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門喜事:夫君,來耕田 > 農門喜事:夫君,來耕田 > 

第947章 撒福

第947章 撒福

五福着急地跺跺腳,四處張望,人海茫茫,哪裡還有剛剛那人的影子?

她找不到人,只好認倒黴,而後追上李海棠一行人。

她過去的時候,發現吳起已經被搶救回來,灰頭土臉,衣衫破了個大洞,模樣悽慘。

有人比自己還倒黴,五福瞬間覺得自己心裡安慰了那麼一點點。

接下來賞燈,遊玩,買小玩意兒,五福緊緊地跟在李海棠身邊,李海棠這才察覺出不對。

出來一趟,狀況頻出,京都的街道四通八達,走了一大圈後,她找一處人少的石臺,喘息片刻。

“五福,這是剛給你買的糖果子,你不是一直要鬧着吃?”

李海棠遞過去一個油紙包,她在賣糖炒栗子的隔壁攤位買的,似乎也不叫糖果子,而是叫雪糖球。

裡面是紅豔豔的山楂,外皮包裹着糖霜,咬一口,酸甜可口。

山楂已經去核,正好促進消化,大年三十,衆人吃的有點多,因此買山楂,還需要排隊。

李海棠見不錯,隨手買了幾包。

“謝謝夫人。”

五福小聲道謝,接過油紙包,只吃了一小口,接着就不動了。

“你這是怎麼了?”

李海棠以爲,五福悶悶不樂和吳起有關係,她就說嘛,五福還是在意吳書生的,只是不說出來而已。

這會兒,香梨一個勁兒的倒水遞東西,獻殷勤,五福後知後覺,吃醋了。

對於這些小女兒的心思,李海棠懂得很,她是過來人。

嘴上說着不要不要,內心已經靠近。女子啊,就是有口是心非的毛病。

心口不一,這點不是大錯,就怕久而久之,造成什麼誤會。

“夫人,我想靜靜。”

五福苦大仇深地嘆口氣,儘量調整一下表情,今兒正是喜慶的節日,她這麼影響氣氛不好。

一年中最後一日,等到明年,又是新的開始。

五福想到剛剛那個漢子,察覺自己可能被套路了,人家目的很單純,只想要她的水燈。

“你有點不對勁兒,剛剛,發生了什麼?”

也就一刻鐘,五福情緒變化太快,李海棠忙着和自家野人夫君帶着小包子互動,沒注意五福這邊的動靜。

“我身上,發生了一件悲哀的事。”

五福說話慢吞吞地,今兒賣東西的人多,有新奇好玩的,所以,她把這段時間的積蓄全部帶回來。

一年到頭,不想虧待自己,萬一有看上的,就買下來,託人帶到北地邊城,送給爹孃當禮物。

“嗯?”

李海棠一時間沒明白什麼意思,看五福的表情,生無可戀,還真不想說話。

她安慰道,“剛白冰出手,從朱雙雙手中,把吳書生搶了回來,你放心,全頭全尾,貞潔尚在。”

“啊?”

這下,五福驚詫了,她想說的不是這個。再說,最悲哀的也不是沒了貞潔。

夫人曾經提過,人最悲哀的是,人活着,錢沒了,她現在只有幾個銅板,一窮二白。

“咳咳咳咳!”

李海棠咳嗽幾聲,以爲五福把錢袋弄丟,想不開。錢財乃身外之物,大不了她補發個紅封,哄哄五福,就當是額外的獎勵。

“夫人,您不曉得,若是丟了,我還能怪三隻手,問題是,是我自己給出去的。”

五福說話聲越來越小,最後嘀咕,“我好像自作多情了。”

李海棠差點吐一口老血,擺擺手,得讓她緩緩。

從掌燈時分到子時正敲鐘,京都街道上人滿爲患,百姓們喜歡等到敲鐘後,守歲完畢,彼此給對方拜年,再回家睡覺。

李海棠有身孕,挺不了太久,一行人準備回家守歲。

“我的那個水果乾,別給我忘記了啊。”

李海棠囑咐,還不等說完,前面一片騷動。

“祈福的車駕來了,有撒喜餅的啊!”

緊接着,幾乎所有人都往一個方向跑,李海棠不能逆行,只能隨着人流的方向。好在有自家野人夫君在身邊,不然的話,她一個孕婦,站立不穩,肯定摔倒。

往往人都是自私的,百姓們瘋搶喜餅,根本無暇顧及別人。

“快跑啊,晚了就沒了!”

人羣中有人大喊,腿腳快的死命向前擠着,幾乎是瞬間,李海棠身邊只剩下老大娘老大爺們,衆人感嘆,不服老不行,跑不動了。

“不曉得是誰家發的喜餅,據說還是王福齋的,一塊喜餅就要二十文錢,還買不到呢!”

王福齋是京都一處百年老字號鋪子,鳳梨酥最是有名氣,鬆鬆軟軟,內裡帶餡,尤其是新鮮烤出來的熱乎的,她一次能吃一盒。

最近不想吃甜膩的,家裡這纔沒怎麼買了。

京都不缺有錢人,更不缺喜歡撒錢的人。每年大年三十,有錢的員外老爺,習慣在一處撒銅錢或者喜餅,如是能吃到,就等於撿個便宜。

喜餅往往更好,有人過大壽,還有壽桃吃。

吃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一些,他們喜歡在裡面放東西,聽說去年還有人吃到一枚翡翠的扳指。

翡翠扳指不大,但是通體翠綠,水頭極好,至少值幾百兩銀子。

運氣好的人是個外來的流民,居無定所,一直帶着妻兒住在破廟。

有了翡翠扳指,當即典當了幾百兩,帶着妻兒搬出破廟,到京都下屬的小縣,買了一塊地,蓋屋子,以後每年,專心吃地裡的出產。

“夫人,這人爲啥不留在城裡呢?”

京都繁華,隨便找個地方做工,也能有一口飯吃。有本事的就去鋪子裡,夥計,賬房,後面的庫房晚上缺守夜人,沒本事,碼頭上運貨,也能賺幾個飯錢出來。

“京都周邊的村子,農田都比周圍貴上一些,生活成本高,不合算。”

對方是流民,從外地而來,對京都沒有歸屬感,自然要找個近距離,又事宜生存的地方。

再者,對於莊戶人家來說,一點到頭,靠的就是地裡的出產,祖祖輩輩都是那麼過來的,手裡有田,心不慌。只要不是災年,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自給自足,也不用看誰的臉色,地裡的出產,足夠吃用了。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