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爲了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加強國有經濟主導作用,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就爲今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指明瞭方向。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沒有現成答案,只能通過改革實踐去探尋。此外,人們對改革發展方向上,普遍認爲應主要集中在兩條主線上來推進,即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國有企業制度和構建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而發展目標就是適應經濟體制與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和擴大對外開放的要求,形成比較合理的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對國家控股的股份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內部的改革。
目前,我國多數國有企業已經通過股份制改造實現了股權多元化,具有了混合所有制的性質。下一步要繼續擴大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範圍和比例,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爲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使混合所有制這一基本經濟制度重要實現形式更好發揮效能。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把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條主線,以完善公司法人制度爲基礎,以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爲基本要求,以規範經營決策、資產保值增值、公平參與競爭、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承擔社會責任爲重點,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發展質量,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當前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我們不僅要從理論上完善制度,更要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給國企準確定位和分類,實施分類改革和監管。具體可見如下所述。
1.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
國有企業身處不同行業,其功能目標、產權結構、公司治理、改革重點都有明顯區別。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首先要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的功能,實施分類改革和監管。對提供公益性產品或服務的企業,如供水、供電、供氣、公共交通等,要加大國有資本投入,支持其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作出更大貢獻,同時進一步規範公司治理,建立符合企業功能定位的考覈評價指標體系,有針對性地加強服務質量、價格等監管。對國有資本繼續控股經營的自然壟斷行業的企業,要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爲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加強行業監管和社會監督。對一般性競爭領域的國有企業,要按照市場化的要求,依託資本市場,推進公司改革,鼓勵戰略投資者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實現國有資產資本化,提高國有資本流動性。
2.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科學決策和經營發展水平的關鍵。一是繼續深化股份制公司制改革。推動具備條件的國有大型企業實現整體改制上市或主營業務上市,不具備整體上市條件的要加快股權多元化改革,有必要保持國家獨資經營的也要加快公司制改革。二是推進規範董事會建設,完善外部董事選聘、培訓、評價機制,嚴格董事履職責任,健全董事會運作機制,形成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負其責、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的機制。探索現代企業制度與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職工民主管理有效融合的途徑。三是繼續深化企業人事、用工、分配製度改革,建立更加科學的考覈分配和激勵約束機制。完善經營管理者激勵機制,深化企業內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制度改革。四是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強化國有企業經營投資責任追究,探索推進國有企業財務預算等重大信息公開。
3.建立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國有企業作爲市場經濟的主體,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加快建立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一是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減少行政任命管理人員,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
比例,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建立健全有別於行政幹部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選聘、考覈、獎懲和退出機制。二是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薪酬機制。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平、職務待遇、職務消費、業務消費。完善職工收入分配調控方式,逐步實現薪酬分配製度與市場接軌。三是加強內部監督約束機制。加強內部財務審計和紀檢監察。大力推進企業內部民主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和糾正內部人控制。
關於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任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爲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爲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具體來說,主要任務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建立完善國有資本統一監管體系。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和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這一舉措有利於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更好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形成以管理資本爲主的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
第二,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是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依據政府授權,以國有資產出資人身份依法取得的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它與政府的公共預算和社保預算等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功能。
