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帝國的強硬表態是英國方面始料未及的,因爲在他們的印象里奧地利人似乎數百年來都和阿拉伯人過不去。
而且根據印度人的情報,奧地利和阿曼帝國在桑給巴爾地區發生過激烈衝突。
最關鍵的是以英國人的角度來看,是奧地利奪走了巴加莫約,同時侵佔了阿曼帝國在東非的大片領土,所以雙方不說是勢同水火也應該是貌合神離。
但賽義德措辭嚴厲的回信讓英國人開始懷疑起印度人的情報工作,畢竟阿三在他們的刻板印象中就不太靠譜。
然而阿曼帝國的態度確實打亂了英國的部署,英國要單獨對付阿曼和奧地利都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兩者湊到一起就不好辦了。
至少英國人沒法隨便調用一支在附近的分艦隊就能確保勝利了,可一旦從其他地區調兵,那麼就會形成真空地帶,這將會極大地影響英國的全球統治力。
事實上不知從何時起,英國的外交就一直處於被動地位,似乎所有的國家都在針對英國。
曾經只靠一張嘴就能攪動風雲的時代似乎過去了,外交行動的成本越來越高,列強,甚至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國都開始懷疑起大英帝國的“好意”來。
曾經那些甘當傀儡的舔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羣或是充滿敵意或者十分警惕的獵人。
英國人自己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也曾努力扭轉這一不利局面,但是不知爲何總好像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將他們又推回到原點。
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局面在持續惡化。
曾經英國政府只需要將音量擡高一點法國的基佐政府就會同意一切條件,哪怕是讓法國人剜心掏肺也不在話下。
曾經無論英國如何整治奧地利削弱其影響力,梅特涅都會作爲最忠實的盟友堅定地站在英國一方。
曾經無論英國政府說什麼不着邊際的鬼話,涅謝爾洛夫都願意完全相信並竭盡全力爲英國遊說沙皇政府。
荷蘭、葡萄牙之流必須出讓海外利益才能獲得舔英國腳趾的資格,而普魯士甚至連做舔狗的資格都沒有。
巴西、拉普拉塔總督區又是什麼東西?印度人敢造反?南洋難道不該是英國的菜籃子嗎?
但此時一切都變了,法國哪怕深陷內部危機也敢對英國重拳出擊。
奧地利人更是在意大利人、匈牙利人、波西米亞人(捷克,當時捷克民族這個概念還沒被廣泛接受。)和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的包夾之中選擇了打英國。
與奧地利海軍的交戰完全出乎了英國方面的預料,實際上英國高層沒人認爲奧地利海軍會衝出亞得里亞海。
先不說英國早就在阿爾巴尼亞設下關卡,單單是從戰略角度考慮,奧地利海軍也該去支持威尼西亞戰場或者是直接去進攻教皇國抄意大利人的後路。
至於俄國人,他們已經之前的信號不好變成了徹底的不理不睬。換句話說就是此時的英國已經失去了對俄國的影響力。
英國對於其他小國的影響力也在不斷下降,而此時普魯士意圖染指石勒蘇益格,他們的國王更是宣佈了將普魯士併入德意志。
雖說德意志人聽着威廉四世的話覺得很奇怪,但是英國人卻有自己的理解,他們的理解讓他們覺得此事非同小可。
約翰·羅素甚至有些草木皆兵的感覺,他覺得這可能也是一個圈套。而對方的目的就是英國的北海艦隊,但到底是誰在謀劃,是丹麥?是瑞典?是俄國?還是他們所有人?
一種緊張、不安的情緒在英國高層中蔓延開來,此時地中海艦隊覆滅的消息依然是一則被人當成愚人節玩笑的小道消息。
如果這條消息公開,那麼此時內閣肯定是要集體辭職謝罪的。
因爲百年來英國還沒有過一支主力艦隊全軍覆沒的先例,這一不光彩的記錄足夠將他們釘在恥辱柱上。
此前在土埃戰爭和南洋,他們已經先後創造了分艦隊和混合艦隊被殲滅的歷史。
現在整個地中海艦隊更是不知所蹤,因爲沒有收到地中海艦隊沉默的消息,所以英國官方暫定的是戰敗失蹤。
帕麥斯頓也很鬱悶,因爲驅虎吞狼這招他屢試不爽,而且阿拉伯人什麼時候這麼講信用了?
