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佔據毗陵之地,只是加緊防備,並未出擊。
不過三五天的功夫,凌操就帶着一千水軍歸隊,說明了情況,太湖水軍已經完全被剿滅,吳郡既失了牛渚磯,也失了太湖,而且吳郡之中兵馬也全部折損到了這兩處地方,吳郡已然覆滅。
有了兵馬補充,加上身側太湖水軍已經玩完,周瑜再無後顧之憂,正好放手施爲。
事實證明,周瑜的自信是建立在對戰局的分析上的,絕不是盲目的自信。
至於現在,盛憲收攏兵馬,仍固守在吳縣之地,吳縣之中也只剩下兵馬不到三千,且全是驚弓之鳥,不足一論。
吳縣也非堅城,就算現在宣佈吳郡已經收服也無不可。然而在出兵之時,林凡叮囑過,不可輕動吳縣之地。周瑜也是暗暗頭疼,在思考着對策。
不得不說,周瑜真是智謀之士,與蔣欽想爭都督職位,如今已經前進到了毗陵之地,比蔣欽快了一步。當然,也是周瑜耍了個小心機,蔣欽也是配合,才造成這局面。
當然也有周瑜自己的長處所在,佔據了牛渚磯之後,牛渚磯本是極其堅固之地,可謂兵家重地,然而周瑜棄之如履,根本不用,只是繼續出擊,一陣亂拳,打的盛憲招架不住,也是一屆奇才。
自身的原因,和外界的因素,才造成了現在周瑜在都督職位的爭奪上,已經遙遙領先,在外人看來,攻破牛渚磯的功勞自然歸周瑜所有,而助力蔣欽打破太湖水軍,周瑜也有功勞。如今兵進毗陵之地,收服靠江五縣,也是功勞。
值得一提的是,攻打毗陵之時,周瑜也得到了奇人相助,此人乃是猛將,年紀雖小,武藝卻不輸,悍不畏死,周瑜心喜,就收在帳下做了親兵。
卻是何人?此人姓陳名武,本是廬江郡人,與周瑜乃是同郡之人,也聽過神童周瑜的名號,這次在毗陵之中,有幸認識,通了名號,陳武立馬便是跟隨着周瑜,入了軍中。
陳武年紀頗小,現在還不及舞象之年,然生的高大,力氣也不小,是一幅標準的猛將坯子。年歲比周瑜還小,正好收入軍中當做親信。
人生軌跡有了改變的陳武,必然得到周瑜教導,且現在尚且年幼,正是成長的好時機,也不知會成長到什麼樣子,令人期待。
若是林凡此時在此,定然眼睛都要笑歪了,陳武也是江表虎臣之一,如今孫策發家的這些謀臣猛將,都到了自己麾下,林凡雄踞江東之地,又擁江東之臣,好不痛快。
除了原本跟着孫堅的那幾個老將,現在還跟着孫策,江東其他的文臣猛將已經盡數入了林凡麾下,一方面人才濟濟,一方面再也不怕孫策起家了。
手下都沒有人跟隨,江東小霸王再猛,還能猛到哪裡去?
不說閒話。周瑜之後便是繼續用兵,使用虛實之計,裝作營中兵馬充足的樣子,實則分兵去取周圍其他縣城,盛憲中計,又被周瑜奪了數個縣城。
之後周瑜領兵前來吳縣之地,四面團團圍住,只是不攻,心中也沒有好計策,只能以此來嚇唬盛憲,希望他能主動投降。一邊作書林凡,詢問着良機妙策。
數日之後,又有好消息傳來,林凡已經盡得會稽之地,吳郡成了徹頭徹尾的孤城,董襲率軍駐紮厲陽地方,與周瑜遙相呼應,吳縣之中聲勢更弱了三分。
又是數日之後,蔣欽帶着整頓好的兵馬,也來了吳縣城下,水軍兵力再次得到補充,吳郡聲勢更加弱了,已至微不可及的地步。
三軍用命,只是圍住吳縣城,每日喊殺聲不斷,卻不實際攻城。
如此行事,前前後後已經有了十日之久。
在這十日之間,吳縣四處城門都是防備得當,然而周瑜率軍根本不攻打,城下的林凡軍就只是如同擺臺看戲一般,每日吹拉彈唱,熱鬧不斷,然而要論實際的,根本一點都沒有。
每日從日出開始,四處城門之外不是搖旗吶喊,就是金鼓齊鳴,就算到了夜裡,也是時常就要搞點動靜出來,吳郡的四門守軍每日是苦不堪言,不得安生,然而你又不能不防,因此就這樣每日耗着。
就只是乾耗着,圍城十日,別說是攻城了,就連一根羽箭都沒放過,兩軍接戰了十日,就連一個人都沒死。
“激烈”的情況自不需贅述。
城中的盛憲不是滋味,別人不來攻打你就是好事了,自然不敢隨意出兵,箭矢也不敢放,就這樣安穩地度過了十天。
許貢獻計曰出城逃亡,這樣耗下去也不是辦法啊!盛憲聽了許貢建議,準備出城逃亡。
可是前幾日去了四處城門外勘察情況,只見敵方軍隊的營寨之中每日旌旗招展,軍士往來絡繹不絕。營寨之外營寨外深溝高壘,鹿角重重,營寨之中一股肅殺之氣,飛鳥亦不能入。
盛憲看過之後就打消了突圍的念頭,外邊營寨之中刀劍林立,必然是佈滿了埋伏,看着就滲人,自己這點兵馬不是去送死的嗎?
盛憲等不及了,覺得不能這麼幹耗着。周瑜何嘗不是這般想法?你以爲周瑜願意這樣乾耗着?
圍住吳郡已經十天了,這日子也久了,給得威壓也夠了,實在不能這樣耗下去了。
終於在第十一天,這枯燥的生活有了改變,周瑜射出了吳縣攻伐戰中的第一箭。
.....然而這箭依舊不是對着人去的,只見一驍勇騎兵,從城外營寨之中縱馬而出,片刻便到了城下,抖擻精神,將一白絹布系在箭矢之上,彎弓搭箭,一箭射去。
並着書信,箭矢準確無誤地設在城樓桅杆之上。
那騎士口中還唸唸有詞,大聲喝道:“我等奉後將軍之名,前來吳郡之中設防,請吳郡盛太守莫要怪罪,今日有書信奉上!”
射完箭,大聲吼叫了三遍,那騎士這才勒馬回營。
城牆上的小兵,得了書信,立馬便是報給郡太守,不敢有誤。
吳郡太守盛憲得了書信,立馬便是召集衆將議事,也不敢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