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臨行
霍惜往桌上看了看,他的玉佩躺在那,這能比?公平個毛線。
“你快還我!”
就不還。穆儼騰挪。
二人在窗前一陣搶,最後霍惜跑出了屋,穆儼又跑進了屋。二人從屋裡追到屋外,再追回到屋裡。
霍惜大喘氣,她不比他高,不比他壯,追不過。
穆儼目光在屋裡掃了一圈,他不是頭一次來,但正經頭一次細細打量。上回偷拿匣子,沒細看。
果然女人的閨房跟男人就是不一樣,大不一樣。這花花綠綠的,外屋和裡屋,一層幔帳不能遮?搞這麼幾層,又是紗又是絹又是薄又是厚的,有何用?
目光重新移到桌前,見着那塊男人的玉佩,忽然覺得有些礙眼,往前伸手……
被霍惜快速搶了護在懷裡,拿眼瞪他。
“你還想搶!這是別人送的。”往桌上呶嘴,“你的在那裡,拿走,把我的玉佩還我!”朝他伸手。
穆儼見她緊緊護着那塊玉佩,眼神黯了黯。
“他不適合伱。”
“誰?”霍惜一下子沒反應過來。
就見穆儼把手中一直握的匣子擱到桌上,人很快閃身出了屋子。
“別走啊,把我的玉佩還我!”霍惜追出房。
“賠給你的。”穆儼的聲音傳來,人已飛縱出去,翻騰跳躍間,人很快不見。
霍惜氣得直跳腳,欺負她不會輕身功夫,罵罵咧咧,轉身回房。見桌上躺着一個細長匣子,打開一看,呀!
是一隻鳳首白玉簪,瑩潤細膩,潔白無瑕,鳳首很是靈動。
好東西,看着價值不菲。可也不能抵自己那塊玉佩啊,那是無價之物,她並不打算送人。把玩了一會,把玉簪放回匣子,準備下次跟他換回來。
哪裡想到,之後好長時間再沒見到他。
而穆儼那邊,一回到府裡,就把霍惜那塊五福捧壽如意佩戴在了脖子上。
又把幹三坤四叫到書房吩咐了一番:“你二人留在京城,護在她身邊,她身邊有高手,莫太接近讓她發覺。若有未決之事,與兌八商量,再有不決之事,再用暗線與我聯絡。”
“是。”二人應聲。
穆儼吩咐了一通,又拍着桌上的一個匣子:“若我,回不來,這匣子……”話未出口又吞了回去。揮退了他二人。
若他回不來,何必再送給她,只會徒增她的煩惱。打開匣子看了一眼,那裡面都是自己準備送給她,又沒送出的各種東西。穆儼嘆了口氣,仍舊把那匣子搬到暗閣收了起來。
離一知道他把幹三坤四留下,有些擔心,“少爺,不若讓他二人跟着我們去安南,隨侍少爺身邊,也少一分危險。”
“不必。你和坎二跟着足夠。他二人留守京城,也可替各方聯絡。”
隔天一早,穆儼整裝出發。
穆府從主子到下人,都出來送他。耿氏也帶着穆望來送他。看着眼前這個孫子一身戎裝,馬上要奔赴戰場,耿氏心情複雜。
她兒子打了敗仗,消息她已得知。
晟兒上頭有個做世子的大哥,從小就沒學過如何帶兵打仗,只好讀書,如今整個雲南交到他手裡,他到現在還沒理順。老侯爺的本事,他連一半都沒學到。如今打了敗仗,只怕帝心不喜。
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今她就盼着穆儼能替他生父挽回一些顏面。
“切忌,不可逞強,活着最重要。”耿氏對着正要翻身上馬的穆儼交待了一句。
穆儼點頭:“是。”
翻身上馬,手握僵繩,扭頭看了程氏一眼,程氏早已哭溼了帕子,淚眼朦朧正望着他,被劉嬤嬤扶着,一副站不穩的樣子。
穆昕瞧見了,安慰道:“放心吧,府裡有四叔呢。”
穆儼衝穆昕拱了拱手,一甩僵繩,馬擡蹄動了起來。
“儼兒……”程氏腳步也跟着動。
穆望也趕早來送他,挨着耿氏站着,一直緊抿着嘴,見他此時就要離去,忽然大聲說了句:“你死了,我也是不會哭的!”
穆儼扭頭看了他一眼,目光悠悠,牽了牽嘴角,一甩馬繩,急駛而去。
程氏哭倒在劉嬤嬤懷裡。
霍惜不知道他請戰,也不知道他接旨才幾天功夫,就離京了。見穆玠黏答答的,跟幾個孩子玩也是一副沒精打彩的樣子,問了一句,才知道穆儼隨軍去安南了。
直愣了半天神。
那天他是來跟自己告別嗎?怎麼不跟自己說一聲?
“你哥哥什麼時候走的?”
“前兩天,哥哥壞,都沒告訴玠兒,玠兒都沒有去送他。”想着哥哥也不知要去多久,何時回來。還去那麼危險的地方,穆玠就想哭。
“惜姐姐,你說我哥哥,會平安回來的吧?”
見他癟着嘴,眼眶通紅,強忍着眼淚不掉的委屈樣子,霍惜有些心疼。
半抱着他安撫道:“會的,你哥哥多厲害啊,跟逐風聽雷他們交手,從來沒敗過。一定能平安回來的。”
“真的嗎?”眼睛撲閃撲閃地望着霍惜,想要一個保證。
霍惜很是認真地點頭:“真的。你哥哥一定會平安回來的。”若是不回來,她就把他的兩成乾股扣下,氣死他。
見穆玠興趣不高,霍惜陪他和幾個孩子玩了一會,纔算是把他哄好了。
霍念也陪他睡了幾天,兄弟倆說了好幾晚的悄悄話。自穆儼走後,霍惜便發現穆玠也早早起來跟着霍念一起練功了。倆孩子似乎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但她也沒有干預。兩孩子練武越發積極,文課秦先生也說進步很大。便不多管。而穆昕得知消息,很是高興,還特地帶了好些禮物上門謝了一番。
原本穆玠的身體不是很好,常年在府裡陪着生病的母親,少跑動,又身份貴重,走路都是下人抱着走,自從在霍家住了之後,身子骨養好了,現在還能練武了。
讓穆昕高興得很。穆家是武將家,兒子多學一些功夫,傳承家學,可強身,將來也可在軍中謀一些職位。
穆昕親眼見過兒子跟着幾位師傅學得有模有樣後,再不提接他回家的事。
如此到了三月初,祝忠全帶着一家到了京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