正當英國高層疑惑之際,情報部門找到了一條几年前送來的信息。情報顯示哈布斯堡皇室的一位大公和阿曼帝國的公主聯姻了。
“萬惡的下半身堡!”
這是此時英國高層腦內的統一思路,不過阿曼帝國方面反應激烈似乎就說得通了。
實際上賽義德看到那封讓他去襲擊奧地利殖民地的信的時候他嚇壞了,賽義德大帝甚至覺得這是英國人的陰謀。
不只是賽義德,整個阿曼宮廷的所有人都覺得英國人要麼是瘋了,要麼是打算把他們往火坑裡推。
別人可能不清楚,但是阿曼帝國與奧屬東非殖民地只有一海之隔。
阿曼人覺得這世界上沒有人比他們更瞭解奧地利,他們切身體驗過奧地利海軍、陸軍的強大。
在阿曼人眼中奧地利人的軍隊簡直是戰無不勝,在他們面前幾乎就不存在一合之敵。
無論是強大的韋金王國,還是那些土著王國,亦或是東班圖人,他們幾乎是在登場的同時就遭到了消滅。
還有曾經那支阿曼帝國引以爲豪的海軍,以全軍覆沒的代價卻換不來一艘奧地利軍艦的沉沒。
此外奧地利對待敵人的態度上也令他們感到恐懼,奧地利人很少抓俘虜,他們的處理方式大多數時候是就地掩埋或者是就地焚燒。
其實大多數時候負責作戰的都是奧地利的僕從軍,那些來自印度的達利特人要比他們的主子兇殘得多。
那種殘忍就好像是完全來自兩個物種之間的惡意,對於阿曼帝國這種相對原始的王朝來說,他們完全無法理解這樣做的意義。
大英帝國雖然號稱是此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在阿曼人眼中卻是定期繳納租借費的“老實人”。
而奧地利帝國則是強大、兇殘的征服者,他們自然不會選擇和這種可怕的對手爲敵。
——
實際上根據絲內卡公主和那些前往奧地利經商的商人們傳回的情報,奧地利的強大完全超乎他們的想象。
鋼鐵巨獸在港口內徘徊,士兵就像螞蟻一樣多。碼頭的糧食和鋼鐵能堆成山丘,無數的工人日夜裝卸也無法將其搬完。
尤其是擁有鋼鐵的數量將阿曼人震驚到了,因爲整個阿曼帝國就沒多少鐵礦,生產鋼鐵的方法更是十分原始。
在阿曼帝國鐵器本身就算得上是一種奢侈品,所以在看到奧地利的鐵甲艦和那些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時感到尤爲震撼。 絲內卡公主更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去參觀了幾座奧地利的鋼鐵廠,她當時就斷定整個阿曼帝國的鋼鐵產量也比不上奧地利的一家鋼鐵廠。
而這樣龐大的鋼鐵廠在奧地利帝國根本就排不上號,弗里德里希甚至親口說過弗蘭茨有兩家特殊的鋼鐵廠,這兩家鋼鐵廠的產量就能抵得上奧地利帝國其他鋼鐵產量的總和。
此外絲內卡公主還發回了一些奧地利帝國產業數據的統計報告,上面的數字是賽義德做夢都不敢想的。
不過這些所謂的機密情報是弗蘭茨故意泄露給絲內卡公主的,其實這個女人也很聰明,她在得手幾次後便發現了一些端倪,但她沒有明說。
只是在宴會上偶然提起阿曼帝國將會是奧地利永遠的朋友,至少她在努力這樣做。
絲內卡公主這些怪話聽得弗里德里希大公一頭霧水,但弗蘭茨卻很清楚這話中的含義。
畢竟這種情報工作是十分危險的,而且十分容易惹人猜忌,哪怕是她裝傻假裝不知道,一旦某一天被發現了一樣有可能會被弗蘭茨當成危險因素所排除。
絲內卡公主很清楚弗蘭茨的能量,而自己的丈夫弗里德里希只是一個喜歡軍事的鐵憨憨。
弗蘭茨如果想動手有太多機會、太多理由了,弗里德里希根本就護不住她,甚至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而且如果某一天事情挑明瞭,那麼可能根本就不要弗蘭茨動手,弗里德里希就會把她碎屍萬段。
爲了長遠考慮絲內卡公主決定攤牌,她不介意做個雙面間諜,而且作爲一個阿拉伯女性,她嫁到奧地利其實就算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人了或者說是弗里德里希的私人物品了。
