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方與圓 > 方與圓 > 

第5章 進退之間,堅守做人的原則 (2)

第5章 進退之間,堅守做人的原則 (2)

由於當前科技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主要是靠消費推動的,於是各國政府不遺餘力地刺激人們的、擴大人們的消費,所以當前主流的價值觀是以消費、金錢爲主導的。大部分人由於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就只好隨着消費浪潮浮沉了。

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確定自己的價值觀,自己選擇過怎樣的生活。雖然我們不能效仿那些棄欲出家、參禪修道的方外之士(也沒有必要那樣),我們也可以在金錢與精神、世俗與理想之間做出一個折中的合理選擇。也只有兩邊都不偏廢,才能既知道怎麼掙錢,又知道怎麼用錢,才能過真正有質量的生活。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簡約主義的生活方式應運而生。它提倡簡單與自然,提倡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以享受寧靜、恬淡的生活樂趣。

其實在各種文明的高峰期,在歷史的每一個階段,人類都試圖使自己從多餘和繁瑣中解脫出來,我們可以在建築、藝術、音樂甚至技術中看到這種現象。從這些繁瑣中解脫出來,就是成熟與進步的過程。

意大利畫家弗拉·安吉利科曾說過:真正的財富包括怎樣用很少的東西來獲得快樂。維特根斯坦也曾寫道:好的建築師與不好的建築師的不同在於,不好的建築師總是屈服於各種誘惑,而那些好的則會拒絕。

比如中國畫中的留白,其本身就是一個構圖元素。這是一種道德和美學法則,是珍視簡樸的美學價值,從而達到精神上的平和、簡約、自然。

比如園藝的流行。在現在的日本,喜歡園藝的人已不再侷限於老年人了,很多年輕人也開始把興趣轉移到園藝上。這是因爲它不僅美麗,而且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園藝被很多人喜愛的另一個理由是它具有“治癒效果”:在鮮豔的綠色植物包圍下,人的身心都會全然放鬆下來,從而使精神和心理得到安定。這正適合緊張得有些神經質的現代人。

比如新素食主義。如今,吃素已不再是出於宗教的禁忌和約束,“吃齋”不念佛,是新素食主義的特點。在新素食主義者看來,素食與環保、動物保護一樣,代表着一種“不受污染”的文化品位和現代意識。吃出健康、吃出美麗、吃出文化,是新素食主義者追求的目標。

一杯淡茶,一盤素食,一位素友,一些素語——除了能獲取天然純淨的均衡營養外,更能讓我們體驗到擺脫了都市喧囂和的自然之樂;說得大一點,這也是對地球母親的一種保護。在網上查查日本人是如何殘酷捕殺鯨魚的,我們就知道“人性”的殘酷了。

比如裸婚。裸婚者崇尚的是——簡單就是美。他們追求內在的充實和不動聲色的優越感,而不是靠奢靡華麗的外表來標榜自己的與衆不同。奢華的婚禮符合商業社會的認知標準,而樸素的婚禮則更靠近人的內心。他們不需要靠炫耀性消費去贏得別人的豔羨,也不需要用一個盛大的婚禮來證明愛情的堅固,他們需要的僅僅是一種簡單快樂的生活方式。

比如“慢”狀態。講究慢生活是人們對現代生活的反思,快節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樣抽打着人們不斷向前。而“慢生活”有點“物極必反”的道理,其本質是對健康、對生活、對生命的珍視,是爲了更好地“快”。

當我們在這個講求速度的社會裡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時,因爲從不停下來看風景,所以錯過了生活的種種美好;因爲沒有時間思考,所以忘記了最初的理想和生存的意義。這裡的“慢”,就是一種積極、理智的生活方式。

在美國,騎自行車的,很多都是有錢人。在大家都忙着拼命賺錢的時候,這種忙裡偷閒反而成爲了一種難得的“奢侈享受”。

簡約主義的生活主張也不單單體現在生活消費上,在人際關係、內心情感等各方面都存在。人們越來越厭倦“與陌生人說話”的低效率和濫情,所以QQ在MSN面前越來越沒有市場,傳統傳播渠道的複雜性讓簡約主義者產生反感,所以個人博客越來越多……

物質不豐富時,我們因爲貧困而節儉,是一種無奈;物質極大豐富時,我們能保持一種平和的心境,在富足中享受節儉的樂趣,是一種境界和理性,是一份閱盡鉛華之後的平淡和自由。

