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黨委中心組學習參考(2016) > 黨委中心組學習參考(2016) > 

第五編 國際形勢與對外開放_第三章 國際形勢與國際安全

第五編 國際形勢與對外開放_第三章 國際形勢與國際安全

秦治來:國際安全形勢回顧與展望

【編者按】2016年1月18日《學習時報》刊登了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秦治來撰寫的《國際安全形勢回顧與展望》一文。文章對2015年的國際安全形勢進行了回顧,歸納了值得關注的五個方面的變化,並對2016年的國際安全形勢進行了展望,認爲其仍將呈現“大和平、小戰爭”的總體特點。

2015年國際安全形勢回顧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也是聯合國成立70週年。這就使得當年的國際安全形勢回顧具有不同以往的意義。歸納起來,有五個方面的變化值得關注。

核不擴散與核安全問題的解決取得明顯進展。5月22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九次審議大會閉幕,與會各方再次確認支持“核裁軍、核不擴散與和平利用核能”三大目標。7月14日,伊朗核問題六國、歐盟和伊朗達成歷史性解決協議。10月18日,歐盟、美國開始採取措施解除對伊朗的制裁。12月15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特別理事會會議決定,結束對伊核計劃未決問題的調查。

主要國家和地區組織調整安全戰略。2月6日,美國公佈《2015年國家安全戰略》,指出恐怖主義、網絡攻擊、氣候變化和流行病等安全挑戰日益升級,將通過加強與盟友的合作、維護二戰後國際秩序等方式維護美國核心利益。《2015年美國國家軍事戰略》公開宣佈,俄羅斯、伊朗和朝鮮對美國以及全球安全構成巨大威脅。10月至11月,北約在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舉辦“三叉戟接點2015”聯合軍演,這是北約10年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旨在表明其捍衛所有盟國的決心(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的表態)。最令人關注的是,日本對二戰結束以來的安全體制做出較大突破。2月10日,內閣調整政府開發援助大綱(ODA),通過新的“開發合作大綱”,首次允許對其他國家軍隊提供“非軍事目的”援助。7月、9月,衆議院、參議院通過新安保法案,其中包括一個新立法和10個修正法。有輿論認爲,《國際和平支援法案》這一新立法的實質就是,尋求實現海外派兵永久化。日本國會表決通過新安保法案,是二戰結束以來日本在軍事安全領域採取的前所未有的舉動。

中東陷入亂象紛呈的安全漩渦。與拉美“風平浪靜”(如7月美古建交)相比,中東亂局更加令人揪心,這僅從也門內戰的“不期而遇”就能窺見一斑。3月26日,沙特“如期”發動代號爲“決戰風暴”的軍事行動,空襲什葉派胡塞武裝。更不用說,敘利亞危機正在朝着引發地區性危機的方向發展。根據“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6月1日的消息,5月是敘利亞危機“最血腥”的一個月,至少6657人在戰爭中喪生。8月3日,美國國防部宣佈,美軍戰機將向敘“溫和反對派”提供“火力掩護”。這是美國首度向敘反對派直接提供軍事支援,標誌着其藉助“代理人”干預敘利亞問題的計劃進入新的階段。9月,法國、俄羅斯對敘境內“伊斯蘭國”武裝目標展開空襲。種種跡象表明,敘利亞已經陷入武裝割據的混亂局面,即使泛極端化組織也不甘落後。10月30日、11月14日舉行的兩次敘利亞問題外長擴大會議,爲在聯合國主導下重啓政治進程帶來一絲曙光。此外,俄土關係因軍機事件驟然緊張,也反映了中東地緣政治博弈的複雜性。

