宗親”,便說:“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可知,張飛所欠之東風,就是劉備。張飛看中的,是劉備“漢室宗親”的身份。自始自終,劉備、張飛相交,張飛是主動方。
關羽就有些奇怪了。“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漂亮威武的外表不能決定一切,最多隻值得讓劉備“邀他同坐,叩其姓名。”關羽自我介紹的“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沒有含金量。“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曾經犯下的殺人罪逢人便講,可見關羽城府不深。“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與前面“關羽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是同一事,意義不大。“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劉備此時告訴關羽的“己志”,不可能是救國救民,只能是自己和張飛也要前去投軍。
劉備爲什麼要對關羽這麼熱乎呢?這可不符合“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的性格啊。這是因爲,劉備對張飛熱情產生了懷疑。總覺得張飛在算計自己什麼,但自己卻偏偏不知道。於是,就再拉一個過路人,作爲擋箭牌。就算擋不了箭,多一個人陪葬也是好的。
既然大家都要投軍,按常理,就應該一同前往報名。劉備對關羽這麼熱乎,張飛不可能避開關羽單獨與劉備回莊。張飛本來也是要募兵的,關羽至少也可以算一個兵吧。因而就“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了。
然而,就在回莊的路上,因爲偶然的原因,張飛與關羽過了兩招。關於這點,《三國演義》沒說。兩人過招的原因必然是偶然的。這是因爲,劉備需要關羽做擋箭牌而張飛並不需要。在張飛眼中,關羽就是自己即將招募的兵丁之一。因此,張飛不會主動找關羽過招。關羽吃了別人的,又到別人莊上做客,還要住別人的,也不可能主動找張飛過招。
歷經偶然過招事件之後,到了莊上,張飛才說:“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爲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又是張飛的主意。
關羽因爲剛剛與張飛過了兩招,惺惺相惜,故大喜。劉備不甚情願,但因爲“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年近三十卻一事無成。最後咬咬牙,同意了。
因此,劉關張桃園結義,並非一開始就情比金堅。自始自終都是張飛的主意。張飛看中了劉備的身份和關羽的武藝。結義初期,居領導地位的,是張飛。
劉備主要是因爲“時近中年而一事無成”被迫結義的。劉備不知道張飛看中了自己什麼。對張飛的熱情既欣喜又害怕,最後拉了過路的關羽做陪。剛結義的時候,劉備的眼裡,還沒有關羽。
關羽性子傻到了天真的程度,曾經殺過人的事情,居然逢人便講。估計在逃難江湖的五六年時間裡,還殺了不少報信及追捕之人。關羽相信了劉備的熱情,粗略感受到了張飛的武藝。逃難江湖五六年,終於找到了家的感覺。三人中,只有關羽纔是真心結義的。
所以三人之中,關羽最可愛。一開始,關羽並沒有傲氣凌人。
劉關張共聚鄉勇五百餘人,經鄒靖,見太守劉焉。玄德說起宗派,劉焉大喜,遂認玄德爲侄,其實只是空頭支票。不數日,人報黃巾賊將程遠志統兵五萬來犯涿郡。劉焉令鄒靖引玄德等三人,統兵五百,前去破敵。劉焉這邊,除了鄒靖,未派一兵一卒。由此可見劉焉是完全沒把劉關張看在眼裡的。玄德等欣然領軍前進,直至大興山下。五百對五萬,欣然一定是沒有的。當下兩軍相對時,黃巾統帥程遠志昏了頭腦,居然遣副將鄧茂搦戰,將大好的良機拱手送在劉關張的面前。
然而,這還得劉關張這邊有人能夠得看出這是良機才行。誰能看出?劉備少言寡語,性子木納,愛結交天下豪傑是假的,自然看不出。關羽殺一人逃亡五六年,也沒有這番見識。只有真正“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的張飛能看出。
於是,張飛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處,刺中鄧茂心窩,翻身落馬。非常漂亮地贏了第一陣。
黃巾那邊,程遠志見折了鄧茂,拍馬舞刀,直取張飛。這時,張飛仍有再戰之能,完全可以再殺程遠志。但張飛沒有,張飛停住了。張飛停住,就是爲了看關羽上不上。這時,張飛有兩層意思。一是爲了考驗一下關羽,二是爲了讓關羽也露露臉。從前面兩人過了兩招的情況來看,讓關心露臉的想法更多些。這裡,彰顯出張飛寬廣的胸懷。
雲長舞動大刀,縱馬飛迎。程遠志見了,早吃一驚,措手不及,被雲長刀起處,揮爲兩段。衆賊見程遠志被斬,皆倒戈而走。玄德揮軍追趕,投降者不計其數,大勝而回。
張飛、關羽陣前殺將,均一合取勝,大大地露了臉,同時也將劉備置於非常尷尬的地步。劉備萬沒想到,熱情得近乎虛假的張飛、自己隨便拉的一個過路人關羽,居然具有如此武藝。那自己這大哥是幹什麼的?難道是專門負責吃乾飯的?