面對波濤滾滾的消費大潮,我們不應盲目地成爲潮流與商家的附庸。時尚與流行,從來都是精明的商家玩的引蛇出洞的遊戲。

說得更深一些,商業的本質就是賺錢。我們的社會利益,沒有一項是建立在資源合理利用、耐久性或高效率上的。如果有的話,那麼全球每年就不會有數億萬美元投入汽車製造工業;電子器材的平均壽命也不會短於三個月,遠遠不到報廢期;更不會有一些石油巨頭爲了節省成本,將污染嚴重的廢水直接排入江河之中。

建立在供求關係上的富足是消極的。假設鑽石公司在鑽礦中找到了十倍於普通數量的鑽石,就意味着供應增長,每顆鑽石的成本和利潤下降。事實上,高效性、耐久性和富餘是利益的敵人,一言概之——物以稀爲貴。

稀缺,是建立在維持產品價值的基礎上的。於是資本家減緩石油產量提高價格,維持鑽石稀少令價格居高不下。不然,就不會有金伯利人焚鑽事件了。於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地球上的資源極其有限。

如果更好地生活呢?這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做出的選擇。現在國家提倡的“低碳”(lowcarbon)生活,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我們從自然當中進化而來,我們依賴自然而生存,如果由於我們人類的過失弄得自然這位老母親“內分泌失調”,可能我們也就活不成了!

3.人生信達雅:給心加一把鎖

從前,有一位無鎖不開的老鎖匠。在他垂老之際,爲了使自己鑽研了一輩子的絕技不致失傳,他決定開山收徒。

經過左挑右選,他終於收了兩個徒弟,徒弟倆也遵從師傅的教導,學得很認真。經過3年的悉心調教,兩個徒弟終於掌握了開鎖的所有技藝,一般的鎖都不在話下。但將絕藝傳給誰呢?老鎖匠犯了難,於是決定考驗一下兩個弟子。

他搬來兩個保險櫃,兩個徒弟一人一個,看誰能打開。大徒弟不到十五分鐘就把保險櫃打開了,小徒弟用了二十多分鐘,也把保險櫃打開了。老鎖匠爲徒弟倆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打開保險櫃而深感欣慰,於是就問徒弟倆都看到了什麼。

大徒弟兩眼閃爍着不易覺察的光芒,興奮地搶着喊道:“師父,裡面有好多成扎的鈔票……”輪到小徒弟回答時,他支吾了半天,才從牙縫裡擠出一句話:“您只要我開鎖,我也只想把鎖打開,並沒有去看裡面有什麼東西。”

wWW▪ Tтkǎ n▪ ¢ 〇

老鎖匠當即決定把絕活傳授給小徒弟,並說到:“一個開鎖之人,如果心中無鎖,而只有其它,登堂入室如入無人之境,開保險櫃行竊如囊中取物,那天下之鎖對他來說還有什麼用?”

人都有好奇心,面對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我們心中自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有也並非完全是一件壞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一種動力:它使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充實、提升自己;它使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推動了歷史的車輪。

但我們對自己的應當加以節制,應當懂得適可而止,應當堅守做人的原則。如果我們讓主宰了自己,就很有可能掉進的深淵裡無法自拔;如果沒有了做人的原則,那估計什麼事都敢做了。

明代的朱載堉曾經寫過一首《十不足》的散曲,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有些人貪得無厭的心態:“終日奔忙只爲飢,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擡頭又嫌房屋低;蓋下高樓並大廈,牀前缺少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門前無馬騎;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後少跟隨;家人招下數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來下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還嫌低。”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說,天下太平的時候,最好的戰馬會用來耕地;天下大亂的時候,連懷駒的母馬也要上戰場。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禍害了,沒有比貪婪更大的過錯了。所以,以知足爲滿足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古人講: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我們不是禁慾主義者,人活着就是爲了體味生活當中的酸甜苦辣,享受美好的人生。但必須要把握住一個度,知足才能常樂,才能不被物慾所累;煩擾太多,往往是因爲太多。如果每天都陷在煩惱的羅網中,我們又如何能感受到生之所樂呢?

所謂“無欲則剛”,強者之所以強,就在於他們比一般人更能控制住自己的煩惱、,控制住自己那顆遊移不定的心。明朝理學家王陽明說:雞鴨放出去了還要收回來,更何況是自己的心!

