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聽到植物心聲後,在鄉下種田爆火 > 聽到植物心聲後,在鄉下種田爆火 > 

217.第217章 晾曬桂圓乾

217.第217章 晾曬桂圓乾

林玉珍是聲音外放的,張建國就在她的旁邊,所以張軟軟的拆家請求張建國也聽到了。

他連忙搶過林玉珍的手機:“你砍了龍眼想種什麼?”

張建國的表情有些一言難盡,本來以爲張軟軟砍老宅的樹就滿足了,沒想到現在連他宅基地上的都不放過。

“柚子和檸檬。”張軟軟說。

“開奶茶店用的?像陽陽那樣進貨不行嗎?”張建國沉默了一會,又問。

“不行。”張軟軟搖頭:“我這個嫁接的品種很特別的,不用這個作爲原料,奶茶的品質會大打折扣。”

“好吧。”張建國妥協了,不過:“只有一塊地不夠你種吧?是檸檬和柚子各二十棵對吧?”

120平方的面積,40棵植物無論怎麼分佈都顯得太擁擠了。

張軟軟想說,我種一半,另外一半種廠房。

但是張建國搶先一步又說了:“這樣吧,我剛好去找你大伯,到時候我和他商量一下,把他那塊地的龍眼也砍了,這樣應該夠你種了。”

什麼叫地位?

這就是地位!

如果是一個普通的18歲孩子想砍家裡的果樹,估計早就混合雙打了。

但是張建國答應張軟軟了,甚至還去幫她找自家大哥商量,把大哥的果樹也砍來支持孩子。

這就是餘額決定地位!

只要張軟軟不是想把家裡四層自建房炸平了,其他的小要求張建國基本上都會答應。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現實的,就算是親生父母,血脈相連的家庭,人微言輕的情況也是真是存在。

學生,或者普通打工人,說的話是沒有人在意的。只有更能賺錢,能有本事的人說的話,別人纔會聽,纔會參考,不然都當放屁。

不信的話你可以讓半年前的張陽陽試試說同樣的話,保準被張建國從村頭打到村尾。

這不是愛不愛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讓人信服的能力的問題。

三天之後,張建國摘了石硤龍眼去探望自家大哥和二哥。

聊得高興的時候,提了一嘴張軟軟需要地方種檸檬樹和柚子樹的事情。

而對此,張軟軟的大伯和二伯都是大手一揮:“砍,張軟軟想砍就砍了,又不差這兩顆龍眼吃,別耽誤了孩子做事。”

大伯和二伯本來就對張軟軟和張陽陽挺好的,以前回一趟老家的時候,都會買上不少好吃好喝的帶給他們,臨走時還會偷偷塞上至少一百塊的零花錢。

現在張軟軟長大了,有本事賺大錢了,他們自然是要全力支持。

不就是一些龍眼樹嗎?砍砍砍,都砍了。

……

最後,送張建國到樓下的大伯和二伯圍着張建國的黑色邁騰左看右看。

“這車不錯啊。”

兩人的眼神都出現了羨慕,捏捏頭枕,拉拉車門。

說實在,這個車他們也買得起,但是張建國的卻是張軟軟送的,這一點他們暫時都望塵莫及。

在這個物慾橫流,房貸車貸壓死人的時代,他們的孩子能自己養活自己的家庭就算很不錯了,哪裡有餘錢孝敬父母這麼貴的東西。

“慢點開,一路順風。”

大伯和二伯一家對張建國揮手。

……

十天之後。

龍眼全面上市,張軟軟家的其他品種也可以摘了。

這一天早上。

張建國,張陽陽,林鳳嬌,張擎。

還有風暖年,任倩,王芯茹,全部出動。

摘龍眼。

因爲龍眼不多,總共才三十多棵而已,就不找收購商來收了。

自己內部消化就行。

一行八人,扛着工具和籮筐,浩浩蕩蕩在清平村穿梭而過,引人注目。

“建國,摘龍眼啊?”

“是啊,你家的摘了沒?多少錢一斤吶?”