所以出賣祖國和原本的家族,對於她來說完全沒有一點負罪感,反倒是向阿曼帝國透露奧地利的情報讓她壓力很大,甚至良心都有些不安。
阿曼帝國的態度宣告英國人在西印度洋的計劃徹底破產,回到此時的歐洲問題上。
奧地利一方已經提出和談,法國臨時政府的態度則是比較曖昧。實際上是後者根本就沒有一個主心骨,內部派系林立、魚龍混雜。
但之前帕麥斯頓提議扶植一個親英派政府的計劃也宣告破產,一方面是英國地中海艦隊的慘敗,另一方面此時法國民族主義興起就根本沒有親英派的土壤。
法奧兩國應該都可以接受英國的和平協議,這就給了英國人操作空間,他們可以拉一個打一個。
現在的問題又轉移到是與法蘭西停戰繼續對付奧地利,還是和奧地利停戰繼續對付法蘭西了。
法、奧兩國在海外都有大量殖民地,而且相對來講十分富庶。無論是法國的德克薩斯殖民地,還是奧地利的加利福尼亞殖民地都是潛力巨大的區域。
當然最好還是能全部拿下,但不是現在。這一切都要歸咎於地中海艦隊的覆滅。
法國海軍是與英國海軍交戰的主力,所以必定損失慘重。而奧地利一方雖然似乎並未參加大規模戰鬥,但是奧地利的海軍本就不值一提。
不過奧地利人卻佔據了克里特大島佔據了地利優勢,如果奧地利人將海戰變成陸戰,那麼英國的損失就大了。
海軍大臣第一個反對登島作戰,因爲首先地中海是奧地利人的地盤,如果奧地利一方不打海戰專打運兵船,那英國海軍的護衛艦隊是根本沒有一點辦法。
陸戰隊士兵也不可能都坐在戰列艦上,畢竟這些軍艦沒有那麼大空間來運送士兵。
其次,克里特島太大了。從英國本土派軍隊去地中海的地中海的克里特島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不單純是航行時間還有集結和準備的時間)
這一個月的時間裡,奧地利人至少可以向島上輸送幾萬軍隊和足夠供應其數個月乃至數年的物資。
海軍想要進行圍困逼其投降根本不現實,而登島作戰那需要多少兵力?一萬?兩萬?還是五萬,十萬?
至於進攻威尼斯?整個奧地利帝國四分之一的火炮都在那裡,而且亞得里亞海這種狹窄的區域進去容易,但是想再出來就難了。
畢竟誰也不能保證法國人真的不會在背後捅刀子。
除此之外此時德意志邦聯進攻石勒蘇益格,這會不會是另一場奧地利帝國的陰謀呢?
現在整個英國政府沒有人敢賭,因爲這代價太大沒有人承擔的起。
但法國人同樣很難纏,因爲現在根本不清楚法國人是如何打贏的,損失有多少。
最關鍵的是沒人知道法國人會不會再次創造奇蹟,而且與法國開戰同樣要警惕奧地利人的再次偷襲。
當然還有一個最爲穩妥的辦法,那就是及時止損同時停止和兩國的戰爭,這樣英國就能繼續安穩的保持世界最強海軍的地位。
損失了地中海艦隊對於英國打擊確實不小,但是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而且英國有能力在一到兩年內再造一支地中海艦隊出來。
約翰·羅素看了看自己內閣中的其他成員,衆人都面面相覷,畢竟誰也不想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這時帕麥斯頓提議道。
“也許我們可以先聽聽奧地利人的條件。”
約翰·羅素覺得很有道理,畢竟要貨比三家麼,而且曾經的梅特涅時代奧地利人給英國開出的條件一向十分優厚,說不定還能從他們身上撈點什麼好挽回顏面。
“嗯,這個主意不錯。”
約翰·羅素肯定了帕麥斯頓的想法。
但很快奧地利一方的條件就讓英國人大跌眼鏡。
弗蘭茨的條件是:
ωωω☢тTk Λn☢c ○
第一,奧地利將釋放全部英國戰俘,但作爲交換條件英國在克里特島上的一切船舶、建築、物資皆充爲戰爭賠款。
第二,英國必須將克里特島歸還給希臘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