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勾畫了新一輪中國全面改革的路線圖,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在佈局改革時,首先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還特別提出,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
多年前,圍繞混合經營、融合發展,國企和民企都已開始積極探索。但在改革實際操作過程中感到辦法不多,認識也很朦朧,還沒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經過多年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探索,經驗的積累,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指引下,人們逐步認識到國企改革中產權制度是繞不開的話題,也是阻礙國企發展的癥結所在。所以,鑑於國企產權制度對加快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優化社會發展環境和市場秩序起到的重要作用,結合目前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和改革不斷深入這個大背景,我們對產權制度改革和發展進行一個簡要的回顧和展望。
一
我們知道,產權制度改革包括所有權制度改革、經營權制度改革、處置權制度改革和收益權制度改革,也包括公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和私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
而現代產權制度,就是以公司制或股份制爲代表的這樣一種新的財產組織形式,以及相關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包括怎麼樣界定產權,怎麼樣行使產權固有的完整權利(物權、債權、股權和知識產權等),怎麼樣承擔與權利相對應的責任和義務,以及怎麼樣讓產權能夠在歸屬清晰的情況下進行交易,同時使各項權利得到保護,使相關責任得到履行。
在我國,產權改革是把社會主義經濟中政企不分、產權不明、不自主經營、不自負盈虧的企業,改造成爲政企分開、產權明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公司制改造、聯合、兼併、股份合作制、出售等行爲都屬於產權制度改革,公司制改造是產權制度改革的一種主要形式。
而產權制度改革,是國企引入承擔資產損失責任主體的最有效途徑。藉助產權改革,通過一連串的產權制度安排和產權結構設計,讓外資、民資、管理層等各類資本參與到國企管理和發展中來,將國企改造成混合所有制企業,構造出相互制衡的多元投資主體,從而激發國有企業活力和競爭力。
二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首次提出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要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
制度主要內容爲:一是“歸屬清晰”不再單指狹義的所有權歸屬清晰,而是指廣義所有權中的所有權、佔有權、使用權、支配權明確,併爲相關法律法規所認定。二是產權具體實現過程中各相關主體權利到位、責任落實,即“權責明確”。明確規定產權主體對財產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及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三是維護產權關係上要“保護嚴格”。產權關係需要通過法律使其制度化,建立具有強制
力的約束規則。各種性質、各種形式的產權一律受法律的嚴格保護。四是財產權利配置上要“流轉順暢”,保證產權主體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配置其權利,依法在市場上自由流動、有效運營。
從以上內容看到,保護產權制度是國企改革的基本核心也是形勢發展的客觀需要。另外,從當前改革開放情況看,政府和社會一直在朝着保護產權的方向發展,國有企業經歷了廠長責任制、承包制後,還大力實施治理結構的變革。直至如今,中央文件明確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並明確建立和健全現代產權制度,這些都已經爲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變革與發展打開了完全的通道。要落實好現代產權制度的各項內容,意義可以概括爲:現代產權制度是建立高效經濟制度的原動力;可以加速我國的市場化進程;可以促進國有資產高效運行;可以提高國有資產配置績效;可以更加有效地規範現代企業制度。
三
中國的現代產權制度改革伴隨着市場化的進程而發展。國有產權與民營產權及其他產權形式各有優勢,他們可以互相吸收、互相借鑑、互相融合,而混合所有制就是通過對產權改革而形成新的競爭力。
比如,1992年成立的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國有科研院所長沙建機院,時任長沙建機院副院長的詹純新爲改變研究院發展困境,借款50萬元創辦了中聯重科。
