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隊車馬,一字排開,左右多有羽林衛士,鑾駕之上,獻帝側躺,而身邊端坐着一個婦人,多有美貌,乃是獻帝之皇后,姓伏,號爲伏皇后,當初從洛陽遷都至長安之時,獻帝便在董卓的安排下,迎娶了這位皇后。
古人早shu,大概男子十五歲,女子十三歲便可以婚娶,而皇家的規矩更多,規定帝王者必須在十五歲之前,便已婚娶,更要立後,以掌後宮,當然漢朝的規矩也是有理可依的,娶妻收性,以便於帝王可以拋卻童稚,心安天下百姓,所以獻帝娶妻立後,這對於少年帝王來說,還有一個更大的意義,因爲立後便代表其可以親政,可以掌管朝廷,可以接手江山了,不過獻帝倒是略顯悲催,因爲即使他已經婚娶,並且立下皇后,朝政依舊在董卓的手裡把持着,不復旁落,而董卓之後,還有李榷郭汜。
當初董卓還在長安之時,便給獻帝安排了一門親事,本是想要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少帝,但是膝下之女,盡皆許配出去了,而董卓爲了能夠更好的控制獻帝,便在李儒的主意之下,認了一個乾女兒,便是當朝侍中伏完之女,卻說這伏完之女其年十四,正值豆蔻年華,爲人也乖巧,董卓便中意之,認伏完之女爲乾女兒,許配給獻帝,立在皇后。
卻說獻帝當時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懊惱不已,都說這個伏完之女親近董卓,必然是一丘之貉,然而獻帝卻不能違背董卓相國之意,只得應允下來。
一切操辦具定的時候,這獻帝硬着頭皮與他的皇后洞房,獻帝以爲其必然是董卓派來監視他的,不與同寢,而伏皇后立在大喜之屋內,久久不見獻帝前來,虛心不已。
當年獻帝十三,伏皇后十四,獻帝以爲伏皇后有異心,而伏皇后卻對獻帝忠貞不渝,待到董卓身死的時候,伏皇后纔對獻帝說道,“我爹伏完乃是漢室大臣,當然忠君之憂,見帝王身邊無人,便意欲遣小女來陪伴君主,奈何當時董卓把持朝政,所以萬般無奈之下,爹爹纔會投於董卓門下,而伏兒也違心認其爲父,方纔入得宮內,陪伴君王左右,實無異心矣!”。
明白了伏完及伏皇后的良苦用心之後,獻帝以爲能夠過上好日子,不想死了董卓,又來了李榷郭汜二人,送虎迎狼,獻帝的生活倒是沒有什麼變化,依舊被視作傀儡,左右擺佈,不過這獻帝身邊倒還有個說知心話的人,就是他的皇后,所以獻帝的日子倒沒有原先那麼苦了。
先董卓,再李榷郭汜,最後張濟,獻帝的心裡倒是打起了撥浪鼓,這張濟到底是比董卓之流還要狠毒,還是真的是心懷漢室天下?獻帝暗自在心裡打了一個問號,但是俗話說的好,此身有人不由己,獻帝卻也做不了自己的主,一切皆看天命吧!
在鑾駕之內,獻帝止不住的嘆息,一旁的伏皇后見狀,便說道,“陛下不必擔憂,有張濟將軍於路上護送,必定安然抵達東都,到時候再去弘農,天下已經漸安,正是陛下親政的時機!”,伏皇后突然聲音變小,繼續說道,“若是張濟將軍也有異心,陛下可暗中傳令天下諸侯來助陣,臣妾相信大漢之天下,終究會有賢臣忠將來助陛下,來助大漢!”。
獻帝聽聞伏皇后一番話語,倒是略有安心,正是一顆心落定的時候,前方突然人聲鼎沸,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原來鑾駕剛剛過新豐地界,至於霸陵區域,路過一架石橋上,突然喊聲大作,閃出數千帶甲的軍士,羽林衛大驚,爲首一人便厲聲喝道,“此乃大漢天子之鑾駕,爾等何人,竟然膽敢阻攔?”。
時值深秋,大風發作,從霸陵橋上閃出的一衆人馬,趁着風勢,把走在前面的鑾駕圍住了,軍中走出一將,乃雲,“吾等奉郭汜將軍之令,把守此地,以防奸細,既然汝雲此乃聖駕,須得親眼見到皇帝,方纔準信!”。Www◆Tтkǎ n◆C○
羽林衛的首領略有怒色,但是此時的皇帝都身不由己,他這個小小的羽林衛頭目又能有多大的脾氣呢,便親自到獻帝鑾駕之前請旨。
伏皇后也聽到前方有異,便下了鑾駕,正好逢上羽林衛首領,便問何事,其人回答道,“郭汜手下的一位將軍在前方堵路,揚言須得面見聖上,方肯放行!”。
伏皇后把消息言說於獻帝,獻帝大怒道,“一個小小的偏將也敢如此,氣煞我也!”,獻帝正欲叫來在行駕後方保障的張濟將軍,卻被伏皇后止住了,“陛下不可,如此瑣碎之事,見他一面也是可以的,若是張濟將軍前來,恐怕又要仰仗自己的軍隊來對陛下施威,虎狼不可近,陛下宜思之!”。
獻帝執拗不過皇后,而且伏皇后所說之話也確實有理,張濟並不可靠,而獻帝實乃是爲了擺脫李榷郭汜二人才會依附於張濟將軍之下,所以防人之心不可無!
