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榮謀 > 榮謀 > 

第六百零六章 玉蝶

第六百零六章 玉蝶

魏老相爺道:“那就說說看吧?”

魏忠賢扶魏老相爺坐下,且讓人奉了茶水。

“兒子也是無奈之舉...”

他嘆了口氣,先說了董文德的品性,然後又說了他與慶王府、代王府的關係。

魏老相爺聽後,縷了縷爲數不多的鬍鬚,“這樣的人,的確難以籠絡。”

可難以籠絡,不是不能籠絡。

董文德這樣性子的人,以往不是進翰林修書,就是入檢察院做御史。

能入六部已算罕見,能做到尚書之位的更是沒有。

魏老相爺此刻是真的有些好奇了。“戶部尚書一職,你認爲他還能做多久?”

魏忠賢聽了,更加的鬱悶了,“真是什麼都瞞不過父親。”

他直接說了自己的看法,“賢清任戶部尚書...十拿九穩。

至於日後,等待他的,也只能是高升。”

魏老相爺沉默了,‘十拿九穩’、‘只能是高升’,看似簡單的詞語,可是其內容太過驚人了。

“董尚書同斌兒差不多大小吧?”

魏忠賢聽到這個,火氣蹭的一下就上來了,“斌兒年長他半歲。”

董文德要是他兒子,他夜裡睡覺都能笑醒。只是那個如意侯...是福是禍,他是真的拿不準。

魏老相爺心道:“一個如此年輕,又沒有一點經驗的人,竟能坐上尚書之位。”

這要是其他人同他說,他一定會說,董文德的過人之處,旁人不動。

可此刻,他真的不明白董文德背後依仗的事什麼?

這其中定不僅僅是賞識。

如果陛下賞識董文德的才華,此時此刻將他外放是最好的。

董文德年輕,外放個七八年,等軒轅一族的事平息,再召回京兆。

這不僅可以保護董文德,還可以讓他得到歷練。

“皇上的決定,太過蹊蹺了。董尚書的依仗是什麼?”

魏老相爺句句珠璣,魏忠賢心中更苦了,“他是如意侯的養父。”

魏老相爺一愣,代王從不過問朝政,這代王府...實在算不上靠山。

魏忠賢言盡如此,事關董如意,他是有保留的。

許多事他無法定論,更無法細說。

一個身世不清,能憑藉長相認祖歸宗的,董如意也是前無古人了。

當然前無古人的不止這一樣。

董如意的‘秀才注’同樣前無古人,還有皇上賜的名字,更是前無古人。

皇上的想法,他無法揣摩,可這歷朝歷代就沒有女子同男子一樣排字的。

民間沒有,何況是皇家。更加沒有女子同男子一樣上皇家玉牒的。

玉牒,想起這個,他更加鬱悶了。

皇上不知抽了什麼瘋,他親手書寫了一份聖旨,內容是蕭瑞周入蕭家宗廟,上皇家玉牒一事。

他無法理解皇上的行爲,卻知道這是大事。

好在皇上沒有直接下旨,而是把聖旨當着他的面放入錦盒,封上。

皇上的意思,是此事等他百年後,再封賞。

可見皇上決心已定,他不想聽御史嘮叨,更不想看御史以死明志,這才決定等他百年之後的。

魏忠賢想着他對如意侯的調查。

他的心不由得緊了緊。

魏忠賢道:“兒子保證,只要有人想動賢清,最後後悔莫及的一定不是賢清。”

這是他對父親的忠告,他也希望,那些不聽他話的人,能聽聽他老父的意思。

就像魏忠賢想的那樣,董如意已經開始查戶部的人了。

事情發展到今日這一步,她絕不允許旁人破壞。

慶王勢必坐鎮代王府,而兵部尚書此次也要和她爹爹一樣,任慶王驅使。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

魏相府的大門依舊緊閉。

***

金鑾殿內,一衆官員爭得面紅耳赤,有人認爲慶王負責此事不合理法。

便有人認爲,一切都大不過,朝廷的安慰。

事情到了最後,全都歸結到了代王的身上。

皇上看着衆人,面無表情,他讓張福海傳慶王、代王入宮。

至於董文德,皇上下旨,讓他同如意侯交接一下。

慶王、代王前後入宮。

慶王直接表明了立場,“只要不耽誤大軍南下,本王無任何意見。”

一衆官員大喜,慶王的態度,已經表明他們之前的猜想是對的。

慶王同以前一樣,只是替皇上分憂,並不是想出風頭。

皇上道:“朕同慶王是一個意思,只要不耽誤大軍南下,朕也無所謂。”

黃御史上前道:“既然陛下和慶王都同意,那麼此事就好辦了。”

衆官附和。

戶部侍郎張侍郎道:“臣願意輔佐董大人全權處理。”

張侍郎是劉相的人,董文德什麼都不會是朝中人,總所周知的。

郭侍郎道:“臣之前負責過軍糧,臣也可以輔佐董大人。”

郭侍郎和張侍郎一樣,同爲戶部侍郎。可派系卻不同。

兵部尚書道:“臣熟知郭侍郎的能力,此事交於郭侍郎,定不會誤了晉兆軍南下。”

就在兩方爭執不下時,代王開口了。

“皇兄,臣弟覺得他們病的不輕,此事還是應該有慶王兄主事。”

衆人全都看向了代王。

皇上道:“代王,旨意你的用詞。”

代王看向其他人,一副我是大爺的模樣,“爾等做決定前,是不是該問問捐糧的人?

皇兄,臣弟同他們不熟,且信不過他們的爲人。”

皇上咳了一聲,“代王,注意你的言辭。”

代王道:“皇兄,臣弟除了您,便只信慶王兄。”

他說着嘟囔道:“除了皇兄、慶王外,哪個也別想在我府上指手畫腳。”

皇上看向衆人,“各位卿家看怎麼辦好吧!”

御史們頓時明白,皇上爲何會如此下令了。

原來根源在此。

張侍郎道:“代王爺放心,董大人雖才任尚書一職,可這欲下的能力還應該是有的。

我等在此保證,一定不過到內宅,讓王爺擔心。”

代王道:“你算哪根蔥,也配同本王擔保。”

禮部侍郎,胡侍郎道:“請代王爺注意宮廷禮儀。”

代王怒道:“滾一邊去,要是一羣官老爺們,要去你家,你也舉雙手贊同?”

胡侍郎上了年紀,聽到代王的話,差點沒被氣個倒仰。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