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相聲凋零:一首大實話,山河震驚 > 相聲凋零:一首大實話,山河震驚 > 

第三十五章 相聲演員不一定會說相聲

第三十五章 相聲演員不一定會說相聲

在曲協裡,許多人圍坐在一起,每個人手上都拿着手機。

正滿臉陰鬱的看着林清風的直播。

就在剛纔。

林清風說了一句,相聲不一定放哪裡都合適,

使得在座的衆人紛紛擡頭看向了某位藝術家。

他前兩天剛剛對外說過,相聲放在哪裡說都一樣。

這一下子,打臉打的真響!

藝術家不由得臭罵了一句,恨恨的開始打字反駁。

可惜,沒什麼用。

林清風與張雲順還是好好的繼續說着。

“由此可見,生活中有諸多的不一定。”

“是這樣嗎?”

“你看,我打個比方:有的人滿肚子都是知識,可這知識,不一定能印成了書。”

“是這樣。”

“印成了書的”

“怎麼樣?”

“不一定是好知識”

“這話對,現在騙人的書也不少。”

“單位裡邊好多領導不一定真有水平”

“恩”

“被開除的那些個, 不一定沒有能人!”

шшш ●ttκa n ●℃ O

“瞧瞧, 這話我愛聽!”

“咱們說的是這種社會現象。書店裡邊不一定賣的是書,有道理吧,藥店裡賣的不一定是藥,賣什麼的都有。”

“哦”

“營養液, 不一定真有營養”

“營養品這幾年很厲害啊。”

“張先生以前做生意做過這個”

“哎, 我做過”

“開過一廠子賣憋精,買一個王八熬湯兌水裝小瓶賣,幹了十二年,一個王八沒用了”

“現在這個比我這個也強不了多少!”

“是不是, 這營養液不見得營養”

“對”

“衛生間不一定衛生”

“留長頭髮不一定是姑娘。剃一光頭,不一定都是老爺們兒”

“恩”

“電視上的節目不一定都是好節目。”

“對”

“相聲大腕兒, 他不一定會說相聲”

最後兩句話說完,全場觀衆一陣大笑。

儘管相聲是沒落了。

但是主流相聲界的那些藝術家們,這些年登上的電視節目可不在少數。

那些個節目裡的那些個相聲,豈止是一言難盡!

簡直是看一眼都短壽!

這一段嘲諷博得衆多觀衆認同的同時。

不少人也都感覺到。

這段相聲。

是揣着刀子上來的!

接下來的表演,恐怕還有幾刀催心!

至於主流的衆多藝術家們,一瞬間臉色蒼白!

然後直接被怒火染紅!

他怎麼敢!

他不過就是一個區區民間相聲團體的老闆!

他怎麼敢嘲諷我們主流相聲界!

他算個什麼東西!

臺上。

林清風並沒有繼續說這個話題。

將話鋒一轉,兩人繼續說道:

“相聲界現在,處境很尷尬”

“是這樣的。”

“從今天說起,今天是相聲的開山祖師窮不怕朱少文先生“”

“朱老先生”

“誕辰一百七十六週年”

“對”

“從有相聲界, 也沒有人想到過祭奠這位前輩。”

“那是我們祖師爺。”

“但是在中國相聲史不能不提。朱先生,不是第一個發明相聲的人。”

“這不假。”

“在他前面,有張三祿,還有很多老先生們, 是大家共同的智慧, 創造了相聲。可是從窮不怕先生這兒,把他發揚光大,才使得相聲代代相。”

“哎”

“在相聲界, 認爲朱先生是我們的開山祖, 第一代祖師。身爲朱先生的徒子徒孫, 我們有義務 ,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這是第一步, 不管你多大的腕兒, 沒有祖宗你也不是幹這個的。”

“自打窮不怕先生把相聲這個東西完善了之後是代代相傳, 一直到相聲八德的年間, 相聲達到了一個很繁榮的位置。”

“比較有規模了。”

“想當初啊, 有一批德字輩的演員, 最著名的是相聲八德……”

相聲界德字輩,壽字輩,寶字輩,文字輩。

四代傳承,大師雲集。

一代代的將相聲不斷的完善,將相聲的各種技巧流派與各種貫口太平歌詞創作傳承下來。

在林清風的講述中,一代代的相聲大師的名字將中衆人的記憶重新喚醒。

即便是已經錯過了那個時代,但是那時候相聲的影響力卻從未有人忘記。

從清末。到建國。

建國後的衆多耳熟能詳的相聲名家的名字,更是幾代人抹不掉的記憶。

林清風將衆多名家娓娓道來以後,又一次的感嘆道:

“大夥兒愛聽相聲我愛說相聲, 但是現如今的相聲處在一個很尷尬的位置上”

“這個很多原因”

“當年有個地方叫天橋,天橋當初四海馳名。多少個能人在這兒, 打把式賣藝的,指着街頭賣藝能吃飯能養家餬口。”

“今天不行了,爲什麼呢?我們研究過這個事情。”

“比如說過去,這兒是天橋,旁邊這兒有個地名叫山澗口”

“早晨起來 ,這些個賣力氣人,拿着鐵鍬的,拿着扁擔的,跟這兒等活

比如說一會來人了, 永定門火車站卸車,要四個人卸八個車皮,一個人給兩塊錢。”

“到這兒,十冬臘月的也脫一光膀子卸這車, 哧鞋吭哧卸完了,比如說下午一點半,卸完了一人拿着兩塊錢往回走,再有活都不去了。這兩塊錢夠活着了”

“攥着錢往回走, 到天橋找一小澡堂子洗澡。馬路對過, 二葷鋪小飯館,就是茶館帶飯館然來一毛錢的酒。能給個四兩半斤兒的。”

“要一個軟熘肉片要寬汁兒, 來一碗白片兒*要八兩,過去那稱跟現在不一樣。十六兩一斤,半斤這一碗麪。”

“洗完了出了池子沏上一壺高碎, 飯菜也來了,着酒就着肉片,裡這黃瓜片跟木耳之類的, 喝完了酒,爲什麼要寬汁兒啊, 拌麪吃。吃飽了這兒一喝茶,往鋪上一躺睡到兩點來鍾。

“出來,逛天橋!”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