人的生命安全威脅備受關注。從微觀層次看,國際安全領域既有“不測”天災,更有人爲之禍。繼馬航MH370“失聯”之後,空難猶如潘多拉魔盒,三次重大空難奪去613名無辜生命;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1100多人遇難;9月11日,麥加大清真寺發生塔吊倒塌事故,導致110多人死亡。各種“不可抗力”之安全威脅,牽動着國際社會關注人類安全的敏感神經。聯合國難民署6月18日發佈的報告顯示,全球難民總數已接近6000萬,創二戰以來新高。對歐盟而言,其難民問題也是異常嚴峻。1至8月,已有30多萬難民和非法移民橫渡地中海進入歐洲,人數總和遠超此前。雪上加霜的是,11月13日,巴黎突遭“史無前例”的恐怖襲擊。法國倡導建立包括美、俄、歐盟等在內的“全球反恐聯盟”,德、英國也加入打擊“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

南海局勢的內外聯動效應愈發明顯。個別海上鄰國、域外國家對我國在南海海域合理、合法的吹填工程橫加指責。7月,海牙仲裁法庭舉行南海仲裁案聽證會,其所謂“裁決”後被我國外交部駁回;10月底,美軍“拉森”號宙斯盾艦進入渚碧礁和美濟礁周邊12海里水域巡邏。11月初,國防部長卡特登上正在南海附近航行的“西奧多·羅斯福”號航空母艦。12月,美軍B-52轟炸機“誤入”華陽礁上空2海里範圍。美國表示,將繼續在南海巡視,最終實現在南海巡航常態化。這一系列挑釁舉動使得南海局勢有所升溫。

2016年國際安全形勢展望

展望新的一年,國際安全形勢仍將呈現“大和平、小戰爭”的總體特點。此前延續至今的國際“熱點”短期內難以“降溫”,其中三大動向不可忽視。

大國安全博弈仍將暗流涌動。俄美、俄歐關係有進一步趨緊之勢。圍繞烏克蘭和平進程和對敘利亞實施軍事幹預,美俄必將展開不言自明的安全博弈。俄土“外交風波”持續若隱若現,是俄美之間、俄與北約國家之間固有矛盾的自然反映。南海局勢依然複雜多變,中美將圍繞“擴建島礁的國際法屬性、美國軍艦進入這些島礁近海的權利、美軍南海巡航常態化”等問題展開不同層級、不同環節的博弈。至於中美髮生海空軍事摩擦的風險是否有所增加,值得高度警惕。日本積極謀求擺脫戰後體制,加速修憲擴軍步伐,推動軍事外向化進程,其國家發展走向引起地區國家高度關注。

反恐及核裁軍進程會偶遇停滯。伴隨恐怖襲擊增多,國際社會必然強力回擊。多國聯合展示出前所未有的高壓態勢,但是由於各自立場、目的不同,清剿“伊斯蘭國”的難度可想而知。美國宣稱“核恐

怖主義是最迫切、最大的威脅”,並強調2016年3月舉行的第4屆核安全峰會將爲阻止核物質走私和核恐怖襲擊進行深入討論。但是,受烏克蘭問題影響,俄羅斯已表示不參加第4屆核安全峰會。解決朝核問題依然需要保持耐心。

地緣政治關係複雜變化。地緣政治風險將成爲影響全球命運的中心議題,這從可能出現的新一輪中東危機得到印證。伊斯蘭極端組織在中東教派衝突與地區亂局中崛起,使得中東政治碎片化不可逆轉。巴黎恐怖襲擊事件表明,打擊恐怖主義是中東區域內外國家的共同責任。基於國際反恐格局的變化,明年1月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將開始和平談判。重啓敘利亞危機政治過渡進程固然是好事,但問題是有關方能否就權力交接達成“名副其實”的共識。政治解決敘利亞危機,不僅需要完美方案,更需要政治勇氣和紮實行動。

綜上所述,研判國際安全形勢,既要有立體、多元、長時段的視角,更要有大局意識、機遇意識。透過林林總總的表象,不難發現,儘管國際安全領域不乏變數、未知數,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多,但其中多數是“點”而不是“線”的問題,更不是“面”的問題。只要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那麼大國之間即使有摩擦、交鋒,也必能得到有效控制。大國不亂爲,總體和平就可期。