人性有其固有的弱點,比如惰性、自私。生活當中,我們不能忘記給自己的心加上一把鎖。心中有鎖,才能鎖住外界的浮華和誘惑,鎖住內心的執著和不安。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生活當中的一些原則、規矩,往往可以保護我們不受傷害。

這讓人想起了一個跟“原則”相關的佛教詞彙——“戒律”,也簡稱爲“戒”。根據《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當中的解釋,戒,指防非止惡的戒法,律,指生活上的規律。

相傳佛教一開始是沒有“戒律”這麼一說的,因爲最初皈依佛陀的人都有比較好的道德修養,根本不用另外再製定什麼“戒律”,人家都是“自律”的。但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隨着追隨佛陀的人越來越多,一些動機不純、修養不深的人也混了進來。爲了使大家在集體行動時有所依從,也爲了保護那些修行不利的人不被由來已久的惡習所侵染,於是,佛陀制定了最初的“戒律”。

甲骨文的“戒”字中間是一把長戈,左右兩側是兩隻手,合起來像兩隻手緊握長戈,以防來敵。《說文》曰:“戒,警也。從持戈,以戒不虞。”由此可見,“戒”的本義是防備、戒備,以防敵人來犯,這在現在也是可以講通的。生活當中的各種規則、法律,正是爲了防止人性當中的弱點——這些始終跟隨我們的“敵人”來犯而制定的,是爲了保護我們自己,也是爲了保護他人。

中國翻譯大師嚴復說翻譯西方作品時,應該遵循3個標準:信、達、雅。“信”,是真實、準確,要忠實於原著;“達”是通達、會意,要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雅”是典雅、美觀,要翻譯出一定的文采。

翻譯如此,我們做人也是一樣。所謂“人無信不立”,不信,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不達,就可能像塊石頭一樣,讓人覺得“硌得慌”;不雅,就可能流於粗俗世故,讓人瞧不起。

然而,真實、通達、典雅,這個次序是不能顛倒的。比如,翻譯東西,你首先都不準確了,就算文采再好也是白搭。

2006年1月14日,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舉行新聞發佈會,強硬迴應了歐美要求伊朗放棄核技術研究的立場。當時內賈德說:“伊朗擁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這樣的權利是不可剝奪的。”但CNN(CableNewsNetwork,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克里斯蒂安·阿曼普爾在現場直播中把這句話翻譯成了“擁有核武是伊朗不可剝奪的權利”,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CNN隨即發表聲明,就翻譯錯誤一事向伊朗政府致歉。談及出錯記者時,CNN翻譯公司老闆萊斯麗·霍華德說:“顯然,我們在非常嚴肅地看待這個問題,我們永遠不會再僱用她了。”

做人也是這樣,先後次序不能變。做人首先要真誠,要講誠信,要有自己的原則、標準,不然就可能善惡不分、真假不辨了;其次要通達、圓融,要符合世俗人情,讓別人覺得這個人好相處;最後是雅緻,如果你前兩點都做好了,你這個人必然會給人一種與衆不同的感覺,必然會時時散發出個人的魅力。

人在江湖,我們應當時時用心觀照、提醒自己,爲人處世要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如果“壞了規矩”,那結果可能就很嚴重了。

好的規矩學成了,好的習慣養成了,之後才能“達”和“雅”,纔會熟能生巧、通達無礙。到那時,那些規矩、法規、戒律就像是自動“隱身”了,不再是一種阻礙我們自由的東西。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像孔子這樣的大聖人,一生可謂是“嚴於律己”,但也是到了七十歲才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在無滯之境。像我們這些生活於滾滾紅塵、花花世界的現代人,怎麼能從現在就開始放縱自己呢?做人的原則,是必須要堅守的。

心加一把鎖,煩惱不來惹。

4.但做好事,莫問前程:精彩人生,始於當下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佛陀問衆弟子道:

“人生究竟有多長?”

“三十年。”

“不對。”

“四十年。”

“不對。”

“五十年。”

“不對!”佛陀仍然搖頭。

“那麼,人生究竟有多長?”

佛陀含笑道:“只在呼吸間。”

記得第一次看了這段對話,我不由自主地深深吸了一口氣——還好,我還活着。不過這說得是不是有點太玄乎了,難道真是如人們常說的“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死如燈滅”那麼簡單嗎?這活蹦亂跳的生命,有那麼脆弱,那麼不堪一擊嗎?

就如當年的北島堅定地寫下的詩句一樣——我-不-相-信。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