“還行,八塊多。”

“那是不錯了,今年起碼賺了小几萬吧,哈哈,記得請喝茶。”

“好說好說。”

一路來到人跡罕至的龍眼園,纔沒有人繼續搭訕了。

“分開摘吧,不用肉疼,夠不到的直接砍就行了。”

張軟軟發出指令。

隨後,八人分成三組。

父子檔,母子檔,以及醬油三美+絕對主力張軟軟。

這是摘龍眼摘得最快的一次。因爲完全不需要照顧龍眼樹的感受,各種硬掰生扯信手佔來。

高了?

直接生生絆斷。

掰不斷?

那上砍刀,直接整根樹枝放倒。

“明年是不是沒有龍眼吃了?”

風暖年有些惋惜。

她認識張軟軟三年,也吃了三年張軟軟家的龍眼了。

“還有8棵石硤呢。”張軟軟說。

既然大伯和二伯都把地獻了出來,張軟軟自然也就不用對龍眼樹趕盡殺絕了,留下品質最好的8棵石硤龍眼,以後每年都有得吃。

四個小時之後。

三個龍眼園,26棵龍眼樹的龍眼全部摘完。

合計摘得龍眼3000斤。

3000斤龍眼,張建國就要1000斤。

一部分用來送禮,絕大部分放在水果店零售。

林鳳嬌也要800斤。

她和張擎用三輪車拉出去街邊零售,張軟軟只是意思意思一下收她五塊錢一斤。

張陽陽也要了200斤,拿去送禮。

至於剩下的一千斤,則是張軟軟4人自行解決。

中午,吃完午飯,張建國等人回去了之後。

張軟軟看着院子裡的一千斤龍眼,問道:“你們要多少?先挑出來。”

風暖年從來不和張軟軟客氣,開口就是伸出兩根手指:“我要兩百斤。”

風暖年當然吃不了這麼多,她是拿去送禮。

30斤走快遞寄給姜遠航,170斤給父母拿去送親戚朋友。

“我要20斤吧。”

任倩和王芯茹也先後開口,要了20斤寄回去給父母。對於老家沒有龍眼樹的他們來說,龍眼這玩意還是挺稀奇的。

200+40,還剩下760斤。

“那準備開工吧。”

張軟軟去雜物間拿出剪刀,和扁圓的簸箕。

簸箕就是竹子編織的大盤子,直徑超過一米,但是深度只有3釐米。

在農村,這種簸箕就是晾曬東西的神器。

張軟軟直接把簸箕鋪在地面上,然後坐着小板凳,開始幹活。

拿起一大簇龍眼,用剪刀將龍眼一粒一粒的剪下來。

彷彿大珠小珠落玉盤,龍眼滾落簸箕。

風暖年,王芯茹,任倩也是開始做着和張軟軟一樣的工作。

將一簇簇的龍眼全部粒粒分離。

因爲這樣,纔可以曬得均勻。

是的,張軟軟四人是在曬龍眼肉,即是網上要買四五十塊錢一斤的桂圓乾。

只不過和常規的桂圓乾不同,她們是整粒的曬,沒有剝開。

這樣其實也是可以的,只不過吃起來不夠方便而已,但是一樣可以長時間保存。

這便是龍眼比荔枝好的一點,可以通過烘乾或者曬乾的方式長時間保存。

而且和一粒三把火的荔枝不同,桂圓乾可是被稱之爲補品的存在,具有補心益脾、養血安神的功效。

而且食用的方式也有很多種,可以直接食用,可以泡茶,也可以煲湯,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名城特產。

“等曬好之後,一人拿一袋回去慢慢吃。”

張軟軟一邊幹活,一邊說道。

她這種整粒曬出來的桂圓乾,和剝殼去核的桂圓乾並無差別。

就是吃的時候,需要剝開吐核。

如果想用來煲湯,那就自己手動剝開再去核。

“咚咚咚。”

剪刀開合,一粒又一粒的龍眼連綿不斷的滾落簸箕之中。

一個簸箕裝滿了,就搬出去放到太陽底下直曬。

有了這種保存方式,別說七百斤了,就算是七千斤,也能完美的保存下來。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