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 

第607章 不盡長江滾滾流

第607章 不盡長江滾滾流

洛陽別院當中,對完顏構多少有點情緒的張飛忽地想起來一事:

“這南宋小朝廷太上皇,其壽幾何了?”

光幕雖沒特意說,但還是能算出來的。

“北宋靖康亡時,這趙構應已加冠,至嶽武穆冤死,約莫十三四載。”

“忠良泣血換二十載苟安,則其禪爲太上皇時應當已歲五十餘。”

張飛難免嘟嘟囔囔:“五十餘還不……”

話猶未盡,張飛便忽然想起來大哥今年便是五十歲,這麼說似乎有點……

這個想法打了轉還沒從張飛腦袋裡搗鼓明白,便聽到那邊兄長很是清冷的聲音:

“空活五十餘載爲天下累,不如早亡十年以靖天下生民。”

眼看着兄長滿臉毫不掩飾的嫌棄,張飛便也恍然:兄長可是與他同爲涿郡人來着。

於是另一個想法便忽然從他腦海中浮現:

“軍師可知,劁豬能延豚壽?”

孔明:“?”

……

“小堯舜……呵!”

趙匡胤喉嚨裡發出一聲短促的咕噥,似是嘲笑一般。

隨即趙光義就看到官家對着他一副上下打量,看的他有點心發慌:

“兄長?”

“無妨。”趙匡胤黑黑的臉上看不到多餘表情:

“只是覺得這弒兄之人若是都能稱堯舜,那汝便可稱得……“

趙光義一顆心頓時提起來了一點,但旋即就看到兄長沉吟了一下搖頭道:

“古人何其辜也。”

於是趙光義一張臉便頓時有發紅的趨勢。

趙匡胤視而不見,只是看着光幕若有所思道:

“這金虜之帝,亦乃短視之輩。”

趙光義的表情頓時多少就有點茫然,隨後就聽到趙普贊同道:

“那完顏亮窮兵黷武,欲畢天下於一役,然則不過志大才疏之輩。”

“這完顏雍與其說修文治,不如說處處皆是……妥協。”

趙光義心中疑惑乾脆講出來:

“這蒙古起於草原,這完顏雍行減丁之策可謂有先見之明,何以說短視?”

趙匡胤斜眼瞧了瞧弟弟的光頭,“呵”了一聲道:

“漠南其地遼闊,這金虜居河北便能作威作福而無所求,那還何必深入瀚海去與那蒙胡爭鋒?”

“且漠南諸部,向來或戰或和難有太平,這金虜驕縱如此,恐有使其諸部同仇敵愾之嫌。”

說着似是感嘆道:

“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其道理再簡單不過。”

趙光義頓覺兄長意有所指,但張了張嘴也不好多說什麼。

不過趙匡胤此時已經扭過頭去仔細欣賞那些署名爲辛棄疾的詞賦,不無感嘆道:“這辛棄疾,執劍能馬上殺敵,一力破陣青史留名。”

“執筆能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留名篇唱千年。”

“唯嘆這南宋,不缺寫詞的辛棄疾,而需能領兵的辛棄疾。”

對官家的這個感嘆趙普略有無奈:

“這辛棄疾跨千里效命已可見其赤誠,然而……”

然而什麼,在場的人都明白。

於是趙匡胤也不再說話,沉默了少頃道:

“這些詞賦額外抄錄一份置於朕書房,當以此自勉也。”

【歷史上,辛棄疾與陳同甫在鉛山的這次文藝沙龍,被稱作第二次鵝湖之會。

這是南宋歷史上相當值得銘記的一次會面,兩個在朝堂上都不受歡迎的“雜音”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暢想未來把臂同遊,算是辛棄疾晚年少有的快意時刻。

或是受到了陳同甫的激勵,當時已經賦閒二十年的辛棄疾也重新振作了起來。

第二次鵝湖之會後陳同甫匆匆離去,辛棄疾很是思念這位志同道合的戰友,寫了一首《賀新郎》寄給陳同甫,陳同甫也和了一首《賀新郎》回贈辛棄疾。

然後辛哥很開心,就又寫了一首《賀新郎》回贈,可見兩人感情之要好。

而這第三篇《賀新郎》便是最爲人稱道,其中有名句:

“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能夠很直觀的看到辛哥的心態變化,不復《破陣子》中的哀嘆。

爲啥振作呢?除了與陳同甫的高山流水,寫這個詞的前一年還發生了個小事兒:

活了八十一歲的完顏構終於嘎了。

給金國盡孝一輩子的完顏構不在了,辛棄疾多半是蠻開心的,是不是終於能議一議北伐了?

結果“看試手補天裂”寫完還沒一個月呢,朝堂中傳來消息:

宋孝宗也不想當皇帝了,決意禪讓。

這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宋孝宗單純就是趙構給熬廢了。

隆興和議之後宋孝宗嘗試振作過,努力提拔了一批主戰派想要中興北伐,但成果寥寥。

要麼是魏杞這樣明明是北人卻堅持要議和的;要麼是蔣芾這樣掌相位之後就直接背刺皇帝搖身一變成主和派的;要麼是虞允文這樣有能力但卻猝然早亡的。

終宋孝宗一朝,因爲趙構的存在,中樞決策層一直都是主和主戰打架的狀態,回頭宋孝宗還得去趙構那兒裝孫子,心力憔悴了屬於是。

後人猜測可能還有金國那邊即爲的金章宗年齡太小的關係——宋孝宗比金章宗大四十歲,但按照隆興和議的約定需要叫對方叔叔。

總之,完顏構一死,宋孝宗飛速退位,誰都攔不住。

就此宋光宗上臺,但這位皇帝有個不省心的皇后,上能挑撥孝宗和光宗的關係使得父子生嫌隙,下能謀殺光宗寵愛的妃子把皇帝嚇出精神疾病,最終導致宋孝宗從生病到病死,光宗都不聞不問,最終連葬禮都沒有去弔唁一句。

一個病怏怏的、不重孝道、精神有問題的皇帝激起了當時朝堂的不滿,最終被趙汝愚、韓侂冑等大臣聯手逼迫禪讓,1194年,宋寧宗登基。

被大臣推上位的宋寧宗算是個愚人皇帝,心思不壞,但缺乏主見而且別人說啥他信啥,使得韓侂冑非常輕易的就把控了朝堂。

而對辛棄疾來說,這卻是個難得的好消息,因爲韓侂冑向如他這樣的主戰派發出了邀請,目的不言而喻。

64歲的辛棄疾走馬上任,出任鎮江知府時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不勝慨嘆,給十萬哥刷了一波聲望。

只不過在當時,無論是雄心勃勃的韓侂冑,還是感慨萬千的辛棄疾。

又或是懵懂無知的宋寧宗,再或是沉迷享樂的金章宗。

都想不到宋金雙方的這一戰成了蒙古崛起最好的一針催化劑。】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