在伏皇后的陪同下,獻帝走出行轅,左右侍衛盡皆讓路,走到灞陵橋上,獻帝謂曰,“朕在此地,卿如何不退下!”。
攔路之將,大呼“萬歲!”,而左右之兵,也盡數散於兩邊,獻帝之鑾駕方纔得過!
獻帝之行,過去灞陵橋上,有張濟的親信趕往行轅之後,來報知張濟,“將軍,剛纔有郭汜手下之將在前方攔路,揚言見到聖駕方可放行!”。
張濟聞言哈哈大笑,“此乃計策矣!”,並且問道左右之人,“前方何處?”。
有人回答道,“乃是華陰縣!”。
張濟左右思慮道,“正是此地,下令全軍在華陰縣埋伏,卻好請君入甕!”。
當時放過獻帝鑾駕的將領,直奔長安而去,面見郭汜,言說獻帝果然在行駕之中,而且張濟率軍殿後,郭汜也喜道,“這個張濟實在是狂妄的很,若不是見其勢大,我豈會就範,正好打探到獻帝所在的位置,我當親自率領一軍,前去劫駕!”。
郭汜率領一隊輕騎,繞路盤旋至華陰縣地界,郭汜根據行駕的路程,和張濟行軍的路線判斷出,此時獻帝衆人必定在華陰縣內,而張濟之軍隊還應該在數裡之外,所以郭汜纔敢前來劫駕。
不過郭汜料想到的東西,張濟早就心知肚明,所以他便在華陰縣佈下了伏兵,靜等郭汜到來。
郭汜一衆,趕到華陰縣的時候,正好獻帝的車馬就在華陰縣落腳,一切都如郭汜料想。
獻帝衆人遠遠看見一隊兵馬奔來,心裡已然明瞭,繼而聽見那一衆兵馬喊道,“車架休動!”。
獻帝身邊有大臣道,“方纔脫離狼窩,又如虎口!”。
劫駕之人漸近,正待張濟之伏兵要出的時候,隱隱聽到對面山背後又閃出一軍,張濟知道是事情起了變數,便急令埋伏住手,靜觀其變!
卻說從山背後閃出的一軍,當先扯着一面大旗,乃書寫“大漢楊奉”四個字,引兵千餘人殺來!
原來楊奉反兵李傕,被李傕所敗之後,便引着一隊軍馬囤居於華陰縣不遠之處,如今聽聞獻帝之鑾駕行於此處,便引兵前來保護聖駕,不想見到了郭汜的逆行,當然要阻止郭汜的犯上之舉。
埋伏在暗處的張濟也看明白了情況,便下令收兵,他知道這郭汜起不了什麼氣候,必敗在楊奉手上,所以張濟的伏兵也就沒有了意義。
郭汜見是楊奉前來,大罵道,“大膽反賊,竟然敢壞我好事!”。
楊奉大怒道,“我爲漢臣,何反之有?”,隨即便挺着一口大刀,要來取郭汜之性命,當時郭汜手下有一將,名爲崔勇,拍馬而出,欲戰楊奉。
當時楊奉手下有一將,止住楊奉,說道,“如此之人,不勞將軍動手,某三個回合之內,必取彼之頭顱,來獻將軍!”。
楊奉見其人,乃說,“公明必能勝之!”。
當下兩匹馬齊出,郭汜一方乃是崔勇,楊奉一方乃是被呼之爲公明之人,交戰不到三回合之內,崔勇之頭,滾落馬下,而公明以手中長槍擲出,正中滾落在地的崔勇之頭,公明覆而拍馬長驅,拾起長槍,而回楊奉馬前,呼道,“崔勇之頭,已然獻上!”。
楊奉大笑道,“有公明在,郭汜不足慮!”。
郭汜見崔勇已死,而楊奉本方更有一個厲害武將,已露膽怯。
楊奉見本方士氣大勝,乘勝出擊,而郭汜不能抵擋楊奉之軍,遂敗軍而回。
楊奉得勝,率領全軍前來拜見獻帝,帝欣喜過望,“卿救朕性命,功勞不小,當聽封!”,楊奉聞言,頓首拜謝。
獻帝又問,“剛纔斬敵將者何人?實乃英勇非常!”。
楊奉去軍中引來那位將領,同拜於帝側,楊奉乃雲,“此人河東楊郡人,姓徐名晃,字公明,乃是臣下之騎都尉,武力不俗,當爲倚重!”。
獻帝犒勞楊奉及其所部,而楊奉也率領全軍力保獻帝東歸之路無虞!
而張濟見到楊奉前來護駕,心裡不由得打算了一下,看來張濟的算盤要想打的響,還真是困難重重,近處李榷郭汜蠢蠢欲動不說,又橫衝直撞出來個楊奉,而且這僅僅是剛開始而已,厲害的角色都還未出手,所以張濟也不由得心裡一顫,或許他的主意真的是打歪了,獻帝之尊,可不是一塊容易啃的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