第三,國企改革的目標是增強公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爭力。改革主要包括國有資產的產權改革和國有資產的市場化經營改革。國企產權改革的最終目標如果是改變國有資產的屬性,導致國企的退出和私有化,這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和政體。2012年4月2日,時任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邵寧表達了對國企改革的見解。他認爲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切斷政府和國有企業的財務關係,切斷補貼渠道。國有企業改革的另外一個方面是使國有企業徹底的市場化。邵寧特別指出,中國有5000戶國有大中型的困難企業破產,如果有政府補貼,誰會有興趣去做這個破產?現在中小企業的層面已經沒有國有企業了。中央大型企業60%以上的淨資產都已經進入上市公司了,國企改革的市場化方向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就是增強公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第四,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要選準着力點。2010年10月30日,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在“十二五經濟形勢展望高峰論壇”講到“十二五期間,中央企業的數量將減少至30~50家”。保留的央企要具備三個要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成爲國際知名品牌、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怎麼減少?大方向是產權制度改革,還是市場化經營改革?是合併重組,還是“婆婆”拉郎配?國資委作爲代表國家監管國有資產經營的,應該是由全國人大授權的管理部門,無權作出決斷,只能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上報方案,由全國人大做出決策。
第五,讓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名副其實。2003年3月,國資委成立後,馬上組織人員到新加坡的國有控股公司淡馬錫學習考察,但並沒學到真經。我們知道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核心內容是佈局和掌控國有資本的經營預算,根據這個目標建立了“國家所有,分級管理,授權經營,分工監督”的國有資產經營管理體制框架。在這個框架內,只有將國資經營預算權拿到手中,全國國有資產的統一監管者格局才能形成。
第六,“政企分開”和“政資分開”是表達社會對經濟體制改革訴求的兩面旗幟。從總體上來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實行產權制度改革已實現了釐清思路、建立模型、嚴格程序、規範運作的階段性目標,爲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社會財富的創造和積累,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但侷限性也很明顯,我國國有資產經營管理的制度缺陷在於:一是沒有把國有資產經營發展戰略上升爲國家戰略;二是沒有從整體上把國有資產經營管理納入到法律體系之內。
第七,國有資產經營的核心是以產權爲紐帶,實行市場化經營。國資委根據國家戰略和國有資產經營發展戰略的需要,把現在擁有的國有企業的股權轉投給五至七家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明確授予這些投資控股公司有權根
據商業原則經營管理這些投資,實現國有資產的市場化經營。同時,明確規定,這些投資控股公司的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由國資委提名,經過“黨管幹部”的組織考察程序後,由國務院總理簽署任命狀。在這個體制框架內,國資委代表國家行使國有資產所有人權限,成爲所屬五至七家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作爲控股股東,國資委不能直接干預其日常經營,但在國有企業的股權出讓、併購等重大事項上必須上報國資委進行協商決策。國資委不能越過投資控股公司直接干預企業的正常經營管理,也不能直接對企業發號施令。把大量的、商業性和市場化的企業經營管理交給專業的投資控股公司去做,極大地推進了國有資產經營的市場化運作。
第八,國有資產經營發展戰略要作爲國家戰略。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需要從國內條件和國際環境上統籌規劃經濟社會發展,關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頑強的精神,在世界範圍內配置資源。這更需要在嚴密的規劃、監控和指導之下步步爲營,也需要用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完成。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國有資產經營發展戰略。它應該成爲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九,戰略實施的成敗在於制度設計和管理流程再造。爲了實現股東權益的最大化和實現國家戰略目標,國資委的重要任務就是在國家戰略的指導下,制定國有資產的經營發展戰略。國資委只管業績考覈和提供服務,如設立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政策法規研究中心、跨國經營研究中心、國有企業高級經理人培訓服務中心等。
第十,在國有資產的市場化經營中,更多地關注職工利益。國有企業的改革經歷了減員增效、分拆上市、改制分流和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中,改制分流,市場化運作的成功或者留下的負面效應,凸顯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堅持以人爲本,統籌兼顧,充分考慮企業的發展沿革和歷史成因,把職工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因爲大型國企的改革涉及產權制度,運行機制,尤其是引入了海外資本,企業由國家獨資變爲國有控股的股份制公司。改革牽涉面廣,企業減員增效,改制分流的職工衆多,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在企業特色管理模式的制度設計中堅持把職工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僅關係到企業的持續經營,而且關係到社會穩定和築牢我們黨的執政基礎。
第十一,改革重頭戲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國有企業自身改革的過程中,注意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從整體上考慮行業的發展和調整,引導本行業的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在這方面中國建材集團、中國醫藥集團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
中國建材集團、中國醫藥集團這兩家集團公司都是處於充分競爭領域的中央國有企業,發展業績和勢頭都很好。在壯大自己的同時,這兩家集團公司積極探索如何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它們按照市場機制運行的規則,採用市場手段聯合私營企業共同發展,以包容性增長方式推動整個產業健康化發展,形成了一個由央企控股、吸收私營企業參加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經濟體系,用“規範化的公司制+獨有的職業經理人制度”的辦法,在國有企業主導下,把不同所有制企業融合在一起。中國建材集團近年來聯合重組了幾百傢俬營企業,一般在新組建的企業裡爲私營企業保留了30%的股份,而多數原來的私營企業創業者繼續擔任新企業的管理者,成爲規範治理企業的職業經理人。國有企業不是簡單地“吃掉”私營企業,而是把私營企業納入由國有企業帶領下新組建的公司裡。這樣,一方面,國有企業以少量的國有資本帶動了大量的社會資本,極大地擴大了國有資本的支配範圍,加強了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也給整個行業注入了活力,挽救了行業中許多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處於困境、瀕臨破產的私營企業,使私營企業的資產得以保值增值,從而實現了雙贏。這是一條既堅持公有制爲主體、國有經濟爲主導,又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新路。
許多實例表明,國有經濟不僅可以通過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途徑發展壯大自己,而且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從而鞏固和加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