張蘊嶺:深刻認識我國戰略機遇期面臨的國際環境

【編者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蘊嶺在《求是》2015年第24期發表了《深刻認識我國戰略機遇期面臨的國際環境》一文。文章認爲,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正在由原來加快發展速度的機遇轉變爲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由原來規模快速擴張的機遇轉變爲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機遇。這不僅與我國自身發展變化有關,而且與國際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認清當前國際環境的新特徵,有助於全面理解和把握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文章共分三部分,本書收錄時節選了第一、三部分。

利用外部環境機遇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準確概括了當前國際環境的總體特徵,即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發展中國家羣體力量繼續增強,國際力量對比逐步趨向平衡。同時,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保護主義擡頭,地緣政治關係複雜變化,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

從外部發展環境看,過去幾十年是世界經濟的“黃金髮展期”。我國通過積極參與和開拓國際市場,取得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貨物貿易居世界第一,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世界經濟進入一個較長時期的深度調整期。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深刻的調整壓力,中低速增長成爲新常態。這樣的外部環境意味着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將主要依賴國內,而不是靠外部市場的擴張;我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將主要來自產品質量的提升和貿易結構的調整,而不是數量的擴張。外部發展環境與我國發展方式轉變進程相向而行,充分利用外部發展環境推動我國經濟轉型,是新形勢下經濟發展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

世界經濟的中低速增長新常態並不是一種靜態,而是一種動態。危機是“創造性破壞”,它會消除落後產能,推動新產能發展。蓄勢待發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包括以信息技術發展爲先導的“互聯網+”經濟,以創新技術研發爲驅動的新能源變革,以構建國內和跨國互聯互通網絡爲基礎的綜合發展,以綠色理念推動的新生活方式,以及分享經濟、3D打印、智能製造等,這些產業將改變以往經濟增長的方式,逐步生成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匯,爲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以變革與創新爲驅動,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應對新環境,是利用好新發展戰略機遇期的重要途徑。

在新的世界經濟環境中,國際市場開放的方式與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開放是推動世界發展的重要動力。長期以來,以世界貿易組織爲代表的多邊國際機構是推動世界市場開放的樞紐。然而,近年來,多邊機制運行不暢,“多哈回合”談判停滯不前,《貿易便利化協定》落實緩慢。與此同時,自由貿易協定(FTA)成爲主流,特別是美國試圖通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打造全面、深度開放的新標準,其中涉及各國國內經濟體制、政策、規則等許多領域,併力圖把這些新標準作爲未來多邊機制的規則標準。這對我國參與和利用國際市場形成了一定壓力,造成一些不利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一方面要認真研究國際經貿規則的變化,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健全有利於合作共贏並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提高新環境下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多邊貿易談判進程和自貿區談判進程,推動創新合作機制的建設。在貿易方面,除繼續推動雙邊自貿區談判外,還要以更大的決心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亞太自貿區談判、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等,使區域自由貿易安排對多邊貿易體制形成有益補充。堅持開放發展是實現“十三五”目標的重要保證。“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必須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只有這樣,才能爭取戰略上的主動。

積極主動應對挑戰 有效維護戰略機遇

從國際安全環境看,儘管和平仍然是時代主題之一,但在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深刻調整的背景下,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交織,維護地區和世界局勢和平穩定的任務仍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霸權國家四處

伸手,亂加干涉,使一些地區陷入混亂,爲恐怖主義提供了滋生土壤。一些美國人武斷地將中國認定爲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的大國,主張對中國實施戰略遏制。極個別國家追隨美國,將中國作爲主要威脅加以防備。這顯然會增加發生衝突與對抗的風險,從而對我國外部安全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維護一個長期和平的環境符合我國根本利益。但是,和平環境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積極主動地應對各種挑戰。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尤其是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正是中國主動營造和平環境的重要舉措。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核心內涵是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這是打破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對抗衝突陳舊邏輯的重要方式。要共享和平與合作的紅利,中美兩國必須相向而行,朝協商與合作的方向共同努力。需要注意的是,發展新型大國關係不是迴避分歧和矛盾,不是單方面祈求和平,該談的要談,該爭的也要爭。尤其是當美國爲維護其超級大國地位而危及中國的核心利益時,必須進行鬥爭。當然,鬥爭的目的不是爲了對抗,而是爲了更好地促進合作。

