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爭宮廷和膝枕,奧地利的天命 > 戰爭宮廷和膝枕,奧地利的天命 > 

第462章 相逢偶遇

第462章 相逢偶遇

第462章 相逢偶遇

瑞士,某處山區。

帝國運送的第一批戰術熱氣球已經到位,只不過這些寶貝們對於常年呆在大山裡的瑞士人來說還是過於先進了。

更何況懂得操作這些大傢伙的奧地利的專門人才也不會輕易送到別國去。

於是乎這些專業的戰術熱氣球便只能充當一些定點觀察哨,不過對於卡爾大公來說就足夠了,這正是他所迫切需要的。

卡爾大公十分想探清楚那些山民們走的隱秘路徑,如果有人特意去問路,那些人嘴裡多半不會吐出實話,所以最好的方法便是由己方進行觀察。

很快他就發現了一處叫卡倫山谷的地方,雖然這裡從未受到重視,但是卡爾大公以他多年的直覺斷定,此處就是未來的主戰場。

山谷的另一端,亨利·杜福爾將軍正拿着望遠鏡觀測,這便是他心中能最快結束戰爭的勝利之門

這條曲徑幽深的小路夠小,小到幾乎被人忽略的程度,市面上所有的地圖都沒有其記載,歷史文獻中甚至也很少提到它。

沒有人想到他會從這裡進攻,因爲自由聯盟在兵力和裝備上有優勢,所以選擇正面進攻盧塞恩州纔是最合理的選擇。

當然這種理想狀態往往只存在於理論上,正面作戰必然伴隨着較大的傷亡,可那樣的勝利並不是杜福爾想要的。

而盧塞恩州將是這場戰爭的關鍵,因爲屬於正統聯盟的弗裡堡州是無論如何都守不住的,雖說後者四面環山,但同時也是四通八達。

杜福爾不相信對面的敵人會把山路全堵死,因爲那可是瑞士人花了幾百年的時間才挖出來的,就算是當時瑞士被拿破崙的法軍攻滅也沒捨得炸燬這些山路。

而且即便是想炸,這麼多條路他們一時半會也炸不完。哪怕是他們真的敢破釜沉舟決一死戰,可到時候弗裡堡人吃什麼?

沒有這些道路,他們連鹽都沒有,到時候根本不用打當地人就會推翻那些正統聯盟的渣滓。

其實杜福爾對於自由聯盟將會獲得最後勝利這一結果並無懷疑,但他只想以最小的代價結束這場無意義的戰爭。

因爲無論是紙面實力還是實際戰力,己方都遠遠強於對手。正統聯盟唯一能指望的便是外援,而無論是法國德意志還是奧地利方向全都是自由聯盟的地盤。

從態勢上看,正統聯盟處於一個被包夾的狀態,只有在靠近北意大利地區的提切諾州能接受來自外界的援助。

但實際上當地的保守派勢力已經被自由派所滲透,雖說民衆還是支持前者,但是當地政府高層已經徹底倒向了後者。

所以一旦開戰瑞士的正統聯盟將會徹底被自由聯盟包圍,前者想要重奪提切諾州必須要先拿下聖哥達山口。

而聖哥達山口是一道天險,當初幾百瑞士民兵就曾在此打敗過神聖羅馬帝國的數萬精銳部隊,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來形容也不爲過。

雖說瑞士地區多山大多易守難攻,但是隻要攻下盧塞恩,正統聯盟除了瓦萊州還能苟延殘喘,其他州就只能選擇投降。

因爲盧塞恩便是正統聯盟的大門,一旦失守剩下的州就只能任人宰割。但在“和平主義者”杜福爾看來,能不打仗就不打。不過無論是打是和,他都需要更多的士兵和大量的火炮。

此時自由聯盟只有區區五萬兵力,這是遠遠不夠的。不久前杜福爾就已經向政府提出擴軍至十五萬的建議,因爲只有這樣才能給予有效威懾。

不過火炮的缺口問題並沒有得到改善,現在瑞士軍隊只有不到五十門火炮,其中大部分還在正統聯盟的要塞之中。

杜福爾的提議是提供五百門新式火炮,其中八磅炮不應少於兩百門,這樣才能保證足夠的火力。

但這顯然有些過於強人所難了,因爲同一時期歐洲炮兵的典範法國人,也只裝備了大約一千門左右的火炮。

而且法軍的主力火炮依然是六磅炮,最大射程在1300-1500碼之間,射速每分鐘1-2發,炮重在1500磅上下,雖說都是近些年造的,但是所用技術和材料依然與拿破崙時期相差無幾。

另一方面正統聯盟,也就是瑞士天主教聯盟的狀況就有些讓人擔心了。牧師貝利特和將軍烏爾裡希·薩利斯這兩個人在維也納軍事學院並不太遭人待見。

這倒不是奧方對瑞士正統聯盟不支持或者有意刁難,而是這倆貨實在太廢了。

本來弗蘭茨就不指望貝利特這種神棍能打仗,但是沒想到這位烏爾裡希將軍更是極品中的極品,本人性格衝動易怒就算了,因爲脾氣火爆而擅長進攻的將領歷史上多了去了。

但是這位老兄偏偏不是,他生氣時既不衝動,也不清醒,而是選擇擺爛。

有酒喝酒,沒有酒喝水也能爛醉如泥,這讓奧地利的將軍們恨不得把這傢伙送去醫學院好好研究一下他的身體構造。

至於那位貝利特牧師意外地有軍事才能,但其才能是體現在一名執行上司命令的士兵,而不是作爲指揮官。

這位神棍有着出色的滲透和山地作戰技巧,槍法、飛刀、近身格鬥也都樣樣精通,但是這些對於一軍主帥來說並沒什麼大用。

接下來便是那些交由奧地利人訓練的瑞士軍隊,這些傢伙同樣讓人大跌眼鏡,極其散漫都是說輕了,簡直毫無紀律可言。

很難想象這便是名揚天下的瑞士僱傭兵的後裔,雖說那裡多山地,但是最後決戰的時候大概率還是要以排槍線列分勝負。

鬆散的隊形極容易被突然出現的敵方騎兵擊潰,而一旦潰散想要重整旗鼓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弗蘭茨卻完全不擔心這個問題,因爲雖然現代有很多馬術比賽都是在瑞士進行,不過在十九世紀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瑞士只有3.5萬匹馬,而且其中絕大多數都屬於挽馬。

這些馬雖然體型巨大,但是奔跑速度並不快,也不適合騎乘,通常都是用來耕地或者牽拉貨物。

沒錯,歐洲其實很少用耕牛,大多數國家都是用馬匹來耕地。

(如果看外國影片比較多的小夥伴,應該還記得電影《戰馬》中用馬來開荒的鏡頭。)

順帶提一句,此時普魯士擁有近三百萬匹馬,與法國馬匹總數基本相當,後者爲兩百八十萬匹。

言歸正傳,總之這次是奧軍將領們杞人憂天了,在瑞士發生的戰爭,不太可能遇到和歐洲大陸上一樣的大規模騎兵衝鋒。

而且在山石遍地的瑞士,想找一堵胸牆並不難。更何況比起速戰速決,雙方能多僵持一段時間是觀戰各方所喜聞樂見的局面。

弗蘭茨自然也不例外.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