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無奈極了,也伸手抹了一把汗:
“您怎麼還記得這一茬啊,我這人沒文化,不懂規矩,您當我是個江湖人……”
林清風扭頭過來:
“江湖人?”
“江湖人也是你能比的?”
于謙一愣:“這是怎麼個說話。”
林清風冷笑一聲:
“想你也不知道,罷了。”
“我說說,你聽聽。”
和于謙同時開口的“你說說,我聽聽”,正好形成了二重唱。
林清風哼了一聲,纔開始自己的貫口:
“在想當初,大宋朝有一江湖人,此人姓苗名訓字廣義。”
“不遇之時,在灑金橋旁,擺下一座卦棚。”
“巧遇未遇時的趙太祖打馬比此經過,見橋旁人煙稠密,圍着一座卦棚。”
“迎面有一副對聯。上聯寫:‘一筆如刀,劈開崑山分石玉。’”
“下聯配:‘雙瞳似電,觀透蒼海辨魚龍。’橫批:‘斷事如見。’”
“匡胤一見心中不悅:‘何處狂生,敢出此浪言大話?待我下馬訪之。’”
“想罷翻身下馬,將馬拴在卦棚以外柳樹之上,分開衆人,走進卦棚。”
“向先生躬身言道:‘先生,你看某後當如何?’”
“廣義一看,吃驚非常,原來是開國太-祖!急忙站起,口稱:‘萬歲,草民接駕來遲,望祈主公恕罪。’”
“匡胤聞言,大吃一驚:‘先生你莫非有瘋癲之症?’”
“廣義言道:‘我主不必驚慌,看我主雙眉帶煞,二目有神,左肩頭有一硃砂痣,後必有九五之尊。’”
“匡胤聞言,心中暗想:‘我左肩頭有硃砂痣,他人怎能知曉?莫非到後來果應他言。’”
趙匡胤陳橋兵變和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相比較於其他的歷史人物。
並沒有太多文學故事寫他,以至於他的名聲並沒有前面那幾位來的響亮。
因爲,衆人一聽林清風提他,也是不不由得認真傾聽。
對此,林清風心裡無疑是高興的。
還是那句話,相聲不需要有教育意義。
它只是個玩意兒。
只是逗人一樂的玩意兒罷了。
只不過那些貫口和那些從前的掌故,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是一種新奇。
而或許,就因爲這一份新奇。
就能夠讓他們對於傳統文化產生興趣,重新去閱讀那些古書,去了解那些禮儀。
這樣的潛移默化,相比較於兩個人站在臺上,扯着你的耳朵告訴你你應該如何如何做。
要好多了。
臺上林清風貫口依舊在繼續:
“匡胤走出卦棚。向衆人道:‘列位聽真,此人乃江湖人,江湖口,江湖術士,不過奉承而已。’說完上馬,奔他方而去。”
“到後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果將廣義宣進宮去,封爲護國軍師,執掌三軍司令。”
“到後來,湖北韓龍進來他妹韓素梅,太-祖酒醉桃花宮,帶酒斬三弟,醒酒免去苗先生。”
“廣義去後,太-祖後悔,說出:‘可惜我那先生,他乃灑金橋旁賣卦之一江湖人也。’”
林清風扭頭看于謙:“苗廣義,江湖人,你,比得了嗎?”
于謙搖頭:“比不了,比不了。”
林清風便又要張口問他雨打浮萍萬點坑的事兒。
于謙這回學乖了,沒給他開口的機會。
忙自己繼續:
“您別跟我計較,別跟我計較,跟我這樣的糊塗人計較什麼呢?”
他話一說完,眼見林清風眼神又一亮。
于謙便心知壞了。
果然,林清風眉一揚:“糊塗人?你比不了。”
于謙認命嘆了口氣:“哦?”
林清風果然就眉飛色舞:
“那也是一位古人啊,我說說,你聽聽。”
“在想當初,元順帝無道,普天下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爲防蒼生造反,大丞相陀陀定下一計。”
“開武舉,引誘各路英雄到京都奪取狀元印 ,使其自相殘殺,再一網打盡。”
“在武科場中,有一員好漢,安徽懷遠人氏,世代務農,出身貧寒。”
“自幼習武,相貌奇偉,猿臂善射,勇力絕人。”
“他就是打虎將軍常遇春,比武打雷,連勝數人勇奪武狀元。”
“陀陀賜毒酒與常,被英雄識破,遂大反武科場。”
“摔死金頭王,撞死銀頭王,槍挑銅頭王,鞭打鐵頭王,二十七座連營一馬踏爲灰燼。”
元代的歷史,對於大家來說,比之宋朝要更陌生些。
但常遇春這個名字,卻引起了幾分轟動。
無它,這名字,在金庸老先生的《倚天屠龍記》裡頭有出場。
甚至他還算一個重要配角,爲了明教立下汗馬功勞,最後推翻了當政的草原民族。
似乎按照倚天屠龍記的發展,後來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也是明教的教衆。
甚至明朝這個朝代的名字,起源就是明教。
果不其然,只聽林清風朗聲繼續:
“衆豪傑逃出京城,扯旗造反,常遇春扶保西吳賢王朱元璋。”
“揮義軍,兵奔京城,一路上是攻無不取,戰無不勝,斬關奪寨,勢如破竹。”
“此時節,能與朱元璋抗衡者,惟有姑蘇王張士誠,北漢王陳友諒,三方成鼎足之勢。”
“張士誠與陳友諒爲結盟好,定下兒女之親,姑蘇大殿下張仁過江認親之時,爲劉伯溫所獲。”
“暗中定下一計,命金陵名將巧嘴華雲龍喬裝改扮爲姑蘇殿下,過江認親。”
“華雲龍來至九江,陳友諒滿心歡喜,不料想,旁邊驚動一人。”
“此人年近六旬,鬚髮銀條,根根露肉,條條透風,兩道劍眉直插入鬢,一雙俊眼,皁白分明。”
“頭戴帥盔,朱櫻亂顫,內穿軟甲,外罩大紅襖,上繡蟒翻身龍探爪,海水江牙。”
“左肋下挎着一口青鋒寶劍,真是不怒自威。此人乃九江大元帥,老將軍張定邊。”
“張定邊看破其中有詐,幾次進言,陳友諒充耳不聞,反道老將軍審時不清,辨事不明,泄私憤,官報私仇,真乃一糊塗人也。”
這段貫口很長,到這裡纔算是介紹完了主要人物。
要知道有人甚至一開始猛一聽,以爲糊塗人說的是常遇春。
誰知道那只是前情提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