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段新聞,彭毅誠一屁股坐到了於舒茵身邊。
他隨便扯了幾張紙巾擦手。就見那新聞繼續報道:“據記者調查獲悉,《盒子總動員》的票房確實大量注水。而《華國電影報》的數據顯示,同期上映的幾部電影中:好萊塢大片《007幽靈黨》上映12天累計票房2.3億,《剩者爲王》3天累計票房1.5億。但他們的發行方卻聲稱:《007幽靈黨》上映5天,票房超過3億;《剩者爲王》首周3天,票房達1.8億元。
這一現象在電影界相當普遍,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超過八成的國產電影都存在票房注水的問題。可以說,吹噓票房已成爲電影宣傳的慣用伎倆,某些影片的注水程度甚至能達到50%.
究其原因,無非是人爲的製造觀影熱潮,吸引更多觀衆走進影院。通常首周票房被動手腳的可能性最大,因爲這段時間電影的新鮮度和關注度最高,如果票房紅火,將大大增強後續市場吸引力。
當然,票房注水更大的作用就是爲影視公司上市添磚加瓦。
眼下,幾乎所有的新片上映,都會緊跟着出現‘首周票房爆紅’的新聞,有的甚至還不到一週,數據竟然提前出爐了。”
“……”
兩口子面面相覷,你說這些電影宣發和片方是傻逼,還是傻逼,還是傻逼呢?
新聞說得沒錯,這個現象非常普遍,像《鹿鼎記》上映的時候,盛達影業有個宣發經理就建議,要不要炒一下票房,幸好萬萬影視拒絕了。
但別家就算炒,數據也都是差不多的,誰像《盒子總動員》這麼誇張,1.1億能吹成2.3億,注水了50%還多。
這種操蛋事,不曝光就是潛規則,同行不會笑話你。可一旦擺在明面上,那就等着口誅筆伐吧,再牛逼的公關也不好使。
“……”
兩口子一直沒吭聲,直到進廣告了,於舒茵噌地坐起來,拿起手機就撥了過去。
“喂,蘭姐……趕緊給我發消息,這段嚴禁個人採訪,必須統一安排……嗯嗯,你知道最好了,行,拜拜!”
掛斷電話,她才呼出一口氣,跟彭毅誠對視一眼,不由陣陣後怕。
果然,消息傳開後,魏兆琪、蘭姐、彭毅誠、於舒茵等人接到了鋪天蓋地的約訪函,衆人通通婉拒,由公司統一處理。
相反,銀煌那邊可能還處於一種亢奮之中,竟沒及時設防。
記者:“請問貴公司投資的《竊聽風雲》票房多少了?”
某工作人員:“估計快9.5億了,現在還沒下線。”
“那票房有沒有虛高呢?”
“呃,實在到底,也有8.2億了吧。”那邊馬上改口。
“爲什麼現在電影都虛報票房呢?”
“你是說《盒子總動員》嗎?唉,主要它報得太離譜了。因爲賠得太厲害,票房不得不報,又不好意思說實數,乾脆說個虛的吧,反正也沒人知道。”
……
話說2011年以前,華國的票房都是部分網絡統計,部分人工統計,不僅耗時耗力,還不夠準確。2011年開始,官方鋪開了軟件系統,通過互聯網來計算票房,而負責統計發佈的,正是總局的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
這是國內唯一的權威票房統計機構,來源於全國影院計算機售票終端實際收到的數據,每週二出爐,每週四在《華國電影報》上發佈。
但由於發佈不及時,又沒有合法的網絡轉載,認知度和影響力十分有限。
說實話,大部分人連《華國電影報》長啥樣都不知道。
此外,即便以這種方式統計,仍然存在統計票房比實際票房低的現象,兩者間的差額大約有10%.
目前,華國的電影市場分爲三級: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和農村市場。
二級市場一般不採取分賬形式,而是以租片,或買斷的方式放映,導致很多票房無法準確上報。至於農村市場,那簡直是奇葩,很多放映室以紅白喜事包場的方式取得收入,票房根本沒法算。
通過上面可看出,正是因爲信息的不透明和次級市場的落後,才導致發行方敢肆無忌憚地吹逼。
到了2012年以後,信息越來越公開化,多個手機軟件可實時查看票房,吹逼的現象才基本消失,可又轉化成新的造假方式——自產自銷。
就是片方自己花錢包場,美其名曰:公益放映。嚴重點的還有院線幫忙,做虛假排片。這裡面涉及到的,就不僅僅是電影本身,而是背後的資本。
比如《葉問3》,它的發行鏈條上,不僅有兩家上市公司,還有1家擔保公司和多家P2P公司。而在電影上映之前,兩家上市公司曾以保底發行的名義,對外公告投入了總計1.6億的資金,保底目標爲10億。
這算盤打得太明顯了,簡單說:高票房能刺激股價。
總之呢,以前是一套規則,以後是一套規則,玩的就是產業遊戲。包括這次,光纖傳媒絕對不會後悔自己做的事,只會後悔被抓到了小辮子。
他們正打算裝幾天孫子,靜等事件平息,結果誰也沒想到,存在感近乎於零的華國觀衆們,這次竟然突然集體憤怒了。
“《盒子總動員》注水,《剩者爲王》注水,《竊聽風雲》也票房虛報,本以爲華國電影有希望了,誰知道是畫餅充飢。”
“還是萬萬影視有良心,《鹿鼎記》那麼多票房,不也沒事。”
“《鹿鼎記》只是沒爆出來,你知道有沒有注水?天下烏鴉一般黑!”
“我剛買了銀煌的股票,他們拿這種不切實的數據忽悠老百姓,我就想問問股民的權利怎麼保障?”
“華國電影是做大的,不是吹大的。”
“一直有個疑問,他們虛報的票房越高,買假票房交的稅不也越高嗎?”
“稅務是更加公司實際財務統計收取的,虛報的票房又不統計。即便是自己花錢買假票房的,不也能刺激公司股票上漲嗎?你以爲人家真的傻啊,沒有好處的事情會幹?”
《盒子總動員》鬧出的這檔子事,迅速在網上發酵,拋開看盜版還一個勁兒逼逼的嘴炮們,那些真正喜歡電影,也肯掏錢去影院捧場的網友,深深覺得自己受到了愚弄。
觀衆有權看好的電影,也有權知道電影背後的真實數據。光纖傳媒搞的這一遭,不僅在挑戰大家的底線,更在挑戰大家的智商。
幾乎一夜之間,相關人等被網友口誅筆伐,瘋狂鞭笞。甚至不少人聲稱,打死都不會去看跟光纖傳媒有關的片子。
整個華國影視圈一時間人人自危,全都急於和虛報票房這件事劃清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