接得青州太守龔景牒文。劉焉與玄德商議。其實也沒什麼商議的,劉焉就是說給劉備聽。玄德曰:“備願往救之。”還算識趣。劉焉令鄒靖將兵五千,同玄德、關、張,投青州來。這次劉焉才動了真格的,派了五千士兵。
趕赴青州的路上,劉備一直都在盤算,一定要顯示一下自己的實力,絕不能輸給兩位結義兄弟。然而,怎樣才能顯示自己的實力,並且還能夠蓋過關羽和張飛呢?
若論陣前殺將,劉備知道自己與關羽張飛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因此,絕對不能朝這個方向去想。
想不出辦法的時候,很多時候劉備心裡就會埋怨程遠志。這個笨蛋,明明有五萬人,怎麼還要單挑?埋怨了多次之後,某一天,居然讓劉備發現了其中的奧妙。當時大興山相遇,程遠志那邊雖然有五萬人,但是走到近前的卻只有一兩百人。自己這邊,雖然只有五百人,但能夠對陣的,卻有三百來人。原來,程遠志單挑,並不是出於人多,反而是因爲人少。程遠志所率黃巾軍說起來有五萬人。但五萬人被拉成一條長線,擁到最前面的也只有一兩百人。就算不單挑,程遠志又焉能不敗?
這打仗也有些奇怪。只要前面的人敗了,後面不管有幾萬人,立即就變成一盤散沙。
慢慢地,一個想法在劉備心中逐漸成熟了起來。這個想法就是,先敗後勝。
先打一場敗仗,才能說明關羽、張飛都不行。隨後憑着自己的指揮,再打一場勝仗,就能證明連關羽、張飛都打不過的敵人,我劉備能勝。那樣,就完美了。
青州黃巾圍城,十萬餘黃巾均在城下。救援官軍單擊一處,正面再加上左右的黃巾軍應該有兩三萬人。這兩三萬人,是能夠全部投入戰鬥的。自己這邊,就校仿程遠志的做法,把五千官軍拉成一條長線。一到青州就開打。走在最前面的,最多就幾百人能夠投入戰鬥。幾百對幾萬,再加上旅途勞頓缺乏休息,打敗仗應該是無疑的了。
第二仗要勝。青州黃巾軍既然勝了第一仗,第二仗就會輕敵冒進。自己這邊再佈置一個埋伏圈,將敵人引誘過來。長途奔跑,追在最前面的黃巾軍必然人數不多。到時候幾路夾擊,必定獲勝。後面的黃巾軍見前面敗了,一定也會變成一盤散沙。自己這邊乘勝追擊,當可一直追到青州城下。到時候,若青州太守龔景所率鄉勇也出城夾擊,則更加錦上添花。
是以,青州城外一場混戰,黃巾軍勝而劉備兵敗。這符合黃巾田潤的想法,同時也是劉備自己的意願。結果與卜已掛帥的情況基本類似,只有些死傷數量上的微小差別。雙方皆大歡喜。
這一場敗仗還沒打,即將到達青州城的時候,劉備就開始注意適合埋伏的地方。選好了地點,並記在心底。這時兵敗,跑了一陣,劉備就停了下來。把關羽、張飛叫到近前,說:“賊衆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勝。二位賢弟請觀此山,”說着,伸手指引了一下具體的地方,“今日歸去,當遍採灌木以作僞裝之用。明日寅時造飯,卯時出發。雲長引一千軍仗于山左,翼德引一千軍伏于山右。愚兄我自率中軍前往搦戰。賊衆今日獲勝,明日定然輕敵冒進。到此處,以鳴金爲號。聽到鳴金之後,二位賢弟率軍自左右齊出,愚兄再返身復殺。三路夾擊,黃巾賊衆可一鼓而勝也。”
張飛一聽,立即讚道:“想不到大哥還有這等計謀,翼德今後必定誓死追隨!”張飛其實也沒有什麼報負,無非就是想建功立業、乾點大事。劉備有個身份,張飛就已經滿意了。哪知道劉備還有這等本事。張飛這時是真的欽佩劉備了。
關羽沒說什麼。但是從關羽的眼神可以看出,對劉備也是深深的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