1999年,中聯重科進行股權改革,長沙建機院持股74.75%。2000年,中聯重科在深交所上市,1.5億總股本中,國有股佔49.83%,其他股東佔50.17%。
此後,隨着中聯重科“盤子”不斷擴大,在多次股權變更中,國有股比重越來越小。2010年,中聯重科在香港H股成功上市,募集150億港元后,湖南省國資委持股佔比下降爲16.77%。
在產權改革中,中聯重科逐步實現了管理團隊和骨幹員工持股,建立了經理人股權激勵機制。2005年,長沙建機院從科研院所改製爲公司,其中國有股佔94.1%,由於國家對科研院所國有資產增值有獎勵性政策,改制後員工持股5.9%。2006年,湖南省國資委掛牌轉讓長沙建機院32.1%的股權時,其中24.1%轉讓給管理團隊和骨幹員工。至香港H股上市後,中聯重科管理團隊及骨幹員工持股8.5%。
在1992年中聯重科成立後,通過自身的股份制改造、母公司改制、整體上市,最終形成了湖南省國資委、管理團隊和骨幹員工、戰略投資者、國際投資者及其他流通股東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產權結構。中聯股權結構的變更,促使企業建立規範的董事會制度,以董事會爲治理平臺,按照股權比例表決,形成了對公司的規範科學治理。
中聯重科2005年股權多元化改革以來,企業的營業收入、稅收、資產總額高速增長,湖南省國資委持有的國有資產最高時亦增值近800倍,實現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湖南省國資委認爲,“中聯重科的實踐證明混合所有制企業有着強大生命力”。
四
經過多年的國企改革,人們對如何進行產權改革逐步形成了
共識,許多大型企業、地方政府紛紛拿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設想。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電信等十多家央企及地方政府都提出自己的改革計劃,有的已在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隨着改革的步步深入,國企改革面臨新形勢、新機遇,也更面臨着新的挑戰。因此,在進行國企產權改革中,更要做好企業的產權制度和產權管理的各項規範工作,並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產權改革中,注意防範公有資產的流失,因爲在國家重要的、關鍵的領域,比如軍工、糧食儲備、棉花儲備,還有重大資源,如石油,這些部門完全放開,國家擁有的產權不超過50%,國家就會失去控制力,控制權相當程度上是產權/股權的控制,所以弄不好會有風險的。
第二,是民間資本、民營資本問題,因爲非公有制塊頭小,搞混合所有制,民營資本、社會資本進了國有企業就像小河流進大海,很快被同化了、消失了,所以產權保護制度可以保護民營資本的產權。
第三,防止在國有資本走向股份化、市場化、公衆化的過程中,國有資本的掌權者化公爲私的現象。我們強調產權改革、產權保護,就是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不要搞成混亂,所以產權的問題是搞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關鍵。
第四,在競爭性領域國企產權制度改革還需要注意三個細節問題:其一,產權結構比例要合理,要符合市場競爭的要求,國資一股獨大、控股比例太高的問題需要解決;其二,不同領域國企要有不同的控股模式,例如在一般競爭性領域,國資相對控股就夠了;其三,需要突破經營者持股、員工持股問題。總體而言,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淡化國有制、強化混合制。
第五,應該明確,國資管理機構和企業的關係是資產管理關係,而不是隸屬關係。明確企業的國有資產的所有者是政府,政府以投入企業的國有資產承擔有限責任。資產在企業中可以有進有退。
第六,企業佔有多少固定資產,佔有多少流動資產,應由企業根據實際需要確定,國資管理機構只需對國有資產的價值形態實行總量控制,考覈企業在總價值量上是否保值增值。這是解決國有資產所有權、管理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基本要求。
第七,隨着產權多元化,國有獨資公司改造成多元投資主體,企業經營班子應由各投資主體配備,國資管理機構只是根據出資額多少負責派出國有資產的產權代表,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管理企業的領導班子,出資人的利益將來更多地要依靠產權代表通過董事會的決策來維護。
第八,國有企業要走混合所有制經濟之路,還需要很多配套改革要出臺,比如干部管理體制、薪酬分配製度、期權股權激勵方面等。
總之,現代產權制度是黨中央在認真總結幾十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偉大實踐的基礎上,針對國有企業改革的現狀,對中國如何搞好市場經濟系統理論的再創新。而混合所有制實際上還是對產權的改革,是把國有產權和民營產權各自優勢融合起來,形成新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所以,產權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關鍵,是整個國有企業改革的一把總鑰匙,沒有這把鑰匙什麼鎖也打不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