此外,創建和平發展環境涉及的領域還很多,比如,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維和,擴大參與的規模,加強海外利益攸關區國際安全合作,維護海外利益安全。我國已成爲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主要出兵國和出資國,將繼續爲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做出積極貢獻。我國已宣佈加入新的聯合國維和能力待命機制,爲此率先組建常備成建制維和警隊,並建設8000人規模的維和待命部隊。我國還將積極考慮應聯合國要求,派更多工程、運輸、醫療人員參與維和行動。這既是對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上發揮更大作用的支持,也是爲創建世界和平發展環境做出的更大貢獻。反對恐怖主義,加強國際反恐合作,也是創建和平環境的重要內容。一方面,中國將進一步加強反恐力度,堅決遏制恐怖主義勢力向境內滲透與擴散;另一方面,我國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和推動聯合國、上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機制下反恐合作,並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展保證金融安全、項目運行安全的合作機制。

石雲霞:世界和平發展需要新安全觀

【編者按】2015年12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石雲霞撰寫的《世界和平發展需要新安全觀》一文。文章認爲,安全是和平與發展的重要保障。當今世界,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需要“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新安全觀。

安全是和平與發展的重要保障。當今世界,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任重而道遠。習近平同志在2014年亞信峰會上提出,積極倡導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亞洲安全觀。這一新安全觀不僅對亞洲而且對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

共同安全,就是堅持多邊主義,不搞單邊主義,奉行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尊重和保障每一個國家安全。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別國的動盪中收穫絕對穩定。安全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包容性,不能犧牲別國安全謀求自身所謂的絕對安全。各國都有平等參與地區乃至世界安全事務的權利和維護安全的責任,應把世界多樣性和各國差異性轉化爲促進世界安全合作的活力和動力,在國際和區域層面建立夥伴關係,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面對各種問題和挑戰,各國應齊心協力,變壓力爲動力、化危機爲生機,共同營造和享有安全保障。

綜合安全,就是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安全和非傳統領域安全。當今世界,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其內涵和外延都在進一步拓展。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環境安全、網絡安全、能源資源安全、重大自然災害等帶來的挑戰明顯上升。應通盤考慮世界安全問題的歷史和現實狀況,銘記歷史、以史爲鑑,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協調推進世界安全治理。既着力解決當前突出的地區安全問題,又統籌謀劃應對各類潛在的安全威脅,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特別是要加強國際和地區合作,共同應對日益增多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堅決打擊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剷除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

合作安全,就是堅持主權原則,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堅持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以對話解爭端、以協商化分歧,通過坦誠深入的對話溝通,增進戰略互信,減少相互猜疑,聚同化異、和睦相處,促進各國和本地區安全。當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更不可能一家獨大。在國際關係中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損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輸我贏、一家通吃。世界的前途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國家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不能以大壓小、以強凌弱、以富欺貧。世界是多向度發展的,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國際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國商量着辦,特別是要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

可持續安全,就是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以實現持久安全。發展寄託着世界各國人民的期待和希望,關係着尊嚴和權利。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對世界大多數國家來說,發展就是最大的安全,也是解決地區安全問題的“總鑰匙”。唯有發展才能消除衝突的根源,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世界各國人民必須做合作共贏的夥伴,共同走出一條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之路,努力實現各國共同永續發展。各國應以可持續發展促進可持續安全,摒棄一切形式的冷戰思維,摒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摒棄零和博弈、窮兵黷武的霸道做法,徹底擺脫舊殖民擴張時代的頑瘴痼疾,讓鑄劍爲犁、永不再戰的理念深植人心,讓發展繁榮、公平正義的理念踐行人間,合力營造公平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力求合作安全、集體安全、共同安全、發展安全、永續安全,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